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的和谐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他们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性和个人性两个方面,社会性强调的是大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与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个体和谐共处的目的;个人性强调的是在大学阶段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一分为二的阐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实际上,社会性和个人性这两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大学生要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理论来源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从生态领域内的持续性概念分离出来的一种思想,最初只是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升华为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对其现在的解释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是其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与个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个人构成了社会这一整体,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个人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个人发展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发展,个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关系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关注的实质上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人各方面的才能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可持续性特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三)科学发展观思想是其最新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之一,也是基本要求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内容中,人是发展的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思想也为大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基础[1]。
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有限
2013年,我国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到2014年,大学毕业生已经突破700万大关,就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较2013年相比,2014年代的就业形势可谓是难上加难。大学生本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但是其自身的发展问题都无法解决,又如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也正是迎合了现实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偏重个人利益的现实条件下逐渐被弱化,作为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同时其思想又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功利、浮躁、拜金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对社会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前程缺乏一定的信仰,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较为复杂
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对终身学习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然后再将学习能力转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也缺乏一定的理解,自然也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可持续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至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合理,严重限制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进行自我调试,树立其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2]。
结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群体本身知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是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部分人群,他们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献:
[1]王伟玲.论思想道德素质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10.
[2]龚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