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2014-09-24 10:00邵春芝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

邵春芝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市潘集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通过分析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区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以期为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淮南;潘集区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333-03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潘集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绩。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是当前及以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迫在眉睫,并且任重而道远。为了促进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现针对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探讨。

1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1.1农业资源丰富

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面积600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是淮南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区辖11个乡镇、街道,人口44万人。潘集境内原煤探明储量37亿t,是安徽乃至全国第一煤电大区、能源新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潘集区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面积3万hm2,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区委、区政府正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潘集崛起为主题,以“2345”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开放兴区、民营富区、统筹建区、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速潘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城市郊区向北部新区的转变,建设淮南煤电化三大基地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2塌陷区土地面积较大

潘集区目前沉陷水面逾533.33 hm2。塌陷区地面高程在海拔18.6~22.5 m,田集街道塌陷区主要位于泥河以北,重点涉及转塘、杨集、潘庄、秦庄、李圩、刘龙6个社区。已修复塌陷区土地利用是中心区水面养殖,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外缘坡地种植粮、菜、果、林和发展畜牧业,传统的修复方法使得塌陷区系统结构未尽优化,恢复效益提升迟缓。

1.3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潘集区制定了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具体见表1。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沃土计划、星火计划、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已建成6 666.67 hm2优质粮基地、2 666.67 hm2蔬菜基地、3 333.33 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万只蛋鸡饲养基地、全省最大年产1 2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平牧公司已成为“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其产品被省农委命名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佳益米业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和小杂粮被省粮食局及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省放心粮油”称号,被省农委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淮南市农业大区潘集区认真开展农业抗雪救灾和春季生产科技服务工作,保障了潘集区及全市的生产自救恢复。

1.4区政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大提升

2013年,区政府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力争完成土地流转2 666.67 hm2。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利用科技优势,把对接的27个项目,打造成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品牌,形成潘集区的现代农业模式。瞄准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目标,充分发挥潘集区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1~2个省级龙头企业,扶持2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培育2个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争创2个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小区、5个以上农产品品牌。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

农产品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原始或简单加工的粗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农民就业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限制收入增长。截至目前,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只是在数量关系上做文章,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日益加重。

2.2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

一是价格政策。目前没有完善测量的标准及手段,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影响了粮食结构调整。二是信贷政策。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资金的投入,由于信贷抵押制度及其严格的审批标准制度,通过乡镇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目标考核政策。目前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有意识地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搞强迫命令,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4-6]。

2.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潘集区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思想上不够重视,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很大。流转协议多为口头协议,即使进行书面协议,内容也过于简单,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2.4农民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还处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经营当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产业的经营者,我国的家庭经营还是一种小农式的分散经营,农户的投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中,农户不仅对资金投入负担不起,对新技术把握不住,而且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最终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严重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还能够解决单个农户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的问题,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3推进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3.1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度

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潘集区架河镇改变以往思路,以“百果园”探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出三步走战略。一是“葡萄园”先行先试,科技助力占领市场高地。经过前期土质分析及品种测试,该镇帮扶杨集村种植能手流转土地逾6 hm2用于葡萄栽植,配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培训、农残检测、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培育出优质葡萄粒大甘甜,在2013年9月上市时,以平均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依然被抢购一空,成功占领潘集市场高地,葡萄园创收近350万元。该镇积极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为标杆户,着眼于科技帮扶,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探索农产品转型、质量升级、农产品推介。二是“流转园”善行善试,政府红利化作润农春雨。该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大户集中,2013年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800 hm2,土地流转率达到22%。该镇争取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融合,扩大畜禽规模化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搭建平台创建西瓜交易市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出专项资金30万元,以奖代补,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采摘园”厚积薄发,产业延伸链条枝繁叶茂。为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潜力,引导产业链由一产向三产延伸,该镇计划以西瓜、酥瓜、葡萄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同当地旅行社的对接与合作,发掘和开拓瓜果采摘游路线3条,并结合架河沿淮武庙等村小河鲜农家乐饭店、“三洼一湖”特色垂钓,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7-9]。

3.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系,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建立中介组织,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融资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努力发展二、三产业。

