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施工中相关技术的分析

2014-09-24 05:42杨艳青刘学何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杨艳青 刘学 何楠

摘要:民用建筑施工建设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运用,只有运用好相关的技术,才能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文章分析技术的应用,探讨其技术要点。

关键词: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不断向前推进着,各种建筑建设中的施工技术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其更能够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及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要求。

一、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后张法混凝土控制要点

对夹片,构件或外露的预应力钢筋的保护是工艺控制的要点之一,在其周围应油脂塑料帽外罩然后浇筑以膨胀抗氧化的混凝土砂浆或其他施工粘结剂。在底层模板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在底层预留2~3mm缝隙,为混凝土充分融合和混凝土与梁板柱之间的构件支撑做预制操作。对于局部受损的钢筋塑料护套,应由连接套管将钢筋与锚块的接头处进行缠绕式胶带密封处理,对于较为容易进入水分的地区,应做好永久密封性或粘结性的准备措施。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针对混凝土土的抗氧化性和混凝土的凝结特性,在3~5d内进行混凝土局部养护和混凝土性能养护工作。

(二)后张法混凝土施工流程及技术特性

(1)预应力线性描绘

在实际施工行进中,针对现场施工技艺,可依据设计图纸等提供的预应力钢筋曲线坐标转换为相应的金属波管底线坐标。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阶段平实,稳固进行施工。可将底线坐标绘制在模板侧面,作为波管放置的安装基线;并依据这个安装基线对预应力筋材料进行绑扎后再安装。

(2)制作固定支撑架

施工过程中的固定支撑架是用于固定波纹管及其配套设施材质。注意支撑架安装时,支撑架必须在金属底线坐标之内,以防安装错位造成的预应力缺失,最后在安装结束后,应将铁丝把波管和支架绑定,防止混凝土施工后波管上浮。

(3)钢筋下料

在钢筋下至固定支撑架之前,应做好钢筋长度,锚具,张力等计算。在极端天气或气候不适地区,混凝土或钢筋的品种,抗压等级,冷热收缩比,弹性回缩率等均是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深入探讨的因素。现场施工应注重下料长度和相关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形状,避免出现位置放置不当导致的建筑结构缺失。

(4)预应力筋的穿束和张拉

在梁柱中的结筋应从下至上进行合理铺设。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将预先编制好形状的无粘结性钢筋逐一传入钢筋柱中,每一米应绑扎6~8根结筋,按照结构需求最多可绑扎10根。对于有性能特殊要求的钢筋,可编制相应符合需求张拉程序。

(5)混凝土浇筑

在完成前期为混凝土浇筑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后,应进行孔道内部混凝土浇筑。在确保结筋或浇筑部件通畅情况后,混凝土浆液比列水灰比应为0.4~0.5之间,灌注顺序应由下而上,并且在浇筑过程形近阶段应使用振动棒搅拌,浇筑时不可直接浇筑最深处,应围绕侧板进行浇筑,避免产生气泡或浆液炸出现象。最后在浇筑后的混凝土顶端进行相应混凝土防护,注重养护工作。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1)施工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信息技术要对施工环节流程中涉及的施工技术进行信息收集,为更好的管理施工技术做准备。同时,对施工中管理方面的信息近处理和整合,使之有效的应用于施工过程。如施工方案中标注容易出现操作上错误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施工中对容易出现操作错误的部位加强管理,能够有效减低操作错误发生的概率。

(2)施工中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施工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畴主要是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上等方面中的数据和技术进行信息优化,促使施工中每个环节施工操作都能够以信息优化的技术标准为主,提高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也属于信息技术管理范畴,针对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指定专门传递信息将建筑施工中所需信息及施工时需要传递的信息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管理,保证信息及时的传递与接收。

三、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

对于民用建筑施工当中的所有技术来说,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的主要方式是在梁板模版全部安装后,再对整体的梁板钢筋与沉梁进行安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很有可能出现无法保证箍筋的间距和节点之间的箍筋少放的现象。那么,就需要采用以下方式来完善,主要是采用现场焊接柱节点区箍筋的方式。首先,采用纵向的方式来焊接出整体的模型,然后在对整体模型放在楼板模版面上进行穿梁钢筋,接着进行钢筋的绑扎与固定。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绑扎时保持每个钢筋与箍筋角部之间的距离大概为50mm。这样做的目的是缓解套箍困难,同时还可以尽可能保证每个柱节点箍筋之间的距离与数量的控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柱节点箍筋,但在建筑环境较恶劣的情况下是很难进行施工的。这时,就需要在每个节点中加入若干跟纵向钢筋来进行巩固。

(二)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另外,现阶段在对框架浇灌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就是混凝土漏浆。特别在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建筑物的孔洞、漏钢筋现象。为了防止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来进行巩固。首先,在浇筑之前,在上面铺一层比例为 1:0.4 的水泥砂浆,浇筑之后加上相同规格的边框;然后,在版面上铺垫水泥比例为 1:2 且厚度为 25~30 nm,水泥晾干后在上面铺一层混凝土,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保证民用建筑框架的牢固。与此同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成分、配料以及搅拌时间等细微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搅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二次加水重拌以及漏浆的情况。总之,认真执行以上几个步骤才能很好的混凝土技术的顺利实施。这不但可以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也会使建筑框架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框架柱纵筋的搭接技术

在民用建筑的框架住施工时,其纵钢筋的搭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国家是允许使用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技术来实现的。但是在实际施工时,民用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都是尽可能的在焊接横面上耍伎俩,其很有可能由于钢筋焊接处面积过小而导致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的问题发生。这种行为在钢筋横截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并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在钢筋横截面积越小时,其难以紧靠箍筋的现象就越明显。因此在对民用建筑纵筋搭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注重施工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保证施工技术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顺.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防渗漏技术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03:157.

[2]王黎江,杨波.浅谈民用住宅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329-330.

[3]华艳. 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2014,05:64.

猜你喜欢
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试析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
浅谈民用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