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鼓山书院

2014-09-24 05:42曹鑫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曹鑫江

摘要:鼓山,因山形如鼓而名。它原在新昌县城西郊,离县治约1公里许。今城市框架扩大后,鼓山已融入城中,仍不失为市区闹中取静的一处幽雅之地。据《一统志》、《会稽志》、历代新昌旧县志记载:鼓山“又名屏山,脉自旗峰(旗峰指磕山)降于平衍,岿然突起。圆顶若鼓若屏,有泉池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之门户。” 鼓山海拔110米,系一座小型的玄武岩台地,山顶平旷,面积约百余亩之大,四面山体亦坡缓成梯地,此地古时建莹,多数始建为晋。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鼓山周围村民的一些猪、牛、鸡、鸭等牲畜舍的墙体砌有大量的钱、鱼、箭羽等纹式的墓砖。

关键词:鼓山书院;历史沿袭;现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 A

书院坐落于县城西隅的鼓山西南坡,曰“鼓山书院”,原占地面积有5328平方米。是新昌、乃至绍兴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是江南形制布局较为规整的书院,旧时曾经辉煌,为新邑培养了一大批科举人才。2006年公布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升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鼓山书院历史沿袭

据现存的明、清碑记和旧《新昌县志》记载,鼓山书院的前身,为宋·嘉佑初(1056)的石鼓书堂,“旧为石亚之读书之处。”石亚子(1018—?),字潜夫,别号少庵,又号石鼓主人。宋·景佑元年(1034)进士,时年方十七,丰神俊秀。宋神宗爱其才貌,欲选为驸马。亚子辞曰:“家已议鲍氏,王姬非敢偶。”帝不强之。仕至太常博士。年三十九,即弃官归隐,读书于鼓山,并捐田立观宇。宋·景佑三年(1036)朝散大夫韦骧作的《石鼓主人记》载:“佳山秀水之盘旋,中建一室以为栖息藏修之所者也。石公耕石溪之田以为食,汲石鼓之水以为饮,樵石鼓之木以为炊,蚕石鼓之桑以为衣,群石鼓之麋鹿以为友……”石亚子乃创建石溪义塾的石待旦次子。石待旦(985-1042):隐新昌石溪,与诸弟共创义塾三区,分“白云青嶂”、“石城半隐”、“集贤讲道”三个层次。相传北宋文(彦博)、杜(衍)、韩(绛)、吕(公著)四相曾来受业,留有“四相潭”地名。范仲淹守越时,聘为稽山书院长,极尊礼之;苏东坡守杭,亦曾礼为乡先生。宋仁宗闻其名,曾赐“待之景公问宗孝正奕祖”十字为子孙名号。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刑部尚书。《石氏宗谱》只记石待旦有五子,次子石亚之曾隐于鼓山读书,名曰“石鼓书堂”。

宋末至元时期,至于石鼓书堂后续记载极少发现。从元末明初邑人零星的诗文中获知,似已名山寂静,书声无闻,何鉴诗句:“遗留今已作仙都”。(何鉴(1442—1522),字世光,号五山,新昌小东门人。明成化五年进士(1469)。历任十五职,累官至兵部尚书,正德八年十月致仕,嘉靖元年(1522)卒于新昌原籍。《明史》有传。所著有《五山奏疏》、《五山吟稿》、有后人辑录的《五山乡评录》等传世)。

“鼓山书院”四字最早见诸石亚子墓志铭中的“鼓山书院乃石城公待旦集贤开讲之所”,可正式见诸文字记载为明·嘉靖十三年书院落成,状元出身的知府洪珠所撰的《鼓山书院碑》记。其中云:“乃寻鼓山旧址,得地直可十八丈,横如其数(约为3600平方米),中设石塾神位。前四楹为台门。南临大路,建绰楔(即牌坊)以树风声。山田地共28亩,咸畀先生裔孙(石家子孙)克刚岁供祀事。堂中屹势尊,宅安境静,泉石幽响,前人讲学声韵,若可听闻。”作碑记的知府洪珠,后官至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鼓山书院何以“中设石墪神位?”石墪(1128-1182)邑人,宋一代理学大儒,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任武进县令、尤溪县令、知南康军,均有政绩。他与朱熹三仕同官,交往密切。石墪天资高迈,探究理学,尽得精奥。一生著作甚丰,有文集数十卷,对《中庸》、《大学》、《周易》等儒家经典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尤以《中庸集解》一书广为刊刻发行,全国著名书院列为重要教材。知府洪珠对石墪有很高的评价:理学“新昌一脉(石墪)分自紫阳(朱熹),不可诬也。”还应提及的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县文物部门从原农场前,房建施工中征集到一方“理学名臣”的石制牌坊题字横额,就是重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的鼓山书院石牌坊的原物,“理学名臣”当指石墪。

