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启超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愈来愈多的出现,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措施研究成为建筑施工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于房屋建设过程中的框架结构梁柱相应的施工质量与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施工存在问题制定出有效控制对策。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框架结构应用日益广泛,框架结构粱柱节点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的承载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存在问题与有效对策进行研讨。
1梁柱节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梁柱节点箍筋施工过程。梁柱节点在框架结构中处在梁柱之间,这个位置导致了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此处的钢筋较多,易增加后期混凝土施工难度,容易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现象,影响受力。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箍筋之间距离不均匀、箍筋数量不足以及因为施工过程中的疏漏导致出现漏绑漏扎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框架结构的总体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1.2 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问题。通常对于不同强度等级的梁柱节点进行施工,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进行浇捣工作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部分楼层在两部分混凝土交接的位置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存在,问题的源头主要就是由于对强度不同的混凝土,其振捣过程中的用水量、水泥量以及水灰比都是有所区别的。而这就将导致在不同混凝土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收缩现象,从而出现裂缝。同时,由于框架结构中,柱体和梁的承载力不同,这就会使梁体的混凝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收缩从而出现裂缝。另外,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如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浇水养护工序,也会导致裂缝问题。
1.3 混凝土强度问题。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其一般都会要求柱体的混凝土强度要比梁体的强度高。随着我国建筑高层化趋势的逐渐加快,使规定要求的柱体混凝土等级与梁体的混凝土等级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这就会使处于结构下方的建筑显示的更为突出。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实际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往往忽视了这种强度上的要求,而对柱体和梁体的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以同一标准进行看待。这就导致了混凝土强度问题的发生,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起到了严重负面影响。[2]
2 提高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的有效对策
2.1 保证梁柱节点箍筋质量的措施。由于在梁柱节点位置进行箍筋工作有着操作复杂、难度大的特点,所以我们就更需要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使其箍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对梁柱进行箍筋的工作中,通常其纵向的钢筋非常多,而在纵向钢筋施工完毕后,才接着将横向的钢筋也插入柱子中。而大多数情况下,柱内所使用钢筋的数量以及规格是在施工现场加工完毕的,也有部分钢筋是由加工厂统一制作的,所以这些钢筋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格都会符合施工的要求。但是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其对钢筋的要求比较特殊,施工人员就应当对其加大重视程度,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做好对箍筋进行细致的绑扎之后,再将模板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箍筋间距离的均匀以及箍筋数量的足够。
2.2 防止梁柱节点裂缝出现的措施。裂缝现象的存在对于高层建筑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要想防止在梁柱节点处出现裂缝现象,就应当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严格控制其中水泥与水的使用量,并精确控制搅拌的水灰比,从而保证搅拌出的混凝土强度能够满足工程的要求。当混凝土达到要求之后,就需要对柱体部位的混凝土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通过减少水泥含量、控制用水成分、增加石子含量等途径,使这部分混凝土的强度能够符合柱体强度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添加剂和粉煤灰。
对混凝土的制作环节加强控制、强度进行保证之后,就应当对梁柱节点处进行正式的施工工作。其中,我们应当以“先高后低”的顺序为宗旨,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应当先使高强度等级的优先进行,之后再进行低强度部分。同时,我们还应当落实好技术交底工作,保证已浇筑混凝土在初次凝结之前就及时的对梁体进行施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梁体处应用的混凝土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二次振捣而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之间能够结合的更加密实,并以此来达到减小收缩的目的。如果部分梁体裂缝存在较多,就应当对其适当的添加横向钢筋,从而对其抗裂性进行提高。[1]
施工完毕后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同样重要。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工程完毕后,一定要做好混凝土的淋水养护工作。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应当保持工作的细致性、全面性,不要放过每一个部位。不但要对梁柱节点周围的板面与梁体进行及时的浇水工作,对于梁体侧方以及板下的部位也应当进行细致的浇水。同时,为了使养护工作更为全面、更为有效,我们可以在脚手架没有拆除之前使用高压水枪对其进行养护,而拆模时间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延缓。
2.3 梁柱节点混凝土强度的控制对策。混凝土其强度的合格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而要对梁柱节点处混凝土强度进行保证,施工单位就应当对此强化每一个细节。首先,相关监督部门应当对混凝土的质检工作进行加强,当混凝土进场时,应当及时的对其进行抽测,并对其坍落度与配合比进行详细的测试。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来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情况下,混凝土浇筑应该严格保证其强度标准。当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同意,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施工时混凝土实行“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严格控制在先浇柱砼初凝前继续浇捣梁、板混凝土。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度斜面。初凝前,使用混凝土泵,尽快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前,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应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避免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之间形成冷缝。同时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的核心区,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坚决杜绝漏振死角,避免形成蜂窝麻面,确保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设计强度。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商品混凝配合比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多,水灰比、含砂率、坍落度偏大,梁板的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振捣一次,增强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面的密实性减少收缩。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混凝土交接处质量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使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得到保证。[3]
结语
总之,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框架结构后续的施工情况,更决定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影响到整个建筑物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需提高对框架节点施工重要性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细致的总结分析,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汉平.浅谈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工艺及要点[J].企业导报,2011(11).
[2]张玉华,赵明超.论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8).
[3]申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施工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