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雨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可以感觉到相应社区的进步,但流失了场所精神。我们走访了一个建于70到80年代间的老社区——水碾河路南社区。去发掘在陈旧的建筑的建筑和略显落后的功能之后,鲜活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社区、水碾河路南社区、共享街道、活力、生活街道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今天社区的内涵已经被充实,可以概括为:由基本生活设施组成的实体空间和一起生活的人。 以及在这两个部分上衍生出的归属感和认定感即场所精神。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会发现在实体得到推进的光辉下,社区的场所精神却悄悄的开始遗失。我们走访了一个建于70到80年代间的老社区——水碾河路南社区。去发掘在陈旧的建筑的建筑外观和略显落后的功能布局之后,鲜活的场所精神。
1、水碾河路南社区现状
水碾河路南社区位于锦江区牛市口水碾河路上,修建于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该社区的修建是主要针对市政拆迁改造安置居民。
社区的风貌具有明显的70年代特色。受到的历史因素和苏联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影响,风格统一,布局严格的按照行列式,其中的公共配套缺失严重,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给予它原始的配套情况。绿地退居次要地位,只有少量的宅前绿地,中心绿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小区的道路为规整的路网,根据建筑的布局延生至每一栋楼,机动车车位和自行车车棚,在原规划中基本没有配置。
作为一个持续使用至今的老社区,其功能在后续的使用中不断的充实。首先利用了在小区内靠近前部发展起来的一条配套相对集中的街道。街道上根据居民的需求,形成了便民的小型商业,餐饮,休闲,甚至还包括了诊所、幼儿园。在靠近出小区入口的位置有一部分农贸产品的供应。而在道路南侧的空地节点,自发的形成了广场的功能,围绕着这一区域安排了更为密集的餐饮和休闲等功能。
然而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差强人意的社区,所产生的场所感和聚集来的人气却是很多新建社区无法比拟的。在内部的街道上和节点中随时能看到活动的人群,或匆匆经过,也或安居一隅。“新的住宅房地产业发展的太快,过分开放和混乱的局面令人抱怨,人们抱怨的同时还常会提及那些旧城镇,以及旧城的街道,比起那些无所谓街道模式的新住宅群,旧城区可以给人更好的方向感。”
2、共享街道
“回归街道”曾经被看做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观念,后来,在“十人小组”的作品和《论坛》杂志中可以发现建筑手法的充分应用可以激发人们的交往,共享街道对于交往活动的意义也开始被正视。
在水碾河路南社区中,内部的配套功能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和亲和力,如:四川特色的餐饮,茶楼,棋牌室,便利的修车摊位,提供日常用品的商店。首先,这些功能与社区内居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次,周边城市道路上的公共服务并不够“亲民”,这样一来也产生了对于社区外群体的吸引力。因此,不用担心,这些功能因为不够临近城市道路而变得不显眼,或者被闲置。多元化的功能决定了多元化的活动和使用者,而经济和环境的因素让聚集到这里来的人基本上属于同一“阶级”层面。这样一来,就为活动提供了实体的基础和交往的人提供了可能,也完成了功能的共享。
当一条街道或广场给我们美的印象时,这绝不仅仅因为它的尺度和比例是令人愉快的,同时也因为他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在社区中节点、道路给我们的印象也取决于它所产生的功能,除了以上那些被我们通过主观意义赋予的功能以外,还有他自发产生的功能。如法国通纳尔的酒神泉不仅是当地的公共洗涤场所,还始终是最受地方居民欢迎的聚会场所。在社区中的那条集中商业氛围的道路上担负了居民休闲,玩耍的功能。尤其是在道路北侧的空地,中间有一颗高大的树,是整个场地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甚至是主要景观。围绕场地布置安排了许多临时搭建的建筑用于提供小吃,茶水,服务等。而场地中的桌椅也是临时安排的。就在如此简单的一个区域如今已发展成了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茶余饭后居民主要集中的地方。“即使你的设计原则上应该让街道具有可提供聚会场所的作用。在空间组织中应该给这样的空间做优先安排。或许在一个明确地提供给他们的空间里,一旦有机会,人们甚至更倾向于自己去发现这些公共空间的新用途。”
如何让这些街道产生新的用途?——为人的活动提供条件。首先,从行人与车的关系了解。在人车混行的空间里道路的宽度和车速有显著的影响。EdwardT.Hall在《隐匿的尺度》中提到人的交往依赖于感官。7m以内耳朵较为敏感,超过35m的距离倾听能力开始降低。以社区中活动强度最高的道路为例,车行道的宽度大约为6m,而两侧的人行道宽度基本为3m,这样的尺度下,即使是隔着道路两侧的人也能很好的观察到彼此的活动,进行交流。在新建社区中,居住者会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宽阔的道路和空间,导致了相见不相识。反而老社区中“吝啬”的尺度让活动变得亲切。机动交通的发展也赐予了车行的限权,如果不加以限制,车辆就会成为街道中间的屏障,宽阔的街道在速度上给予放纵,居住者也丧失去安全感,人行道变成安全岛。那么处于街道对面的人应该如何交流?有趣的是,老社区中停车位的缺乏对于控制道路的宽度也有帮助。后期加设的停车位只能够沿着道路,住宅布置,当两侧的车位挤占了街道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不足10m的道路宽度,机动车的速度减缓了,同时居民将不得不扩散到车行道上,人群间的距离被缩小。这种状态下的人车混行,因为低速而变得安全,街道也变得像一条步行街。而分散式的停车虽然有违“功能主义”的初衷,但是对于需要步行回家,而不是直接进入电梯的居民来说却增加了交往的机会。汽车停放的离家门越远,这一地区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
住宅作为大量性建筑被重复的修建,并占据城市很大的面积。当这些住宅的数量和年龄到达一定程度后,应该怎样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味的拆除和重建解决不了问题。高频率的社区更新更会丢失社区的历史和慢慢衍生的场所精神。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包容化设计可以提供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在社区有机发展中,功能不断完善,持续的解决新生问题,是一个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2]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崑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伯顿.米切尔.费腾伯顿,包容性的城市设计[M],付本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