据南明书院三碑,乾隆十八年的《新昌县南明书院碑》、嘉庆十年的《建南明书院碑》、南明书院《田亩碑》)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新昌城隍庙修缮后尚有余金,知县曹鎜在城隍庙一墙之隔处,动建南明书院,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南明书院地势卑隘,又压以谯楼……议迁鼓山重建。”(见《吕氏宗谱》)。清·嘉庆二十三年《重建鼓山书院碑》记载,知县凃日曜称“余每于视事之暇,课诸南明书院,院逼西城,盖前令曹公自乾隆中创也,其地湫隘嚣尘,……肄业者日众,院舍不能容,余欲因先哲遗址重建山中,以为挹名山之秀……”“余自承乏兹土,以岁时遍谒乡先生,登山四顾,惟荒祠两楹,残碑孑立榛莽中,隐约见遗址,而破瓦颓垣,已无复存者,盖院之废久矣。”知县凃日曜自捐官俸,石氏捐地址,时有乡绅陈氏恭人(中宪大夫吕周绪之妻、大夫吕保之母)“令其孙乔柯、乔荫投状愿独建”。据《吕氏宗谱》载:“费万有余金”。“遂凿山拓基,宏其规制,经始乙亥冬(1815),越丙子(1816)秋告蒇。前立讲堂,后设立先生(指石塾)座,旁列学舍(据载50余间),灿烂炳焕,辉映云山,盖前此所未睹也。”书院告竣后,吕氏又“捐田三十亩为修葺费。”

鼓山书院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作大修。据《吕氏宗谱》载,县令侯琫森,每月去书院课士,“周视院舍,颓坏殊甚,徐而察之,非独榱题瓴甓年久失修,亦且山岚之气,蒸为白蚁,蚁善蚀木。数岁不治,则一柱之朽,全厦为倾。因而谋之院董,陈恭人之曾玄孙辈吕茹藻、茹藩、邦钧等,皆应诺重修。于是不多时,所修之木材运到现场,不一年修成。”院舍再度美轮美奂。吕氏又捐田8亩助学。

二、鼓山书院现代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陈石民先生曾借鼓山书院办农桑学校;(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本县镜岭镇西坑村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山书院曾作为新昌简师校舍;建国后曾作西岭乡政府办公驻地,文革期间,新昌县革委会曾把鼓山书院划拨位西隅的新昌水泥厂作职工宿舍;至1995年8月,县府发文把鼓山书院收回国有。当时立面门墙已成半壁残墙,部分石质棂窗不知去向,一至三进东西二侧的风火山墙无一峰完整,屋面瓦片缺少,雨季屋内渗漏不息。外加虫蚁木蜂侵蚀,前厅、讲堂、藏书楼、两侧学舍的梁架、檩、椽、枋等木构架糟朽严重,中厅已成危房。加上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和后期无人管理,建筑内的琴枋、牛腿、雀替、梁托等大部份雕刻构件残缺不全,藏书楼的后山墙基本倒塌,位后推堂通二楼的二道木楼梯不能需用。整座书院断电缺水,整组建筑破烂不堪。同年9月县政府拨款10万元委托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建筑进行不改变原状的维修。

吕焕东(邑县吕氏归厚祠咸三公派二十八世祖),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得知政府要维修祖上曾多次葺修的鼓山书院,主动向局领导申请承担维修任务,经批准后,焕东立即赴镜岭镇岩泉村请邑县有名的古建筑工匠,年近七十有余的甄老先生出山,指导整个维修工程。

政府只有十万资金的维修款项,吕焕东受命前曾多次赴书院实地勘测,时遇设在原桂花巷机关幼儿院的老房子拆建,整座幼儿院原是一座清时期建筑,新建机关幼儿院地基原为清中期吕氏大宗祠,这两座建筑的雕刻构件非常丰富,保存相当完成。吕焕东同志请示事务局领导能否将雕刻构件运鼓山书院重新安装,得到同意后,吕焕东就把石质棂窗、牛腿、琴枋、雀替、撩檐枋、月梁、前檐檩等所有的雕刻构件,安装成六农用车运往书院,并复建了所有的风火山墙,整座书院虽经1995年大修,然建筑中所有的雕刻构件无一件是现代所制,仍保持了旧制原貌。从清一代开始,对修建鼓山书院贡献最大的是吕氏家族。

