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绝对优势,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主要国家;可以说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灿烂辉煌的。但是在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乎停滞,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禁让人疑惑在有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的中国, 为什么不能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封建专制传统文化伦理科学归纳演绎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国家之一,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绝对优势,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学技术成就是及其灿烂辉煌的。但是在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乎停滞,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科学技术,并没有产生于拥有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的中国, 自十六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跟不上世界的脚步,每况愈下。致使中国从一个“发达”国变成一个“落后”国家。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约瑟提出的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直以来,文化与科学技术都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体。同时文化与科学技术又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文化的发展可以带来科技的进步,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因此要分析不同国度科学发展差异的原因, 首先要从这两个地域所拥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入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 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制约下向前发展的。古代中国,之所以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那是因为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而儒家思想作为巩固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文化信仰,其固有的开放性和保守性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同样拥有近代科学策源地与近代科学史科技活动中心双重美誉的意大利,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艺复兴文化思潮的涌动迭起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而众所周知,开启了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其连续70年成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原因,也与英国独有的工业文明密不可分。对于后来者居上的法国,能够使其从1770-1870年连续100年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原因,正是“开启智慧,提倡理性”的启蒙运动与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德国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取精华,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从而使其拥有了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民基础,同时它积极吸取了英国工业文化的精髓, 致使其从1810- 1920年连续110 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这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制约。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 不管从科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發展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指南针火药都起源于中国,但是却在西传之后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与近代自然科学没有成长于中国,均与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制约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强大的君主集权和专制官僚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发生和发展。这种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了中国上千年,在一开始其高度集权性使得国家得以统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去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至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有利于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下去的社会功能,残酷的封建制度扭曲了劳动人民的人性,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在封建枷锁下每个人能够战战兢兢活着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能谈什么逻辑思维。这对生产力的发展, 对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不产生严重的阻碍。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正如台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所说:明朝“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正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把人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了人的视野,也限制了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此外,为了维系农业经济这一国民经济的命脉,封建中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使得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冲破封建统治的枷锁成为国家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着商业的发展,而工业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也就不可能刺激手工业的发展。同样,商业与科技发展又密切相关,商业及商品生产不发展,就不会给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资金和原动力,社会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技术革命的大进步。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不可能促使先进社会发展思想的产生,由此也就不可能孕育先进科学技术的萌芽。此外“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经济政策与价值导向,带来了中国古代“重人事,轻科技”的文化特征。
其次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所秉承的文化传统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另一大因素,主要体现为;
(一) 中国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自然转型的破产,使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丧失了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契机
(二) 、中国传统“东方思维”方式不利于科学技术的独立发展
东方思维传承中国数千年,曾一度在科学史上为中国带来光辉与荣耀,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达国家之一,在先秦时期的典籍《墨子》中就曾经记载了很多领先于世的科学技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科技大国,却在近代科学史上销声匿迹,甚至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着实发人深省。[5]有人认为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如此局面的产生。的确统治中国数千年的整体论思想,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科学史上缺乏活力与创造力,使得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独立学科而发展。中国历来推崇“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种思维方式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肯定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人伦推天道,以天道比附人伦。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的精神可与天地自然相同,正如《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推崇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统一的,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古代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以人的力量改造自然,通过掌握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近代科学恰恰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而自然有自然界的规律,这两者是两回事,决不能和在一起。
(三) 、传统文化重演绎,轻归纳的逻辑推理方法,不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承,使古代科学缺乏总结
中国古代对于科学发展的态度是重实际运用,而轻理论探索,这曾一时推动了科学发展,但是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使得科技水平难以步入新的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多数来自于经验科学,即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科学,并运用科学,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有意识到所运用的科学应该形成体系,这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多数只是为农耕、为统治服务而形成的工匠科学技术,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另外, 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运用的逻辑来说,偏重于演绎法, 很少使用归纳法。在此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观点,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的所谓归纳法,并不能够应用于建立科学架构与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况且, 古代科学技术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存在的,学者们大多信奉儒家经典的孔孟之道,他们解释科学所运用的公理多数来自于儒家经典中的训诫,这不仅不利于科学伦理的建立,也更加不利于科学技术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法)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M].商务印书馆,2002:
[6]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冕,女,(1988年2月6日——),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