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思维撞上政事

2014-09-25 06:19杨振宇
公务员文萃 2014年9期
关键词:政治信息思维

杨振宇

“时不我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且行且珍惜。”4月29日上午,“中国互联网20年之约”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波以一句网络流行语结束自己的讲话,赢得一片掌声。此前的一个多月,针对港媒某敏感问题的提问,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一句“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触发全场笑点。

这不能不说是发言人机智果敢的“神回应”,既点到为止,又没有回避。结果,一个原本只属于小花絮的“你懂的”迅速飙升为各新闻网站的头条,还成了两会热门词汇。“你懂的”也让外界对中国官方新闻发布会的问答尺度有了新期待。

这两则事例说明,网络不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换句话说,“互联网思维”,正把影响力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何为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平等、公开、包容、监督、互动、快速、直接”等内涵都应该囊括在互联网思维之中。

要想直观地感受互联网思维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我们不妨回忆下那些年发生在网络世界的政治片段。

那一年,网友破解“躲猫猫”

电扇吹着热风,薄薄的隔断墙挡不住另间屋里情人间亲密的对话。北京某小区一套合租房里,贾旭明就着根黄瓜,大口吃着炸酱面,眼睛盯着电脑,此刻,他正在关心着千里之外温州招聘政府雇员的消息。尽管他从没想过要去温州参加应聘,但这并不妨碍他参与讨论。也许是炸酱面提供了足够的热量,也许是隔壁小夫妻的情话十分给力,总之,贾旭明才思泉涌,妙语不断。

“没错,我就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可我乐意。”贾旭明忙里偷闲给自己剥了瓣蒜,“真得感谢互联网,让我等小民能够直接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

作为6.18亿网民中的一分子,贾旭明对政治的认知正经历着颠覆性转变。“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政治诉求——这样更容易展示自己的影响力,我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更强自主选择权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盲目崇拜和绝对服从,而是把自己的政治认知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吸收和甄别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他说。

过去,传统媒体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相互对话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则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言论空间。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中国网民群体还不够成熟和理性,但是他们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已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贾旭明对“某些积极影响”的感受始于2009年破解“躲猫猫”事件。这件事让贾旭明觉得,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传播可转化为社会公共舆论,对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

同样,孙志刚、邓玉娇、聂树斌、周正龙、周久耕、刘铁男、王林、李天一、宋林……每个名字后面都是互联网参与的公共事件,每一起事件都推动了对社会的启蒙与观念的改造。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让贾旭明觉得,“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

那一年,总书记上网“聊天”

在贾旭明的记忆里,2008年6月20日是个里程碑式的日子——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网络与广大网友交流,“他上网20分钟,强国论坛一度挤瘫了。毕竟这是一次直接与最高领导人交流的机会嘛!”

领导人上网,意味着与普通人可以直接对话,拉近了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这犹如社会多了扇天窗,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敞亮了传统政治的神秘夜空,强有力地推倒了千百年来横亘于官民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城墙”,为官民互动创设了便利通道。最为明显的是,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方式,赋予了每个人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促使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治互动模式初步成型。

众所周知,没有互联网之前的政治运作通常是在相对封闭、单向传播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政治视野豁然开朗,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辨真断伪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客观上促使政府部门运用信息资源的理念和治国理政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明确要求把“公开透明”的原则贯穿于党务、政务的各个环节,推动行政权力朝着日趋公开、透明的方向运行,有些地方还在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过程中探索“网上晒账”、“阳光管理”,这显然对提高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大有裨益。

那一年,我们用“什锦八宝饭”表达敬意

尽管常常标榜人格独立与自我思考,但这并不影响贾旭明成为“涛哥”、 “宝宝”和“习大大”的忠实粉丝。像他这样以网上的各大论坛作为抒发情感的地盘,以率性、纯真的方式表达爱戴和仰慕之情的青年人不在少数。“比如,‘什锦八宝饭、‘习大大,这些称呼表达了我们对领导人的爱戴。”贾旭明觉得,互联网提供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情感宣泄场所,“这个虚拟但不虚无的世界中挤满了人们的各种利益、愿望和诉求”,他由此建议,“社会管理者要尊重人们正当的利益诉求,尊重人们多层次的、健康有益的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理解互联网用户正常的情绪宣泄、个性张扬行为,承认媒体使用者之间各方面差异的合理存在。”

2013年10月14日,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动漫视频,引起网友热议。在这则被网友认为“尺度很大”的5分多钟视频中,习近平以卡通形象出现,以他的晋升之路为例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视频的画面语调轻松幽默,两天时间内,点击量即超过了100万次。今年2月18日,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网站千龙网,发布了“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中共十八大召开后的15个月里,习近平国内考察调研、出访、参加各类会议80余次,足迹遍及国内1/3省份和世界五大洲。图表中出现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漫画形象,被舆论解读为“官媒首次公布习近平的漫画形象”。

的确,党的领袖以这种方式为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所崇拜,在新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今天的网友们和“涛涛”“宝宝”称兄道弟,乐此不疲地设计、评论领导人漫画,这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焕发出的别样风景。

显然,“风景”的背后是互联网思维在起作用,这种思维能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探索平等交流、协商对话的政治运行模式,使政治生活亲切自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摘自《中国青年》)

猜你喜欢
政治信息思维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订阅信息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展会信息
政治法律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