潘集区2012—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二是迅速行动,确保完成秋收秋种工作;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是加强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3 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动,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对此,潘集区架河镇力冲“销售洼地”助农产品出“深闺”。一是培树“订单农业”。发动辖区内13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走出去跑市场找项目,把订单领进门,积极寻求与省、市知名食品企业对接,给农户吃下销售“定心丸”。二是夯实“政府调节”。指派专业人员分析市场利弊,合理调节大小年,指导应季栽种品种及规模,避免扎堆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大力发展西瓜、酥瓜种植的同时调整每季1~2个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带动全镇形成规模种植和销售。三是牵线“销售能手”。农业部门利用活跃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具有信息灵通、熟悉市场、市场应变力强、善于把握商机的特点,加强与其联系,建立“农产品经营能手库”,目前库中共有36人且在不断更新增加中。合作社及时推介该镇农产品,扩大销售覆盖面,提升架河农产品知名度,双向互动成功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四是探路“网络团购”。该镇立足农村产业调整,挖掘农产品销售新途径,着力提升主要农产品西瓜、酥瓜的深加工率,探寻深加工率高的新品种,拟发展杨集自酿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链,谋求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日后招商引资及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积聚力量。

3.4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潘集区将规范潘集酥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潘集酥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酥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下一步申报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下基础。目前,潘集区酥瓜种植面积达1 000 hm2,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酥瓜生产专业村及生产基地,酥瓜栽培时间从12月到翌年8月,上市时间从4月底到11月初,平均效益逾9万元/hm2,酥瓜种植户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另外,从2012年开始,潘集区高湖村开始试种富锌稻,效果良好。2013年,高湖村把富锌稻种植面积扩大到逾4.67 hm2,通过富锌种子育苗,并施用富锌肥,即便在2013年夏季特殊的高温环境中,秋季富锌稻仍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产量。从前期检测结果看,富锌稻米产品高出普通稻米1倍以上的锌含量。水稻的产量也比普通稻米大幅提高。以当前价格计算,富锌米的市场价格达到15元/kg,生产效益良好,种植户可以实现增收。目前收割的富锌粳稻属晚稻品种,达到150 d的生长期,而一般的水稻生长期只在130~140 d,生长期的延长,使富锌粳稻的滋味更好,营养也更丰富,更受到市场欢迎。

3.5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

2013年潘集区高皇镇“连线成片”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一是沿淮一线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增加到666.67 hm2,重点建设安台、段湾为中心的韭菜、西红柿专业村;二是沿泥河一线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养殖水面333.33 hm2,重点打造赵岗、苏咀水产养殖专业村;三是中间片蔬菜基地建设,力争面积增加到1 066.67 hm2,建设大集萝卜专业村、孙岗莴笋专业村,龙窝、民主叶菜类专业村。在各村成立蔬菜专业组织,初步形成以协会、合作社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新模式和集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培育2~3个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淮南“小寿光”。

4参考文献

[1] 张建军,陈永宁.对甘肃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西部金融,2009(12):50-51.

[2] 程艳平,王岩,李成福.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6):251-252.

[3] 王平,李正功,李正汉.潘集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60-361.

[4] 宋真真,高明芳,史向群,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11-16413.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513-517.

[6] 熊德平,冉光和.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6):442-446.

[7] 闫素珍.临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6-8,18.

[8] 全洪友.桂林市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84.

[9] 郑家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208-210.

3.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系,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建立中介组织,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融资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努力发展二、三产业。

潘集区2012—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二是迅速行动,确保完成秋收秋种工作;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是加强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3 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动,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对此,潘集区架河镇力冲“销售洼地”助农产品出“深闺”。一是培树“订单农业”。发动辖区内13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走出去跑市场找项目,把订单领进门,积极寻求与省、市知名食品企业对接,给农户吃下销售“定心丸”。二是夯实“政府调节”。指派专业人员分析市场利弊,合理调节大小年,指导应季栽种品种及规模,避免扎堆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大力发展西瓜、酥瓜种植的同时调整每季1~2个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带动全镇形成规模种植和销售。三是牵线“销售能手”。农业部门利用活跃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具有信息灵通、熟悉市场、市场应变力强、善于把握商机的特点,加强与其联系,建立“农产品经营能手库”,目前库中共有36人且在不断更新增加中。合作社及时推介该镇农产品,扩大销售覆盖面,提升架河农产品知名度,双向互动成功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四是探路“网络团购”。该镇立足农村产业调整,挖掘农产品销售新途径,着力提升主要农产品西瓜、酥瓜的深加工率,探寻深加工率高的新品种,拟发展杨集自酿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链,谋求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日后招商引资及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积聚力量。

3.4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潘集区将规范潘集酥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潘集酥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酥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下一步申报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下基础。目前,潘集区酥瓜种植面积达1 000 hm2,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酥瓜生产专业村及生产基地,酥瓜栽培时间从12月到翌年8月,上市时间从4月底到11月初,平均效益逾9万元/hm2,酥瓜种植户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另外,从2012年开始,潘集区高湖村开始试种富锌稻,效果良好。2013年,高湖村把富锌稻种植面积扩大到逾4.67 hm2,通过富锌种子育苗,并施用富锌肥,即便在2013年夏季特殊的高温环境中,秋季富锌稻仍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产量。从前期检测结果看,富锌稻米产品高出普通稻米1倍以上的锌含量。水稻的产量也比普通稻米大幅提高。以当前价格计算,富锌米的市场价格达到15元/kg,生产效益良好,种植户可以实现增收。目前收割的富锌粳稻属晚稻品种,达到150 d的生长期,而一般的水稻生长期只在130~140 d,生长期的延长,使富锌粳稻的滋味更好,营养也更丰富,更受到市场欢迎。

