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经济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014-09-24 05:42纪伟利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人才

纪伟利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研究和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发展经济、稳定农村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战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社会投入;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 A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战略。

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

2014年我国农村创造历史两个新高,一个是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另一个是农民收入连续十年快速增长。成绩的取得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像小麦补贴、玉米补贴、灌溉补贴等资金发放到位,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乡村道路硬化已基本完成,自来水工程村村开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农民用水难、行路难的问题。

(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

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已经免除了学费、杂费、课本费等多项收费,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已使数千重症病人受益菲浅。“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

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工业园区建设已颇具规模,大幅度的提高了地方税收,为本地农村闲置劳力就业提供了丰富的岗位,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成本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成本在上升包括我们农药、种子、化肥、人工、土地的流转费用都在上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最近六七的时间,2003年到2010年,小麦、玉米、稻谷的平均种植成本都是上升了80%左右,接近增了一倍成本。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三、改革创新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等资源增值。只有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才能更好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的新路子,采取土地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一要将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土地有序流转有机统一起来;二要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三要结合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放弃土地经营,转移到小城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2、筹建乡(镇)村金融合作组织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目前,国家对设立乡(镇)村金融合作组织出台了明确政策,放低了准入门槛。为切实解决好从业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问题。宜尽快出台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政策,既最大限度降低投资者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又为乡(镇)村企业开辟一条快捷有效的融资渠道,帮助乡(镇)村企业化“危”为“机”,渡过难关,发展壮大。近年来,农民市场意识和经营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作为从业个体,相当程度上是受困于孤军作战。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当年“温州模式”的异军突起,当今国际化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全球布局战略,无不体现了社会化、市场化条件下经济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此,政府宜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经济利益为联结,将投资方、原料方、技术方、生产方、营销方等有效而严密地组织起来,让每位从业者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由全面闯市场转变为专业做环节,从而化解市场风险,提升产品品牌,膨胀企业规模。

3、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最大限度争取上级各部门政策和项目支持。目前上级有关部门均出台了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但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对此研究不透,认识不清,不善于从政策中抓机遇,即使政策和项目送上门,也因缺乏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上级部门帮扶的积极性。因此,要引导镇村干部加强学习,吃透政策.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真正把项目做成样板工程。

(2)采取多种形式盘活集体土地资产。对旧村改造、腾笼换鸟等整合出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宜复垦为农业用地的,要与国土资源部门搞好结合,利用好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政策,一方面拓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用地指标有偿转让,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一条新的资金渠道:宜保留为建设用地的,依法纳人城乡统一的建没用地市场,以地生财.以地招商。同时,目前一些乡镇村仍存有集体“四荒地”、废坑塘、废窑场等,要依法拍卖或承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急需。

(3)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通过集体林权抵押等,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通过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的入股联营.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通过发挥农民共建共享积极性,鼓励农民以劳代资,花小钱办大事。

(4)进一步加大以城返乡、以工哺农力度。国家扩大投资的重点之一在农村,务必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市、县、乡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政策、项目和人才优势,齐心协力助推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农村经济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