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艺术:跨越疆域与文化侵入

2014-09-25 19:49许蚌
艺术评论 2014年9期
关键词:疆域鸿沟数码

许蚌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蓬勃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数码艺术日益成长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成为大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码艺术的广阔发展前景是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相一致的。数字技术全面介入社会生活,在数字化生存语境下,数码艺术超越了现实世界中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突破了种族、国家的地理界限,在“赛伯空间”里自由生长,成为全球一体化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表现。当然,我们对数码艺术发展抱乐观主义情绪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及根由于此的数码艺术的不平衡发展。事实上,数码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强权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一种有意识的文化战略,是藉由数码艺术的丰富性在“数字化生存”中悄然进行的文化侵略。

一、数码艺术消融了“疆域”的界限

(一)“疆域”的概念变迁

“疆域”作为一个概念,是指国家领土(着重面积大小),其产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一个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由疆域争夺引发的战争不计其数,疆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空间,国家疆域随之向外延伸,导致 ‘信息疆域这一概念的产生。虽然‘信息疆域虚无缥缈,但‘信息疆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一场为争夺信息网络时代的 ‘信息疆域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因此,‘信息疆域是传统国家疆域的扩展和外延,世界各国纷纷斥巨资,拓展自己的‘信息疆域。”[1]信息疆域是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却具有真实意义的一个名词,它的存在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已经生存于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一世界中,传统的一切都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层沁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二)数码艺术跨越了艺术间的界限

当今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在创造、扩展艺术表现空间的同时,也突破了文化艺术的疆域界限,使全球文化呈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在这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现实的生存语境,在赛伯空间里不断地碰撞交融,呈现了融合的态势,地域性文化则日益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当然,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艺术的交融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艺术发展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资源,文化艺术变得更具包容性和亲和力,甚至成为一种“去疆土化”的文化。

数码艺术的蓬勃发展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审美需求相适应的。数码艺术的图像化、大众化发展是其显著的特征。大众艺术的世俗性、娱乐性以及与身俱来的感官刺激在数码艺术中获得了更为生动的表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娱乐和审美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数码艺术已经完全放弃了精英艺术的阵营,而事实上,无论精英艺术的领地缩小到什么程度,总有一部分虔诚的信徒在执着地坚守着阵地。而且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观念上来看,数码艺术与精英艺术并不矛盾,数码艺术以其广泛的“普适性”,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领域内做着符合逻辑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数码艺术不但能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内大显身手,甚至还跨越了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的天然鸿沟,抹去二者之间原有的艺术疆界,在二者之间实现了某种调和,博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正如美国学者古德温所言“现在, :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线已经消失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已经融合在一起。 ”[2]

数字技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在消融疆域界限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够带来美好的结果,隐藏其后的也并不总是良好的愿望。凯文 ·罗宾、斯弗兰克 ·威伯斯特在其著作《虚拟技术,新的知识空间?》中写道:“这个跨疆域的空间是一个分裂的世界,并不是技术文化所指的‘新宇宙。这是一个网络资本主义在其中起作用的世界-是电子交易、信息流通和知识职业的世界,是罗伯特 ·瑞克的‘符号分析和‘企业网络 的精英世界,是比尔·盖茨的‘无摩擦的资本主义 的世界,一个跨国流动和互相联系的世界。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个领域探索的人们,在观念上有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即认为全球传播空间使得旧有的国家疆域和边界秩序已成旧影。瑞克认为,新的全球虚拟阶层有从国家中脱离出来的危险,数字化世界大同主义正削弱着地域的约束。宣称‘吞并疆域的欲望已经削减的Citicorp/Citibank前任执行总裁注意到 ,

‘疆域与财富已越来越没有关系——而且也许与他们居住的疆域越来越没有关系。 ”[3]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即使是技术问题,其后也往往会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二、文化侵入在“数字化生存”中悄然进行

(一)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大

数字技术革命是以美国为中心展开的,美国在信息领域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就计算机而言,从第一代到第四代都是由美国率先研制成功的,而在大型计算机技术方面,美国更是一直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自然成为其统领全球的制胜法宝,并进一步为其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利润和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同时,资本的扩大进一步地加大了贫富差距,从而更进一步地加大技术上的差距。经过多年的积累,美国技术上的优势更加得以强化,在信息资源上获得了绝对的控制力。“美国的信息霸权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不借助于美国的软件,世界上的任何计算机都不能运转,而且越是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部门越是如此。就信息技术来说,美国不仅具备能力,而且已经在监视,控制乃至并购整个世界” [4],这就是技术霸权的真实写照。技术霸权加剧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信息流动的失衡,形成了令人关注的“数字鸿沟” [5]。“数字鸿沟是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出现的不平衡扩张态势,归根结底是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数字鸿沟的不断加深反过来又加剧了发展的失衡,最终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问题”。[6]

事实上,近代历史已经深刻地表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成正比,科技力量决定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如 17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霸主,而20世纪以原子能和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则完成了美国的霸权梦想,尤其是其当前的信息技术优势更是进一步地强化了美国的权力和文化中心地位。“美国凭借其信息技术的明显优势,拥有对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信息霸主” [7]。就技术层面而言,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信息交流的主动权,再加上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文化上的渗透和侵略,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霸权地位就进一步地得以巩固。

