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旺
摘要:杨树具有生长快,用途广,易成才、早受益的经济特点。深受群众的喜爱,然而“年年植树不见绿”的现象,杨树病虫害,成主要的罪魁祸首。我站强化责任担当,提高植树成活率。现已取得一定业绩。
关键词:病害、虫害、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1文献标识码: A
杨树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材树种,适合我区种植。其生长速度快,易成活,适应能力强等优良特点,而病虫害的发生也十分严重。杨树病虫害防治也是林业生产者的当务之急。下面介绍几种杨树常发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点。
一、杨树病害
(一)杨树病害种类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杆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为害杨属、柳属等树种的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
(二)发生规律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均易引起发病。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
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病菌在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是盛发期,7~8月病势缓和,10月停止发展。
(三)防治方法
1、真菌性溃疡病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本地区杨树栽植的经验,选用壮苗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品种在未通过区域性栽培试验栽培前不宜盲目推广。
(2)加强对杨树幼林地的栽培。改善立地条件合理密植,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死植株和枝条,及时修枝、间伐,防治蛀干害虫。
(3)起苗时尽量避免伤根,起苗后及时假植、、栽植,减少定植前的水分散失。栽后立即浇水,或起苗后立即浸泡24h以上,在运输或假植时应保持水分。
(4)定植前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沾根,定植时浇足底水,定植后对幼树干部喷施5406细胞分裂素1000倍液。
(5)病斑刮涂。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病树,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划刻间距3-5mm、范围稍超越病斑,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以所选择的剂(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10%双效灵1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40%福美砷50倍液等),涂药后再涂以50-100ppm赤霉素,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6)化学防治。发病高峰期前,可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还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 1:0.3:10)。
2、细菌性溃疡病防治:
(1)在杨树育苗插穗前,将插穗浸在链霉素(600mg/kg)树木抗病诱导水剂中浸泡24h。育苗用的种条感染该病,必须刮除病斑,并用300倍福尔马林液消毒。
(2)涂保护剂。对移栽大苗,早春刷白涂剂,或用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可预防树干感染,降低发病率。
(3)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向苗木喷洒链霉素(600 mg/kg)+树木防冻保护剂(1l0倍),防止杨树苗木遭受冻害,增加抗病性。
二、杨树食叶虫病害
种类
1、杨扇舟蛾:幼虫群栖,1-2龄时常在一叶上剥食叶肉,2龄后吐丝缀叶藏匿其间,遇惊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后逐渐向外扩散危害,老熟时吐丝缀叶作薄茧化蛹。由于幼虫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大发生时极易成灾。
2、杨小舟蛾:幼虫食叶片的表皮、叶肉,仅留叶脉,呈筛网状。严重时,杨树、柳树的大部分叶片被吃光,远望如火烧。
3、柳毒蛾:主要危害杨、柳科树木。危害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光,且有大量排粪,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绿地的卫生。柳毒蛾1年2-3代,以2龄幼虫在树皮裂缝处作薄茧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危害,6月份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9月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越冬(越夏)期,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杀,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组织摘除虫苞和卵块。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梆扎塑料布等方法以防成虫上树产卵。
2、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Bt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以国际单位每亩阿维菌素600O-8000倍液。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即在害虫产卵初期,每亩3-4个放蜂点、放蜂量3-5万头。
3、化学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打孔注药防治。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杀虫双水剂等。用药量为每1Ocm胸径2-4mL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用泥封好注药口。利用害虫上下树,用1Oml2.5%溴氰菊酯加1Oml氧化乐果与11kg废机油混合,在树干上涂3-5cm宽的闭合环;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杨树胸径处绑缚2周,效果良好。在幼虫期喷15%灭幼脲烟雾剂防治(和溶剂混合比例为1:1,用药量为1.2kg/hm2)或喷施20%灭幼脲Ⅲ号,每亩25g、1.2%主要种类有杨黄卷叶螟、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小卷叶蛾、杨潜叶蛾类等。
三、杨树蛀干害虫
主要种类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枝天牛等。
防治方法
1、保持林内卫生,及时清除衰弱木、风倒木、雪压木等。
2、用天牛厌食的树种与杨树混交造林,可以起到阻隔害虫的作用。混交方式一般以块状为宜。如无条件营造混交林,亦可在杨树林四周靠虫源的一面栽植隔离林带。刺槐、水杉、臭椿、桤木和樟树是较好的混交和隔离林带造林树种。
3、饵木诱杀。在天牛危害较轻而卫生良好的林分中,设置天牛喜食树种作为饵木吸引成虫产卵,待幼虫孵化后尚未蛀入木质部前进行剥皮处理。
4、人工捕杀。根据成虫产卵时所咬的伤痕或刻槽,用小刀或锤子将卵刺死或砸死,用铁丝钩出幼虫,捕捉成虫等。于每年7月至8月天牛产卵期,在树干上查找卵块,用铁器击破卵块。
5、生物防治。利用花绒寄甲、川硬皮肿腿蜂、啄木鸟等进行防治。
6、防治成虫: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夜间在树干上捕杀产卵雌虫。也可对树冠喷洒2000倍液杀灭菊酯,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2次,可收到较好效果。
7、化学防治。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向蛀孔内插入毒签可毒杀幼虫;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5至1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应用绿色威雷防治天牛成虫,在天牛成虫羽化始盛期前于树干或大侧枝上喷洒绿色威雷200-300倍液。
8、树干打孔注防治。对树冠高大,喷雾防治较为困难的林木,采取树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吡虫啉可防治天牛成虫、幼虫。方法是:在树干离地面30cm处打深达木质部的斜孔,用药量一般0.3-0.9mL/cm胸径。也可从排粪孔直接注药。
9、药签防治天牛幼虫。在天牛幼虫危害期使用,尽量将药签插入新鲜的排粪孔内,并用泥封口。
总之要提高植树成活率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型树种。改善好立地条件,增强树势,培育健壮苗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距林地近,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做苗圃,严格按技术要求加强管理。出圃前,做好分级、检疫工作。避免机械损伤,采取合理的造林技术。做到随起随栽,缩短返苗期,增强抗性。加强营林抚育管理,促进林木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