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摘 要: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规划中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本文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原则,就如何规划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御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运行着。
2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是在自然本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与周围环境、区域、城市网络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自然环境中特定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自身的生命节律和生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体现在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上就是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之间的和谐,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要形成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性。
3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则
3.1 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城市的规划理性地进行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规模适当,城市用地规模合理,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人居环境,避免盲目建高楼大厦、修桥开路、建广场地铁等,而忽视了城市的“软环境”发展。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应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中医,全面诊断,综合调理,标本兼治。中国在城市建设上到底缺少什么?是专家还是资金?是规划还是决策?其实以上都不缺,缺乏的是强大有力的法制机制,缺乏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尊重。
3.2 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3.3 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4 规划生态城市的对策
4.1 城市规划是为人服务,因为有人,空间才美丽,在城市规划中首先是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来左右着城市规划,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集大家的思路于一身,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再决定是否实施这项工程,其次是,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面对一项工程我们要和众多的规划师们一起来讨论,大家拿出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再优中选优。再由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估、咨询、展示、反复修改的过程,最后决定该方案的实施。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观念,要有法律的约束,城市的规划不要成为政绩工程的一部分,它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量去贯彻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是无法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文教、环保、医疗、宣传等。要将这些方面都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上来,要有保障、有组织、有章程,并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生态城市建设职能部门来协调和管理。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即建立法律条令保证生态城市的顺利进行。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和措施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就可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4.2 要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宏观调控。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问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确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绿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能源、生态文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需要各学科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城市生态关系,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策略。对于外来的先进理念我们应当吸取,不能完全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有就是不能只是吸取却不注重保持本土文化,以致最后到了“邯郸学步”的惨局,要中外相结合,让外来经验技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创新,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合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3 实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减少城市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短期行为,从而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水准。
4结束语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应该考虑到人类在地球生物圈内活动造成的影响。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尊重自然,按生态学的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49).
[2]霍铭文,霍铭滔.对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