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梅
一、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环境对幼儿影响非常大。在幼儿时期,孩子对周围环境会十分敏感,他们善于模仿,乐于听从大人的教导,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容易在幼儿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促使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同时,由于幼儿年龄过小,知识贫乏,他们对于好坏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对幼儿加以引导,幼儿就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同时,幼儿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健康的身体对生活卫生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在平时不注重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清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对其身体发育带来较大的危害,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
二、明确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
刚进园的幼儿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和幼儿园环境往往会无所适从。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阶段,教师要能明确告诉幼儿,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哪些危害。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即要求幼儿做到每天刷牙、洗脸、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剪头发,注意服装整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瓜皮果屑;睡眠习惯,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注意睡姿科学正确;注意正确的坐姿、站姿、读书姿势等。
在对幼儿提出相关要求时,要尽量让幼儿明确其中的利害,促使幼儿主动去做,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如要求幼儿勤剪指甲,告诉幼儿长长的指甲里面往往藏着许多细菌,手拿东西吃时,就容易将细菌带到肚子里面去,从而会肚子疼。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一般就不会拒绝剪指甲了。
三、拓宽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1.家园共育,使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很多家长认识不足。他们对幼儿过于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认为那些所谓的习惯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养成了。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包办的生活方式导致幼儿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依赖性强。因此,在园内,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进园交流,了解幼儿家中的生活状况,帮助家长改变一些错误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关爱不等于包办,鼓励幼儿进行自理、自立的尝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注重环境育人,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
刚入园的幼儿,对于一切都会感到陌生。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有“家”的感觉,从而融洽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会感觉到自由、快乐,一旦幼儿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教师适时予以个别辅导,孩子也会坦然接受。也就是说,温馨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在幼儿活动中,注重挖掘与卫生习惯有关的儿歌和游戏,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幼儿学得兴趣盎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其中的教育。如我们教学儿歌“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
4.培养集体促个别,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生活在集体当中,作为教师,要注重给幼儿营造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少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有些幼儿不喜欢洗手,手总是脏兮兮的,老师可以通过情境故事来告诉幼儿洗手的重要。同时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特别是老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就是最伟大的,最权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做出表率。幼儿中也有表现特别好的,教师要大力表扬,给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楷模,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其培养目标,并努力拓展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期作为孩子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为培养幼儿将来成为栋梁之材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长江镇新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