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山地城市山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路与思考

2014-09-24 05:42刘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界线山地管制

刘洋

摘要:开敞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义是,为了保证环境质量和景观需要,在城市地区保留一定的不得建造的空旷地段。它包括山林农田、河湖水体、各种绿地等的自然空间,它负担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亦是展现生态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多重目标的载体。现实中的开发区为了追求平坦宽敞的地块特质,将错落有致的山地地形整治成平原式地形。重庆是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对山地的保护与利用是十分严峻的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对这方面的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从重庆某地区的山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按照国家要求规划规范,以及结合典型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详细的勾画出了山地城市关于山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如何将开敞空间的规划技术融入到实际建设的思路与技术。

关键词:山地城市保护与利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背景与现状

1.1城市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中西部第一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为8.24万平方千米,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将重庆划分为3个区域板块,自然形成了四山中相对楔形的开敞式绿色空间,规划师“圈地式”建设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

重庆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部相对较低,向东南部倾斜,山地趋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

1.2山地现状的发展与问题的产生。

重庆城市规划发展的过去二十年里,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整治,主要是借鉴沿海先进地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否定山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追求完整平坦的地块和宽敞平直的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进行“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挖山填沟,平场造地,以“大填大挖”为基本特征的土地整治模式。从实际出发,不管是房地产开发或是现代化高科技工产业区,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形象上,对场地平整度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施工设备的改良,这种土地整治模式正趋简约化,因此这种土地整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部分决策者的追捧,其在引进项目、吸纳外资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以及对发挥窗口和基地的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前期准备工作的省略化及整治形式的简单化(即土地整治模式简约化),在土地整治前缺省了对该地段地形条件及相关生态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对自然地形过于简单的“大填大挖”,忽视了对敏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和补偿。而且重庆市对于四山的管制政策比较严格,但是对于同样符合管制界线的中小型山脉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法律规划来控制,出现了几个严肃的问题:

①城市扩展带来的面状型蚕食:绝大部分导致山地生态的斑块破碎化,开敞空间的实际范围在逐渐缩小。

②采石、基础设施建设和游览设施建设等活动对山地内部进行点状性干扰,部分已经深入到环境的内部区域打破其原有的生态平衡。

③管制政策的局限:原有的300米高程线、25度坡度线的管制界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一些次级山脉达到管制政策的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过管制规划,从而让一些开发者有机可乘。

二.理清思路、认清重点——大彻大悟之后的觉醒

2.1城市特色不需要 “大填大挖”。

一个城市要有属于它自己独特的特色,山地的地形、地貌是山地城市最典型的地域特征。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山地自然地形、地貌特征,是挖掘山地城市特色与活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简约化式的“大填大挖”土地整治模式忽视了因地制宜地创造山地城市的活力和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否定了属于山地城市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特征,其结果是,我们虽然借鉴了沿海或平原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形式,但一方面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在城市空间布局及形象上难以和其他平原城市媲美,另一方面则渐渐失去了山地城市本应具有的特色和活力。

2.2城市中心区也需要进行管制政策的规划控制。

大部分的开发者为了减少工程量,重庆市中心区的土地70%以上都被“大填大挖”,尤其是商业中心街的布置地地块。300米高程线、25度坡度线的管制界线很容易达到,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制范围线的划定,开发者还是进行了一定量的土地平整。

2.3主体山脉和次级山脉应分开设置管制线及管制条件。

重庆的主体山脉即“四山”的管制线已经完成,但是主城区一些次级山脉(达到300米高程线、25度坡度线的管制界线)的条件,却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强制性手段,次级山脉的生态板块在逐渐的缩小。

三、技术路线要点的探讨

3.1面状对现状的山地城市中,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导致山地生态呈现出斑块破碎化趋势。

根据2008年北部新区用地现状和2011年北部新区用地现状图进行对比,原本整体散落布局在北部新区东南部的13块自然生态绿地经过三年的城市发展改造,蚕食成7块生态绿地(其中还包括东部人工改造的1处景观型生态绿地)。

3.2从点状进行分析:由于采石、基础设施建设、游览等设施的人类建设活动对山地内部进行的直接干扰,导致景观、植被、生植物等生态环境破坏或死亡甚至灭迹。

3.3国家规划规范等管制政策的局限:原有的300米高程线、25度坡度线的管制界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那么管理单位在管制要求上应当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在原有的管制界线上进行适当的抓紧界线数值。

核心问题的思考。

4.1我们怎样科学界定规划范围(山地区域边界)。

同样有山地城市称号的威海市在城市规划中比较重视山体区域边界的问题。05-07年的威海市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平均地形坡度为4度,规划选取地形3度坡度线处对应的等高线所围合的区域作为规划范围。其目的是使规划范围涵盖建设与保护相互关系中最敏感的区域;避免单纯以等高线或现状非建成区边界等作为规划边界的局限性。

4.2我们怎样评价景观生态价值——统筹兼顾、定量分析。

规划应对山地区域景观生态敏感性的分析涵盖(植物资源保护、动物资源保护、水源地保护、河流水系保护、氧源绿地保护、热岛效应防护、水土流失防护、地质灾害防护、视觉景观保护等)等9项,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加权计算形成最终综合评价。目的就是落实城市规划中生态优先原则,形成划定城市建设禁建区、限制建区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城市的中心区域更应如此。

由于诸多原因,规划成果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很难因地制宜的适应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对敏感生态保护区的控制缺少科学的量化依据。规划控制的界限,仅是概念的、定性的,而不是具体的、量化的。在土地开发整治中,往往随着“大填大挖”开发整治外散式蔓延,保护区界线越来越小,规划限定也日趋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敏感生态保护区边界的不确定性,再加之土地开发整治外散蔓延式拓展,敏感生态保护区的被侵蚀就不可避免了。

结语

我国很多城市都是属于山地城市,在城市日益发展,山地的保护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软件水平,我们应在国家现有的规划规范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灵活变通,让城市发展的硬软件水平和谐,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春华;西部山地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思考;规划师;2003 年第7 期。

【2】部分资料来源于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流会议崔宝义同志演讲内容。

猜你喜欢
界线山地管制
毛绒情结
The Beasts Within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管制会计理论在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换个视角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