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冬 李炎卫
摘要:现代社会要保护古代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本文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以及其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它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建筑的现状
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来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斗拱穿插,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斗拱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二、保护古建筑的主要内容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一)古建筑保护首先要保存古建筑的本体,古建筑包含的许多历史综合信息只能依赖建筑本体而存在。
保护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它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建筑制度,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及思想信仰等。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关键是保护古建筑本身的原状。《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二) 古建筑的“原状”应是其最后建成时的原来状况。
确定是否为“原状”应经过充分的勘测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变的。可以从本建筑中找依据,也可从建造时间、类型、工艺手法等方面找例证。近现代文物建筑因变化不大,可以保留现状,但古建筑往往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原状”已被改变歪曲,有的甚至已经过破坏性修理,其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大减少,这样的现状就不能保留,而应把破坏性修理的东西去掉,恢复本来面目,正确再现历史的精华。
(三)要保存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
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四、古建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一)许多传统的工艺在不断的丢失。尤其像许多濒临灭绝的“行业”例如俗称“八大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的各作之中还有细分工。有些就濒临失传只有其名,没人见过更没人会做了。而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技法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把这些技能“行业”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传承,并为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有效地服务。也是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五、古建筑保护传承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关于“保护标志”。对地面上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桥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确实能起到明示,“保值”的作用。所以这项工作应坚持完善并随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断增加,现场树立标志一定要及时,不能滞后。
(二)关于“保护范围”。它应当是动态的管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10—20年需对保护范围进行复核,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进行调整的应进行调整,并依据《文物法》进行保证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是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与思路进行工作而不能只抱着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办法来对待文物保护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否则的话无异于刻舟求剑,闭门造车。
(三)关于“科学技术档案”。20世纪60年代要求对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较准确的评估。要求对碑刻有拓片,要求对壁画有临摹本(足尺原大临摹本)要求有详细的照相记录,要求有工程用得测绘图纸其精确程度是一旦原物毁坏,根据图纸可以复建。这是一件技术要求全面而工程量极大的工作。当时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今天开来仍是一件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不难看出测绘工作是保护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亲手测绘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研究工作才能深入进行。这就对我们的测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绘图的发展。我们应更全面的详尽的对研究对象以及古建筑进行了解,进行测绘。以便与更好更全面的进行研究与保护。
(四).关于“专人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专业的,人数众多的保护队伍。今后还应更重视队伍专业性的培养,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涉及的方面,学科非常的多。应更加综合的全面的学习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
这些措施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