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祥
摘要:针对住宅区中儿童游憩空间的匮乏和不合理的现象,在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淮安市城市住宅区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儿童游憩行为;户外活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儿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发展均会发生许多变化。尤其“行为发展”会对未来的青春期及成年期的人格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涵盖了认知、语言、情绪、兴趣、游戏、群性、人格、道德等诸项。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在校园及有限的教室空间内进行,儿童在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对其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儿童活动场所,作为住宅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是儿童在校园之外的一个重要的生活空间,是缓解儿童精神压力,激发儿童创造力,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综合性文娱场所。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管理模式、建筑设计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符合儿童行为心理需求,而且具有优秀的环境质量及空间特色的儿童活动场所并不多。儿童频繁地走进电子游艺厅、网吧、台球厅……在那里受到的更多是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影响。
1. 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
1.1儿童的年龄分组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婴儿期: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不能独立活动,由家长怀抱或者推车在户外散步,或在空地上引导幼儿学步;
2)幼儿期:3—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明显地好动,喜欢拍球、掘土、骑车等。但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仍旧很弱,需要家长的伴随;
3)童年期:7—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上学。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思维能力逐渐加强,活动量也增大了。男孩子喜欢踢小足球、打羽毛球、下棋、玩扑克等。女孩子则喜欢跳皮筋、跳舞、表演节目等;
4)少年期:13—15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都增强了,喜欢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1.2儿童的尺度特性
从出生到成年是人变化最快的时间段,特别的儿童这一时间段,例如儿童的身高,一岁时大约为90㎝,十二岁时就会达到150㎝,儿童自身尺度的变化对户外活动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户外空间的设计与建设都是由成年人完成,他们的想法在空间中占主导地位,很少会考虑到儿童的尺度要求。这两方面使得在住宅区户外活动空间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尺度要求。
1.3儿童心理发展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具有的差异,并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不可否认这些特征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有密切的关系,但住宅区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场所,在户外活动中形成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重要的因素。提高儿童在户外活动空间中的潜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有必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为空间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性年龄阶段:2—3岁、6—7岁和11—12岁。在这几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诸方面都会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变化。因此,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场所,对处在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童趣天性: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包括身体、情感、社交及智力发展)基于在学习实践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设计中应注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天生的欲望,并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2)独立:学习与发展也与个体密切相关,与儿童自身的经历相关。应注意培养儿童独立意识及自我价值观。
3)全面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游戏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儿童在游戏中除了身体发展外,情感、社交、智力的发展同样重要。要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形成把握、自信、安全的感觉,形成关爱与被关爱的感觉。
4)交往:在培养儿童独立发展的同时,让他们也学会与群体融合在一起,分工协作:学会共同使用空间与物品,以及按顺序轮流做事情。这也使得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因而使他们个人的发展可以与社会的发展同时进行。
2.淮安城市住宅区儿童游憩空间问题总结
2.1自建行为导致儿童游憩空间复杂化
居民自建行为对儿童游憩空间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消极的方面:这种行为导致住宅区并不充足的公共空间被不断蚕食和压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空间被完全私有化,阻碍了其他居民对空间的共享和使用。积极的方面:居民的自建行为使得一部分公共空间变得半公共化,这样的空间既有居民进行维护同时也对其他居民开放,使得这些空间成为住宅区内最有活力的空间。住宅区中很多有活力、人气的童叟游憩空间和这种自建行为分不开,比如入口处自建的报刊亭、靠近道路的山墙进行小卖部改造、户外临时搭建的棋牌室等。通过对这些自建行为带来的效果,笔者从中寻找使对儿童户外活动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利用。
2.2人车冲突,增加儿童活动的不安全因素
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建筑密度相对较大,人口较为密集且相对集中。住宅区的人员构成极为复杂,其大量人员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问及晚饭后,其他时间的出行人员主要为老人和儿童。由于儿童的反应比较迟缓,从而交通事故率较高。特别是住区入口、广场处,道路层次不明,会给住宅区内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3景观单调匮乏,儿童无法与自然亲密接触
住宅区绿化景观以单一的乔木种植为主,树种单一,缺乏上部乔木、中部灌木、下部草坪的合理搭配,住宅区整体景观形态和空间组合单调乏味。树种的选择虽遵照了“适地选树”的原则,但缺乏植物季相色彩的考虑,从而导致儿童没办法与自然亲密接触。
2.4空间细节设计缺失,没有考虑儿童的需求
住宅区内儿童经常活动聚集活动的空间大多数存在细节设计不合理,从而对在此活动的儿童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有安全的威胁。比如:无障碍设施的缺乏、空间限定不明确、视线的遮挡、铺地不适合童叟的需求、座椅的缺乏、缺少照明设施等。
3.城市住宅区儿童游憩空间构建策略
3.1优化道路交通系统
儿童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住宅区的步行环境条件对儿童的户外活动效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儿童的行走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以及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比成年人低,所以对步行环境有更特殊的要求。住宅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安全、有效的步行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安全性、增强可达性、提高舒适性和增加趣味性。
3.2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对于符合儿童游憩需求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更新完善,主要包括游憩空间设施、照明系统等的更新,例如增加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增加室外坐椅及遮阳设施等实用小品等。
3.3重构绿化景观系统
儿童游憩空间应该通过绿化景观的改善,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愉悦程度,满足儿童的社会交往、游憩娱乐、锻炼健身等各项要求,增进他们对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增加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3.4交往点空间人性化设计
儿童的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是任何活动发生的前提,仅有空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让活动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能让儿童在空间中流连忘返、活动,并积极参与广泛的交往活动。经过精心设计的户外空间能对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空间处理不当、粗糙,缺乏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考量,必定会导致户外空间使用效率的降低。
4.结语
高质量的住宅区儿童游憩空间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影响其设计的因素也较多。但是总体而言, 只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从经济、 功能、 美观上出发, 就能创造出满足儿童需要的富有挑战性、 创意性和教育性的优秀的住宅区儿童游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