今鼓山书院内原地尚保存有1995年大修时出土的明·嘉靖甲午年(1534)绍兴知府洪珠撰文的《鼓山书院碑》一方、明柏一株。另在千佛岩下的城隍庙碑廊内保存有早年征集来的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的《重建鼓山书院碑》一方。

三、鼓山书院的历史功用及现代价值

鼓山书院肇始于唐,盛于两宋,它是一种颇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机构。一方面在私塾、义学、家塾等初级教育基础上深造士子,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的研究机构。一般来说,书院由官府统一规定招收生徒名额,生徒分正课、附课、随课三个等级。正课生徒每月膏火费三两银子,附课生徒一两,随课生徒无膏火费。每月进行官课、院课两种校课。课考评分按名次排列,可升降原有等级。鼓山书院办学数百年间,大致上也按此制度办。院请著名学者、博通之士执掌教席,地方官也常亲临讲堂。旧志称,鼓山书院“尝延程夫子明道(颢)讲学于此。”后与理学家朱熹友善的“石子重(塾)晚年亦讲学于此,著《中庸集注》,朱熹尝采其说。”清·乾隆年间,书院聘会稽茹芬(后中状元)长院。书院肄业诸生,探究理学,取科第达官者众。如邑县城内东街横铺石板陈家一门才俊大都从鼓山书院培育成才……。连天台著名学者齐召南也和鼓山书院有不解之缘。乾隆十七年(1752)礼部侍郎天台齐召南为鼓山道观作《重修鼓山观碑记》,其中有“书院石坊峙道左,院与观犬牙相错,唇齿相依,观兴则书院亦兴”。

书院坐北朝南,背依鼓山,南峙旗山,建筑中轴线布置三进,横轴线上三进。东西二侧各施学舍三列,由平台、升阶、踏跺、院门、前厅、讲堂、书楼组成,依山势而建,逐进递升,高低错落有致。曲房别院,纵横有序,天井相隔,廊廊相连,整体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棋盘式格局,在满足书院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书院建筑的稳重与对称。虽屡经修善,仍保存原有风格,现建筑占地面积为1473平方米。统体粉墙黛瓦,风火山墙硬山造。

前厅面阔三间带二弄间,前檐三面砌墙,立面为条石基础上立实体栏板施望柱间隔,栏板上置石质棂窗一排,居中辟双扇进院。厅前砌八字墙施石质须弥座,明间五架抬梁,七檩用四柱,牛腿承托出檐。中厅三开间,明间两檐柱前施抱鼓石一对,厅内居中悬金字黑底“鼓山书院”匾额一方,为书法家郭仲选重书。明间五架抬梁,前施两单步后带单步,八檩用五柱,牛腿承托撩檐枋,飞椽出檐。藏书楼为二层楼房,立面重檐,面阔与中厅一致,底楼西山墙前立明·嘉靖《鼓山书院碑》一通。重檐廊步开敞式施单步,牛腿承托。各单体地面设三合土、地砖、条石三种,天井施条石、卵石墁铺。

鼓山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可从晋代王羲之说起,可谓起点很高。永和十年(355),王羲之誓墓辞官后,隐居剡东,在鼓山创紫芝庵,采药炼丹,《鼓山题辞》。乾隆以后,鼓山书院与元真道观同时并立于鼓山中,琅琅书声与袅袅香烟使鼓山笼罩在浓浓的儒道文化气氛中。鼓山又经宋代新昌石氏的经营,儒道两种文化传统在鼓山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发展着。到明、清儒学文化发扬光大起来,出现了新昌鼓山书院的辉煌时期。

鼓山书院系书院形式办学的一处难得的遗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价值不可估量,县政府已出台文件,建鼓山公园,仅保存鼓山书院,周围的民居均迁移拆除。不久的将来鼓山因其风光秀丽、地势独特、文脉绵长成为得天独厚的一方宝地。书院也即将成为邑县学术研讨及培养文化艺术的基地。

参考文献:陈百刚,陈新宇,鼓山历史文脉简说,新昌新闻网,201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