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的石油工业由三大石油公司控制,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石化也是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规模较中国石油小,其主要优势在下游业务领域——炼油、化工及销售网络;中海油是一个以上游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规模最小,但成长迅速,主要业务范围为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与生产。本文主要研究中石化的发展战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石化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适合中石化的发展战略措施。
关键词:SWOT分析;战略合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中石化的SWOT分析
优势:中石化拥有着良好的信誉与品牌优势,强大的资本与融资优势,和上中下游进行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近几年的经营中,各项业务逐步扩张,由于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使得中石化拥有较优的人力资源队伍和专业化人才。石化公司享誉己久的品牌和声誉。无论在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中国石化”及其相关品牌在中国具较高知名度,在零售及批发市场上均为首屈一指的优质石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公司凭着优质可靠的产品和值得信赖的客户服务享誉市场。
中石化建立了网络化的销售渠道。2010年中国石化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1.40亿吨,同比增长13%;加油站总数30,116座,同比增长1.4%;加油站单站年均加油量2960吨,同比增长9%。2000年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下游产销量增加显著。汽油、柴油、煤油和航煤的总市场占有率约为84%,零售市场占有率约为61%。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分销网络,有利于公司产品的销售,确立了国内最大的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商的市场地位。
中石化战略市场位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地区,主要市场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此市场包括很多大城市及一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公司所在主要市场的汽油、柴油、煤油和航煤的消费量占中国同类产品消费量的71%。而在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占优势的北方市场成品油消费基数和消费增长速度都不如南方市场,因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中国的成品油销售市场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虽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近两年加快了在南方市场的扩张但因为南方市场远离其在北方的炼油厂,加上缺乏配套的储运设施,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炼油和销售的效益很难赶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炼油生产的规模效益及现金成本上也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拥有全国十家最大的炼油厂中的八家,其中四家平均年生产能力超过一千万吨,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其中年产一千二百万吨的镇海炼油厂是公认有国际规模和效益水准的炼油企业。2010年中国石化的乙烯生产量由531.9 万吨增至905.9 万吨,提高70.3%,成为世界第四大乙烯生产商。
劣势:由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国内资源的基础压力大,中石化的上游勘探始终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石化炼油加工能力的利用率一直较低,2009年中国石化加工原油1.196亿吨,同比增长4.6%,开工率由2007年的68%提高到76%。其次,由于中国石化是国企,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相对偏高,同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没有做到资源最大化,岗位劳动力过剩,从而导致了企业的成本增加,而在销售额的持续增长下,企业的利润却不成正相关。第三,中国石化的销售费用增长远超出营业收入增长,可能效率下降,利润减少。
机会: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市场信心造成了较大冲击,金融市场持续大幅波动,全球制造业活动收缩,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并有所恶化。世界经济复苏减缓,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中石化在未来几年的炼化业务里可能取得更高的回报。同时,因中石化勘探技术进步并且进入油气田发现高峰期,油气储量不断增长,储量接替率持续上升,贷款利率下调促使财务成本下降等利好因素也不少。因此,中石化将在未来几年进入高盈利期。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贸合作进程加快,将有利于石化工业优化配置资源,进行结构调整。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通过区域优化、合理配置组合,形成互接互补紧密联系、产品配套能力强、运输半径小、生产成本低的区域整体优势,有利于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国家大力推进亚太及周边国家地区区域经贸合作和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石化工业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不同类型的区域企业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国家着力培育和发展几十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决策,将促进我国石化骨干企业成长壮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油总公司三大集团都分别制定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油总公司已被列入国家首批试点单位,这将促进石油石化企业加速改革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威胁:由于中石化的老油田开采时间较长,老油田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公司位于华东地区的五块主要油田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这些油田已经有近50年的开采历史,而今面临越来越多的生产困难,包括水含量增加和地质结构复杂等问题。这五块油田的原油产量占中石化全部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三,包括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苏油田和江汉油田。因此,中石化需要增加华东地区的勘探投资。稳定东部主要油田的产量和石油储量,中石化将能够在上游业务、甚至在整个业务中有稳定的表现。此外,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在下游的石化行业,竞争环境日益优化。中石化在下游的石化业务,尤其是成品油销售和非油业务方面有先天的优势,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也给中石化带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机遇。
