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峰, 王焕娟, 李云龙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53)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1],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2]。
衡量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是输入—输出特性,其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准确度、稳定性等,并对变化的信号能够及时响应、不失真,要求传感器在这几方面均有足够高的性能值,并且符合经济性[3]。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传感器在电网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为了确保应用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对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国外,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结合数字补偿技术、无线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多功能复合技术等新技术,其发展主要有3个方向:微型化、智能化和可移动性[4]。国际先进的传感设备其技术参数指标更加严格,制造工艺更加精细,补偿工艺更加完善,外观质量更加精美。传感器的准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产品质量指标水平更高[5]。
为了加速产业发展,尽快赶上国际发展步伐,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感器是构成物联网的基础,是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随着物联网产业推进,对传感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6]。
我国计划于2020年前初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对电网各个环节运行信息的实时感知,传感器作为“智能信息感知前端”,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7]。
在电网中,通过各种传感设备,感知末端信息,实现对电网各个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和广度。传感器将渗透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在电网建设、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应用和用户交互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传感器已在智能电网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智能用电、物资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等,都用到了传感器[8],如图1。
图1 应用架构图
传感器测量系统由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显示或记录仪表、电源等组成,如图2。
依图2分析,在电网环境中,可能对传感器的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9]:
1)传感器的测量能力:在电网环境中,有强的电磁干扰,传感器能否正常工作是关键。
图2 传感器测量系统
2)转换元件、测量电路、调理电路的信号处理能力:在电网环境中,各模块对测量信号处理并放大输出过程将受电磁干扰影响,测量信号处理能力减弱。
3)各功能模块和模块间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在电网环境中,各功能模块受各种影响,抗干扰能力降低,工作准确度降低。
4)各功能模块的寿命与工作稳定性:在电网环境中,传感器工作环境特殊不易操作,且一旦发生故障易对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对传感器整体寿命与稳定性要求高。
综上分析,在电网环境中,对传感器性能产生影响最常见的是电磁干扰,其次是设备供电、使用环境、设备寿命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传感器工作的线性度、准确度和稳定性等特性[10]。
在电网环境中,电磁干扰是对传感器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必要从电磁干扰的形成、耦合方式、解决方法等对电磁干扰进行深入分析[11]。
3.1.1 电磁干扰的形式
1)传导干扰:沿导体传播的电磁干扰即为传导干扰,一般为高次谐波电源畸变、电压波动、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力线载波影响等。在电网环境中,传导性干扰源有:日光灯、信号线、电源线、转换开关、电力控制器、电晕等。
2)辐射干扰:通过空间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电磁干扰即为辐射干扰。辐射干扰一般为感应干扰、静电耦合干扰、电磁辐射等。在电网环境中,辐射性干扰源有:谐振发生器、电机、开关电弧、固态开关、电力开关装置、电力线、继电器等。
3.1.2 电磁干扰的耦合方式
各种干扰通过耦合方式进入传感器系统,具体有以下几种耦合方式:1)静电电容耦合,是2个电路间存在寄生电容,干扰信号通过寄生电容耦合;2)电感耦合,是电路间存在互感,干扰信号通过互感耦合;3)共阻抗耦合,是2个电路存在公共阻抗,干扰信号通过公共阻抗耦合;4)漏电流耦合,是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的漏电流引起的干扰[12]。
3.1.3 解决电磁干扰的方法
必须对各种电磁干扰和耦合方式进行研究,增强设备电磁兼容性,提高抗干扰能力[13]。根据电磁干扰的类型和特点,一般采取屏蔽、滤波和接地方法抑制电磁干扰。
1)屏蔽
具体方法有:静电屏蔽是利用接地的金属容器来隔断容器内外电联系的技术;电磁屏蔽是利用涡电流抵消高频干扰磁场的影响,抗高频电磁场干扰的技术;低频磁屏蔽是利用高导磁材料作屏蔽层,将干扰限制在屏蔽体内部的抗低频磁干扰的技术;驱动屏蔽是使屏蔽层与被屏蔽导体电位相同的抗干扰技术[14]。
2)滤波
滤波是在信号通道中,接入与噪声信号频带相应的滤波器,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滤波技术是滤除电源干扰的有效措施[15],常用滤波方法有:交流电源进线的对称滤波、直流电源输出的滤波、去耦滤波。
3)接地
接地技术是抑制干扰的一种重要措施,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16],具体方式为:并联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
在电网中,传感器多工作于无法获得外供电源或因安全原因无法接近的区域,必须采用电池供电,或电池储能、可再生能源供电方式[17]。传感器采用电池供电,节点部署容易,电池寿命短的问题[18];使用可再生能量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储存能量,一般有2种技术,一是使用充电电池,电能利用率高但充电效率低,另一种是使用超级电容器,充电效率高但电容器自放电大。
随着传感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和网络层方面取得了很大研究成果,网络节点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尺寸也相应减少,对于电源的体积、寿命和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严格,新的供电技术研究十分关键,除研究长寿命电池外,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无寿命限制的自供电技术成为发展方向[19]。
电网覆盖范围广,面对的应用问题多,一般有高温、高湿、低温、高紫外线强度、环境污染等问题,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对传感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格要求[20]。
以温度而言,传感器工作时其电子器件参数特性易受温度影响,形成数据漂移,产生额外误差,影响电路输出信号测量精度。为避免环境温度影响,在选用传感器时应确保环境温度在其稳定工作范围内,若有必要,可换用对环境温度变化不敏感的传感器,或增加温度补偿等措施来保证测量精度。
