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城绿带建设思考

2014-09-24 05:42赖虹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

赖虹

摘要: 随着全球空气污染的日趋严重,上海立足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近二十年的亲身实践,为城市绿化建设后续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城绿带;生态效应;绿色景观空间;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由于当今科技的发展而造成的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所引起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缺失,例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清洁水源的耗竭、空气雾霾的日趋严重等,迫使人类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生态绿地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绿色生态效应,促进可持续发展作用,以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对社会及经济的挑战。

一、项目背景

早在1989年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就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设立了专项科研课题,就如何实现生态园林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研究并有效进行了战略性部署和推广实施,以程绪珂、胡云骅所著的《生态园林理论和实践》为环城绿带的建设确立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指导目标和方向。

二、对已建环城城绿带的分析思考

在最初的一期环城绿带建设工程中,基于当时全面造绿的整体思想,在以乔木为主的100米林带中,有效地探索了以植物、生物和环境共同生成的生态系统链结构的协同作用和所发挥的效应,该生态林带的设计理念最早被应用于上海环城绿带宝山段100米生态林带的设计中,在尝试运用“园林的外貌,农林的内容”为规划指导思想的林带工程中,结合运用植物相生相克原理,充分体现了环城绿带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完善和体现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经济性植物营造生态绿化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二期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理念

基于一期环城绿带的建设规模和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战略实施目标,环城绿带二期建设是切实推进上海市城市生态绿地后续建设的必然趋势,相对一期绿带工程,二期绿带建设对整体定位有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

二期环城绿带规划设计的愿景在于需要激活并充实整个环城绿带的生态功能,使其在城市原有的单一的绿视功能基础上加以进化和提升,在遵循城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集多元化文化于一体,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设施,成为完善城市和使之向城市辐射区域开放的具有社会功能的独特的绿色景观空间。环城绿带所处的位置近原有城市边缘,它有别于自然保护区,主要为市民集聚所在区的城市环境服务,它不仅担负城市绿地功能性的一面,还有不可忽视的经济性与文化性。

四、徐汇区生态专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思路

(一) 区域位置

徐汇区生态专项建设项目工程总用地面积103.54公顷(生态专项建设实施规划绿线范围内的所有用地)。其中待建绿地84.76公顷。

1.设计范围

徐汇区生态专项建设项目工程位于徐汇区华泾镇,地处世博会会址北延伸段,基地沿外环线自老沪闵路向东至黄浦江,北起外环线--环南二大道,近淀浦河,西邻老沪闵路,南至银都路,东西全长2.8公里,南北长2.2公里,周遍有学校、敬老院及居住区。其规划范围基本呈连续L型状。

(二)景观资源利用

基地所处世博会北延伸段,滨临黄浦江,结合浦江两岸开发设想,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确定的“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强调并延续居住、文化、旅游、高科技研发与生态等五大功能,塑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空间。

(三)景观设计要素

总体设计以”运动保健、 时尚徐汇”为特色,以园林规划为手段,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系统平衡、城市森林特色鲜明,建成集“生态保护、文化休闲、环保节能、便民亲民、服务于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绿地。通过系统规划,突显地域特色的原则,规划或保留徐汇区有特点的景观元素或历史典故,延续徐汇历史、文化脉络。

本方案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采用最少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总体构图通过直与曲的变化与衔接,既强调了景观轴线,又突出了自然空间,使形式与功能,自然与人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设计中提倡使用本土材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并通过传统的设计要素和现代的设计手法予以塑造。尤其是绿化植栽设计在尽可能采用乡土品种的基础上,并结合区域特征和新优品种推广,将植物的色彩和季相的变化以及植物的生态功能进行多层次的布局,园林植物的配置强调生态型原则,植物结构群落化,维护生物多样性。规划考虑将人工植物群落的生物结构与周围环境、微生物、动物之间组成和谐的统一体,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通过对绿地开放空间的巧妙构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四) 主要规划设计内容

1.已实施绿化

1.1功能定位:是城市与绿地之间的过渡带,具有防护兼景观功效。

1.2绿色主题:维护型生态林地——通过人工干预,形成具有一定的生物链结构统一完整性绿地。

2.待实施地块

2.1龙吴路西、华泾路北地块---汇泾园

2.1.1功能定位:结合已建成的华泾公园加以改造,公园内部建有久康老年公寓一处和社区文化广场、活动设施等,规划设计以养生园文化为主题, 增设服务设施及阳光空间。在新建北侧绿地上以满足防护功能的绿化设计基础上,结合南侧华泾公园的社区公共活动特质,提升绿地的整体景观观赏和休闲服务功能。

2.1.2绿色主题:森林核心与草坪走廊结合型林地——通过人工干预,逐步完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的构建起自然生物体系,达到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3.龙吴路东、黄浦江西――汇龙园

功能定位:结合周边居民活动要求,将该园规划为运动健身区,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奥林匹克广场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在此运动健身。

绿色主题:森林核心与动景空间结合型林地——将开放式运动空间引入自然的生态林地,使之有机相契,充分利用, 同时完善了社区各项设施配套,形成综合功能区,提升了绿地功能的附加值。

4.临江地块---汇华园 、汇湖园、会展园、汇都园

功能定位:遵循浦江两岸开发设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结合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的网络式公共空间组织,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亲水性。使滨水地区融合城市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活动内容,激发滨水区活力。

结语:

总之,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自然群落的构建需要有一个不断维护、不断恢复、不断更新的过程,绿地的建设应该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借鉴国外建设经验(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德国慕尼黑的英国园等)研究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环境空间,造福子孙后代,是我们要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
基于低碳理念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论国际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立法的有效性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浅析我国绿色会计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