基于价值链的策略研究
我国石油供需的矛盾为油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勘探与开发业务上,三大石油公司多开采的原油都将抵消一部分原油的进口量,因而三大石油公司在上游业务上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竞争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下游业务,主要是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之间的竞争,竞争将主要集中于成品油的销售方面,化工产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但由于基本上处于寡头垄断局面,两家油公司的竞争不会过于激烈。
我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过充足以后,中石油、中石化成为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的局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打破南北局面全国性的上下游一体化局面。如下图:
从价值链可以看出,我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彼此是客户又是供应商,既是竞争者优势互补者。因此,坚持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先合作做大,再有序竞争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2004年以来,中国石化逐步推进与供应商战略合作。2004年11月,中国石化先后与神华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中国一重、日本住友等国内外大煤矿、大钢厂、大制造厂开展了3年的战略合作。
2007年11月,中国石化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范围,与23家国内大型企业和10家国外知名企业展开了第二轮战略合作。 通过战略合作建立了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获得了优惠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有力保证了生产建设重要物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为奉献社会清洁油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各战略供应商也稳固了市场销售份额,有力地推动了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0年11月26日,中国石化与神华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天钢集团、中国一重、中国二重、沈鼓集团等22家国内行业领先、实力雄厚的大型煤炭、钢材、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石化与战略供应商的战略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进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对于中石化这样大型的企业来说,提升附加值的方法有很多。随着产业链的细化,技术的深入,附加值是逐步上升的。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炼油的附加值大于原油开采,化工的附加值大于炼油,精细加工的附加值又大于化工。
在江苏乃至华东地区,中石化在其石油石化产品方面的高附加值是非常明显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能够提升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达到免费宣传、吸引消费者的效应,同时也能够够带动自身生产的、滞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
价格策略留住忠诚顾客
想要扩大市场,争夺同一市场上的消费者,推行降价策略是许多企业会采取的手段。但倘若竞争企业间实力相当,其结果必定是价格战,谁也无法从中脱身。需要明确的是,降价的目的是取悦和留住自己的顾客,通常会采取的手段是对自己的顾客降价而对竞争对手的顾客提价,也就是很多的“会员制”打折活动。中例如,中石化可采用购买加油卡打折的方法,按加油卡加油数为打折单位,对于购买加油卡的予以一定的优惠,而没有购买加油卡的就无法获得优惠,形成差异价格。价格在表面上没有降价,也不会有引起价格战的顾虑,但同样能够形成彼此共赢的局面。而且,采用会员制的方式,有助于消费者形成品牌忠诚度,定期的折扣促销活动能够牢牢抓住他们。
结论
本文研究中石化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成为具强竞争力的石油化工企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需实施的发展战略。通过这些战略的实施,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多年所积累和掌控的资源与优势,培养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主业,以专业化、规模化、公司化、一体化为手段,积极走出去发展,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打造出一个“具强竞争力石油化工航母”,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原油效率,调整业务结构,科技创新,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抓住中国能源市场旺盛的机遇,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创造和增加公司效益,把中石化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能源化工一体化公司,大幅度提高中国石化的占用资本回报率;第二,油气勘探开发方面,要坚持立足陆上,开拓海上,油气并举,走向国际,依靠科技。保住东部,加快西部,加强海域,走向海外;第三,炼油方面,加快炼油结构的调整和炼油装置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基础;第四,完善原油储备网络,降低成本;第五,成品油销售方面,继续提高成品油市场占有率,以零售为核心,进行加油站整顿治理,调整成品油流向,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加强销售系统的管理,关闭无效油库;第六,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装置的潜力,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突出乙烯聚烯烃、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部分有机原料的核心地位,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开发;第七,现代化经营的管理系统建设,真正建立起从原油资源的配置优化、炼化一体化优化到成品油配送优化的完整管理系统。科学量化的体系,实现生产、市场、供应整合的工业链管理体系;第八,注意环境保护,利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燃料生产。
参考文献
1、http://stock.xinhua08.com/a/20120824/1009702.shtml《中石油居2012中国百大跨国公司首位》
2、http://wenku.baidu.com/view/b7e8d15b804d2b160b4ec0c0.html《中石油财务分析报告》
3、http://wenku.baidu.com/view/eb9c79e8856a561252d36fb8.html《中国石化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作者:彭筝飞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在读 就职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