随着电子设备在电网大量应用,其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决定了电子设备或系统工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此,可靠性是电子设备的一项重要性指标。在可靠性检验方法中,截尾试验方法、加速寿命试验方法以及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子设备寿命预测方法,均可以实现对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工作[21]。
传感器属于电子器件,与电网一次设备相比,使用寿命低,故障发生率偏高,严重时将影响正常运行工作。为获得高寿命传感器:首先,在设备选用时,对设备要进行认真甄别筛选,确保设备运行可靠。其次,应认真研究系统运行方式,对重点环节要加强防尘、防潮、防静电等措施,必要时设计设备冗余。最后,妥善设计供电方案,应考虑传感器寿命及故障率影响,满足供电质量要求。
此外,在产品的工艺上,传感器设计应结构紧凑,减少易受干扰环节,提高设备稳定性,采用集成数字化或光学转换器技术的传感器,可直接生成不易受干扰的传输量。
要根据传感器安装环境进行认真研究,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检测准确同时,设备寿命获得延长。
本文重点对电磁干扰、设备供电、使用环境以及设备寿命等进行分别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对提高传感器的使用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传感器在电网的应用有很大帮助。
由于电力系统的复杂电磁环境,系统中设备的抗干扰尤为重要,但是盲目地提高抗干扰性,势必造成设备成本的增加,对电磁环境进行研究,按照设备的安装位置和传输电磁干扰的设备端口对环境分类,对选择抗干扰性试验和合理改善设备的抗干扰性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更好的发展传感技术,通过对其在电网应用中面临问题的深入研究,进而提出解决办法,可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Yun M,Bu Y X.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applied on smart grid[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ergy Engineering (ICAEE),2010(6):69-72.
[2] 李祥珍,刘建明.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0,8(8):41-45.
[3] 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4] Zhang H D,Zhu L.Internet of things:Key technology,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ing problems[C]∥Computer Science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CSAE),2011:507-512.
[5] Liu J M,Li X Z,Chen X,et al.Applications of Internet of things on smart grid in China[C]∥Int’l Conf Advanced 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ACT),2011:13-17.
[6] Wu S W.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oT applied on smart grid[C]∥Int’l Conf on 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ICECC),2011:2809-2812.
[7] Han D H,Zhang J,Zhang Y J,et al.Convergence of sensor networks/Internet of things and power grid information network at aggregation layer[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POWERCON),2010 (10):1-6.
[8] Zhen Y,Li X Z,Zhang Y Y,et al.Transmission tower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smart grid[C]∥Int’l Conf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ICCSE),2012:863-867.
[9] Choi I H,Lee J H,Hong S H.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apparatus for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to apply to the smart grid at home[C]∥Int’l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I2MTC),2011:1-5.
[10] Zhang M H,Sun F Q,Cheng X.Architecture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key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ased-on RFID[C]∥Int’l Sym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SCID),2012:294-297.
[11] 张东寅.电力系统中继保护的电磁兼容问题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0):1674-6708.
[12] 林成武,刘焕生.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7,19(1):58-61.
[13] Zhong E K,Lipo T A.Improvements in EMC performance of inverter-fed motor drives[J].Industry Applications,1995,31(6):1247-1256.
[14] 黄文生,袁 昌,张建生.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08( 9):27-29.
[15] 邬 雄,张文亮.电力系统电磁环境问题[J].高电压技术,1997,23(4):33-35.
[16] 李富同,傅静波,马文玲.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性问题综述[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 9):45-47.
[17] Carreiro A M,Antunes C H,Jorge H M.Energy smart house architecture for a smart grid[C]∥Int’l Symp on Sustainable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SSST),2012:1-4.
[18] 卞雷祥,文玉梅,李 平.微型传感器自供能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6( 6):45-47.
[19] Eissa M M,Allam A M,Mahfouz M M A,et al.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selection according to PMUs data transmission standard for smart grid[J].Smart Grid Engineering (SGE),2012(8):1-8.
[20] Tsoukalas L H,Gao R.From smart grids to an energy Internet:Assumptions,architectures and requirements[C]∥ Electric Utility Deregulation and Restructuring and Power Technologies(DRPT),2008:94-98.
[21] 李 竞,幕晓冬,尹宗润.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子设备寿命预测研究[J].仿真技术,2009,25(4):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