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体制与写实意识的萌芽

2014-09-25 02:33卫保国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7期
关键词:体制形式绘画

卫保国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中国现代美术体制与写实意识的萌芽

卫保国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从清朝末期至民国之初这段期间内,我国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实现了划时代的、质的变化和飞跃。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创作及作品为人们所认可,这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现代美术体制革新的步伐、引起了大众的审美由写意逐渐向写实的方向转化、促使了我国写实意识的萌芽、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国现代美术体制也不例外。它在推动写实意识萌芽和发展、进步的同时,同样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束缚。该篇笔者探究了民国初期时孕育、萌生于相应的美术体制下的写实意识,并考虑到了新的美术体制和教育形式的出现、社会团体的构建以及美术家社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论述。

现代美术体制 写实意识 萌芽 发展

1 引言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我国的美术体制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转变。在外国的美术体制中,具有写实意识的审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取代了控制成百上千年的书画文化,这也让不少的画家开始转型投入写实作品的创作之中。而自清代末期开始的中国,一直都在努力地搜索和构筑某种可以对实现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体系,以使我国的美术可以更加自然地与社会层面相契合。该作作者依据自身丰富的阅历和对这些问题深刻的认识从各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如下文所示:

2 西方写实绘画的引入以及对中国美术体制、社会思潮的影响

西方国家带有写实色彩的美术作品最初是在明朝的时候作为教会、传教人士的宣传用品被带到中国来的。据相关资料记录,许多画工巧妙、技艺精湛的彩绘作品被广东省的一位总督在搜查耶稣基督教会人士罗明坚等的随身之物时检出。在明朝晚期的《帝京景物略》相关卷宗之中便出现了关于圣画像的相关内容:“须眉,竖者如怒,扬者如喜;耳隆其轮,鼻隆其准,目容如瞩,口容有声,中国画绩事所不及。”清朝康熙皇帝直至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一大批传教士美术家,比如: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人,被朝廷聘任,便衍生出了中国的宫廷画家。

由于某些地区外销绘画作品大受欢迎,以及一些画馆的兴建,使得“西画东渐”的局面在民间广为盛行。摆脱了宫廷画以及圣画像的束缚,外销作品朝着更具世俗倾向、独具一格地屹立于国画之坛的方向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但是,因为群众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强而有力的体制匮乏,曾经在刚刚被引入之时令社会各个阶层欣赏的写实绘画只是偶尔地出现、活跃在宗教活动中,没有引发一股高涨的社会潮流。

20世纪初,国内开始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上全面地认识西方文化,尤其是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特别是日益文明、先进的文化在我国一些较先进、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扩展,像广州和上海等。同时,良好的城市环境、热情的社会氛围、社会群体的发展、新形式的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机构的成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更利于推动新型美术体制的产生,也更有利于美术家和社会群体挣脱常规的艺术形式的束缚、形成对写实审美意识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也使得传入国内不久的写实作品成为了贯穿本世纪始终的占据主导的美术形式,相应的写实审美意识也产生和萌芽于这样的社会思潮之中。

3 我国现代美术体制的不断成熟与写实意识萌芽地进一步传播

刚进入20世纪后的清朝,就开始仿照国外的文化体制,不断实行改革。先是废除了禁锢封建社会教育很久的科举制度,然后又大肆地兴建学堂,并推行了一系列引进的体制。这样一来,绘画就由贵族无聊之余的把玩而正式作为一项教育内容被纳入了教育体系。同一时期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对各个学堂关于美术知识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明确的说明。到1927年,国内已经有十几所美术学堂和院校。而后,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四十之多。单从这段时期兴建的美术学堂的多少,也可以看出我国渐趋全面、成熟的美术体制的迅速发展。

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为美术绘画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关资料中得知:清末民初出现的绘画课程的主要形式是临摹,范本则是其主要的教科书,教科书侧重交授的知识也增添了新鲜的内容,我国传统形式的山水花鸟画过渡到西方国家的几何体、石膏像等,包括透视、明暗等,课堂中授课者必须兼顾的教学内容以及许多其他方面,这都体现了绘画艺术形式的巨大转变。即便在此期间中国只是肤浅地接触和模仿,不过也掩盖不了其中夹带的外国绘画中的写实色彩。