(二)文化艺术是国家政治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 ·宁柯维奇指出“在 : 20世纪,美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政治家都毫无例外地把文化因素考虑为其处理外交的组成部分;的确,文化在他们决策中起着明显的 ,常常是决定性的作用。 ”[8]美国在文化艺术领域所作的努力及其灌注其中的强烈政治野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其最终阴谋则是使代表美国文化的 ‘自由女神矗立到世界各地,取代不同的文化形式。 ”[9]英国女记者桑德斯 1999年出版《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以翔实的材料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一手策划和操纵的文化冷战,及其在美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及文化名人涉及其中,令人触目惊心,如艺术史家赫伯特 ·里德,美学家克罗齐,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哲学家罗素,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诗人艾略特,画家罗思柯、波洛克,作家海明威,建筑师莱特等等。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文化自由大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欧洲及世界各地进行一场广泛持久的宣传美国文化艺术的运动,树立了美国文化大国的形象。美国不但努力地在文化艺术上培植本土的艺术家和艺术样式,而且还在欧洲不遗余力地培养适合自己需要的文化精英,来宣传符合美国利益的文化。“二战”后的欧洲有一大批的文化名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美国的资助,如法国作家马尔罗,法国社会理论家阿隆,匈牙利裔英籍作家库斯特勒等。

综观美国在文化艺术中的政策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河清在其著作《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国际艺术”》中,对当代艺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揭露。在其书总序中,河清明确地将国际当代艺术表述为,国际当代艺术在根本上是一种美国艺术,或一种“美国式艺术”。就是说,其形成、发展和确立,除了内在的西方艺术史文化逻辑,完全是美国推促的结果。它由美国所主控,代表了美国的社会文化精神。不但如此,河清还在总序中写道:说国际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或“美国式”艺术,如此强调艺术的“国族”性,对于听惯了 “全球化”、“世界化”的耳朵,几乎是反动透顶。但当我越深入一块中国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的巨大空白,我越坚定了这样的看法 [10]。的确,河清的看法是尤其深刻性的。由于其文中涉及到的意识形态和明确的立场态度,促动了一些持相反意见的评论家的口诛笔伐,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11]

谓的“国际当代艺术”既非“国际” (实由美国所掌控 )亦非“当代” (不代表所有当代发生的艺术 ),而是一种“美国式艺术”,是战后美国文化政策有目的、有意识地推行的结果。即使是与新媒体艺术、数码艺术密切相关的激浪派也不摆脱不了美国政府的阴谋策划,艺术成为美国冷战时期重要的文化政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三)文化侵入随着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大

当今世界,美国的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遍布全球,无论在上海或巴黎,还是在悉尼或东京,到处都是麦当劳、米老鼠等熟悉的符号;人们上互联网络,看好莱坞大片,用苹果手机等等,美国式的审美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正全面地、潜在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近年来,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已经取代农作物或工业品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对于互联网的控制权,更是使美国文化扩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你逃无可逃。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文化的平等权利,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但文化侵略也在“数字化生存”中悄然进行。“美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国际商务和电信网络优势来突出美国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加强向剩下的共产主义和权威主 ,义国家传播民主” [12]。在强大的经济实力

通过大量的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所和先进的科技支持下,在全球一体化大潮

下,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交流中占尽先机,处于一种绝对主动的地位,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日益加剧,文化领域中甚至出现了殖民主义倾向。美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实行文化上的同化和侵略,迫使经济、科技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在文化上不得不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彻底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数码艺术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数字技术营造的好莱坞式的电影奇观,还是网络艺术家的各类精彩表现,都在满足着国家机器对于文化侵略的霸权主义要求。因此,各国在面对信息化条件下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势头。只有如此,才能够扬长避短,避免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数字化传播体系中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命运。

注释:

[1]沈雪石.论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J].国防科技:2004(1):19

[2] Andrew Goodwin.Popular Music and Postmodern.Cultural Studies.vol.5, no.2,1992.转引自: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J].理论与创作[J].2004(3): 5

新的知虚拟技术,威伯斯特.罗宾、斯弗兰克.凯文. ]3[

识空间?[J].现代传播,2003(2): 107-108

[4]唐袅.科技属于人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1

[5]“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随后,数字鸿沟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面--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 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

[6]黄凤志.数字鸿沟与国际关系知识霸权[J].东北亚论坛,2006(5):62

[7]姜华.对大众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中的文化霸权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4(10).130

[8] Frank Ninkovich, “Culture in U.S.ForeignPolicy Since 1900, ”in chay,ed, Culture 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03.

[9] [10]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国际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诸多论战文章如《河清的豪情壮言》、《可叹的“狗不理学术”》、《河清:蒙昧的启蒙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情感?——由河清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所想到》、《一派胡言——关于河清先生的理论》、《可怜的“一夜美国人 ”——答杨卫、王南溟先生》、《王南溟:以河清攻河清》、《艺术的阴谋 ——前卫艺术的十字路口》等详见美术同盟网站。http://arts.tom.com/1004/200687-27741.html, 2006-11-5

[12] J·奈伊.美国的信息优势[J].美国:外交事务. 1996

(2)

,转引自章杉.霸权主义的软力量和硬力量[J].理论探索,2000(1):4

*

本文为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数码艺术发展现状》子课题之一,课题编号:11YSD016;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4SJB131。

猜你喜欢
疆域鸿沟数码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鸿沟为界
“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
数码暗房
Leica M9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
Who am I?5款不可貌相的数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