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 崔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医院建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国的医院建设进入一个高潮期,各地新建和改扩建了大量医院,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在这一时期基本上都经历了或者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扩建,新建,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也开始兴建全新的大型医院,以适应地区总体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城市大型医院建设总体布局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大型医院;建设;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医院街是当前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和理论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概念。近几年在我国不少新建和改扩建医院设计中都使用了医院街,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受到了医院建筑设计者们的广泛青睐。
一、医院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及问题
1.医院建筑与城市密切关联且相互支撑
现代大型医院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和城市相互关联,彼此在若干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医院尤其大型医院的规划分布应当以整个城市的角度,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保证其高效运作;同时,大型医院本身亦在若干方面对城市产生了影响,是保证城市的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配套设施的先行建设。医疗机构布局完善,才能使医疗卫生水平与城市建设规模相适应。大型医院的城市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效率。新建医院会带动周边基础建设,提升地区发展动力,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
同时城市发展政策亦会对医院的规划选址产生影响。广东省中医院选择在新建大学城建设大型分院,就是受此因素的影响。再如北京在其 2004~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写到:“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引导中心城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展和转移,提高新城的医疗水平。”北京同仁医院的亦庄院区,积水潭医院的回龙观分院都属于此类型。
二、城市影响下的现代大型医院的发展模式
任何一个医院都不可能避免医院发展与原有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稳定只是相对而言,变化发展则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医院建成以后都会进入到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大型医院进入了形变周期,其中大部分为了满足自身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都进行了新的建设。
1.院区内改扩建
由于国家经济能力的限制和卫生保健事业的社会福利性质,经济原因制约着医院发展模式的选择,部分医院的改扩建只能限制于原院区内。这样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原有医院资源继续进行医疗卫生活动,保持医院运营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的医院形象得以延续,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病人来源。
这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城市医院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发展模式。改扩建相对于其他医院发展模式而言,其规划设计的难度大,制约因素众多,做出理想的改扩建规划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其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存在一定局限。
针对此类型的发展模式,规划设计过程体现以下原则:
1.1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在进行医院建筑单体建设之前,必须对整个既有院区进行远期规划,调整完善原有医院规划,整合医院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合理的改扩建规划,既要保证医院了当前使用需求,也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尽可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1.2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一方面来自社会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保持医院自身的医疗水准的稳步上升以及医护队伍的稳定的要求。医院在进行基于原院区的改扩建过程中,要求不影响原有医院正常运作。这就需要对改扩建过程进行详细分期规划,通过各种改扩建手段和技术措施来进行更新改造。
1.3注重既有建筑的保留与更新。
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原有医院建筑进行深入的了解: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拆除的,哪些是暂时不拆除待新楼建成后再拆除的。
对保留的原建筑的建造年代、结构形式、层高、设备情况均要做细致分析。对不符合现代医疗条件、不满足设备需求、且无保留价值的原有建筑的拆除是必要的。但对依旧有生命力的,仍可应用的老建筑只要在不影响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改建。这样既减少了投资又对医院的历史文脉得以保留和延续。
1.4重视医技科室建设
医技科室的改建,将直接带来医院的硬件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医技部门尤其是大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术科室,对医院各部门均有较强支持及联系密切。因此在医院规划上应以医技部分为中心,向外联络门急诊、病房等部门、医技部分实际上是医院改扩建项目中新老建筑整合的基点,规划好其位置可以对医院的总体的流线设计、功能安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应在总体规划时就为日后变化较快的医疗部门预留发展用地。
1.5注重结构形式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往早期的医院由于层数低、规模小,多用混合结构,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医院空间难以改变,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等结构形式,为医院建筑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余地,对医院的升级改造的提供了较大灵活性。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改扩建过程中现场施工量大,场地的要求高,在施工期间对医院的正常运营存在一定的影响。
有的医院开始尝试用钢结构进行改扩建项目,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出一定优势:钢结构为可再生建筑材料,利于环保;减少了现场的施工量也减小了施工场地;钢结构体系跨度更大、梁柱尺寸更小,有效空间增多且改造的余地增大,据有关研究显示全钢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增加相对使用面积 5~7%左右;其建造周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缩短了 40%左右,大大减少了建造期对医院正常运营及住院病人的干扰。但我国钢结构建筑还在尝试阶段,配套各项技术还有待完善提高。
从经济效益来讲,尽管从静态方面全钢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造价略高,但从动态综合基础造价、施工周期、劳动力价格等因素,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从经济投入上是基本持平的。钢材是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从医院的长远发展来看,钢结构有一定的优越性。
1.6妥善处理高层医院弊端
在原院区内的改扩建工程困难较多,其中建设用地与建设规模矛盾尤其突出。由于用地限制,改扩建规模要求比较大,造成土地使用负荷压力增大,一些高层医院相继出现。
国内外有关高层医院与多层医院的利弊分析,已有过多次讨论。高层医院会增加医院的土建工程建设投资,供水、供电系统、消防系统也较复杂。电梯部数也会因为竖向交通的负荷增大而增加。从就医心理环境分析,病人住在多层医院易接近自然,对其康复有很大好处,比住在高层病房要好。并且高层医院扩展性差,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日后再进行改扩建。
然而国内许多医院迫于用地局限,不得已而向空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竖向交通安排需要在方案中给于充分重视。从已建的一些工程看,由于电梯配置偏少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已有许多教训。因此,设计上应考虑依据不同功能区域配置竖向交通,实现分区、分流。与电梯相比,自动扶梯更有利于满足此类交通需要,但出经济性考虑其更适用于多层建筑。
结束语
如果对我国城市大型医院的建设特点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形态,局部空间处理,到设计,建造方式都带着“中国式”的烙印,即中国的医院建筑和建造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正是对整个建设环境和要求的一种综合反应,由此可见,医院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与医院建设背景知识的了解上,或者说在设计中很有必要与其他医院相关的专业的专家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此外,必须将医院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建立在我国国情特征的背景下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经验与模式,而是要使医院建筑能够真正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医院基础设施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佳.城市大型医院的负压吸引系统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8:85-88.
[2]胡芳华.我国大型医院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07:102-103.
[3]宋淑敏.医院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