1920年之后一批批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返回国内教学时,“临画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变。不论这些留学生掌握的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他们都特别注重引导自己的学生更加重视写实意识的形成,并通过“写生”等锻炼形式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达成融合之后的教育目的。

社会团体是我国现代美术体制形成、发展,写实审美观念萌发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因素。毕竟,仅仅是依赖平时呆板、死寂的课堂教学满足不了体制中萌芽的写实审美意识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一二十年代,外国绘画才刚被引入国内不久,尚处于最初时期。当时,社会上已经兴起的社会团体,虽然大部分都具有较为传统的风格和特点,还是有一部分主张写实的团体从中渐渐凸显了出来,比如:“上海文美会”、“东方画会”、“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等都属于这一部分团体。特别是对于这一部分社会团体来说,写实意识的发展尤为明显。以前封建时期没落的传统艺术形式开始被表怀疑。但是即便如此,毕竟只是这些团体对国外写实的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借鉴,所以,国内的写实技艺并无理论依据作为参考。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美术作家开始不断地寻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点,取强补弱,试图运用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心悟”同西方的“眼见”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写实审美达到一层更高的境界。

4 中国美术向写实意识转型的过程及其中相关因素分析

一些新兴的绘画作家所想到的利用报纸、印刷等媒体传播介质将写实意识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大力地推广和宣传,不失为聚拢民心、促进教育、散播知识的一种极好的方式。20世纪10年代初期至同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各种类型的报刊、期刊等的种类和数量就非常多。通过这种传播介质,结合其自身广泛性、时效性、及时性等明显优势,可以更有力量、更加便捷、更加迅速地传播写实的美术潮流,使其在国内站住脚。

例如,19世纪80年代,透视、结构等作图法在《点时斋画报》中刊登的几千幅美术作品上的应用,不仅开创了新闻画报的先河,同时也给人以视觉上的有力冲击,展示了从外国引入的写实技巧。刚进入到20世纪时,随着我国印刷技术的改进,特别是锌、铜的印刷,保证了印制报刊数量充足。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时事、革命类的报刊先后问世,如:《时事报馆画报》、《蒙学画报》、《民立画报》等等。对现实状况的关注、写实绘画手法的大量运用,都在这些刊物中得到了印证,写实意识的主体地位得以完全呈现出来。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使国内的写实艺术的发展和宣传工作飞速开展。画报刊物变得内容充实、多彩,更加通俗易懂,更具娱乐气息,也更加畅销。越来越多的拥有“写实意识”的美术绘画作品被才思泉涌的写实画家创作出来,也有越来越多社会大众认可了这种自然、真实的审美形式,美术绘画再也不仅仅是少数阶层把玩的奢侈品了,而是极为现实、普遍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除了对美术绘画创作方法的介绍和传播、带给平民大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外,对西方国家写实的绘画观念的推广也成为了报刊等媒介的另外一项内容。20世纪10年代前后,注重对美术专业技能进行展示的相关刊物由此产生,这类在结构上分成图画专栏和文字专栏两栏的报刊全部都详细提及了西方写实艺术的相关内容。

通过总结,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及艺术特征的转型时,必须考虑到能够反映其实际情况的每一个方面、每一种原因。

5 结语

像中国这么一个孕育着几千年的文明、美术体制及教育观念演变过程中受到多种国内外的纵横交织的因素影响的国度,无论忽略分析中的哪个要素,都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艺术格局转变的过程和实际情况。我国现代美术体制的发展以及写实意识萌芽的出现和在国内的普及,都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审美观念历经每一个阶段、发生每一次转变总是离不开美术体制。我国现代美术体制的不断进步,为写实意识的萌芽可以更为广泛、普遍地在国内传播和深入人心奠定了根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与之相关的庞大的社会团体和报刊等传播媒介的作用,都成为了推动先进的美术体制与所引入的写实观念继续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

[1]常山.管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J].《大众文艺》,2010(8):204-205.

猜你喜欢
体制形式绘画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