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兴+韦冬莉+杨军
【摘 要】分析“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根据“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提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作者简介】莫高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高职教育;韦冬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运输管理、高职教育;杨 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高职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