3.5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

2013年潘集区高皇镇“连线成片”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一是沿淮一线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增加到666.67 hm2,重点建设安台、段湾为中心的韭菜、西红柿专业村;二是沿泥河一线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养殖水面333.33 hm2,重点打造赵岗、苏咀水产养殖专业村;三是中间片蔬菜基地建设,力争面积增加到1 066.67 hm2,建设大集萝卜专业村、孙岗莴笋专业村,龙窝、民主叶菜类专业村。在各村成立蔬菜专业组织,初步形成以协会、合作社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新模式和集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培育2~3个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淮南“小寿光”。

4参考文献

[1] 张建军,陈永宁.对甘肃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西部金融,2009(12):50-51.

[2] 程艳平,王岩,李成福.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6):251-252.

[3] 王平,李正功,李正汉.潘集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60-361.

[4] 宋真真,高明芳,史向群,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11-16413.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513-517.

[6] 熊德平,冉光和.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6):442-446.

[7] 闫素珍.临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6-8,18.

[8] 全洪友.桂林市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84.

[9] 郑家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208-210.

3.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系,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建立中介组织,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融资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努力发展二、三产业。

潘集区2012—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二是迅速行动,确保完成秋收秋种工作;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是加强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3 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动,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对此,潘集区架河镇力冲“销售洼地”助农产品出“深闺”。一是培树“订单农业”。发动辖区内13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走出去跑市场找项目,把订单领进门,积极寻求与省、市知名食品企业对接,给农户吃下销售“定心丸”。二是夯实“政府调节”。指派专业人员分析市场利弊,合理调节大小年,指导应季栽种品种及规模,避免扎堆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大力发展西瓜、酥瓜种植的同时调整每季1~2个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带动全镇形成规模种植和销售。三是牵线“销售能手”。农业部门利用活跃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具有信息灵通、熟悉市场、市场应变力强、善于把握商机的特点,加强与其联系,建立“农产品经营能手库”,目前库中共有36人且在不断更新增加中。合作社及时推介该镇农产品,扩大销售覆盖面,提升架河农产品知名度,双向互动成功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四是探路“网络团购”。该镇立足农村产业调整,挖掘农产品销售新途径,着力提升主要农产品西瓜、酥瓜的深加工率,探寻深加工率高的新品种,拟发展杨集自酿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链,谋求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日后招商引资及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积聚力量。

3.4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潘集区将规范潘集酥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潘集酥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酥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下一步申报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下基础。目前,潘集区酥瓜种植面积达1 000 hm2,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酥瓜生产专业村及生产基地,酥瓜栽培时间从12月到翌年8月,上市时间从4月底到11月初,平均效益逾9万元/hm2,酥瓜种植户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另外,从2012年开始,潘集区高湖村开始试种富锌稻,效果良好。2013年,高湖村把富锌稻种植面积扩大到逾4.67 hm2,通过富锌种子育苗,并施用富锌肥,即便在2013年夏季特殊的高温环境中,秋季富锌稻仍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产量。从前期检测结果看,富锌稻米产品高出普通稻米1倍以上的锌含量。水稻的产量也比普通稻米大幅提高。以当前价格计算,富锌米的市场价格达到15元/kg,生产效益良好,种植户可以实现增收。目前收割的富锌粳稻属晚稻品种,达到150 d的生长期,而一般的水稻生长期只在130~140 d,生长期的延长,使富锌粳稻的滋味更好,营养也更丰富,更受到市场欢迎。

3.5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

2013年潘集区高皇镇“连线成片”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一是沿淮一线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增加到666.67 hm2,重点建设安台、段湾为中心的韭菜、西红柿专业村;二是沿泥河一线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养殖水面333.33 hm2,重点打造赵岗、苏咀水产养殖专业村;三是中间片蔬菜基地建设,力争面积增加到1 066.67 hm2,建设大集萝卜专业村、孙岗莴笋专业村,龙窝、民主叶菜类专业村。在各村成立蔬菜专业组织,初步形成以协会、合作社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新模式和集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培育2~3个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淮南“小寿光”。

4参考文献

[1] 张建军,陈永宁.对甘肃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西部金融,2009(12):50-51.

[2] 程艳平,王岩,李成福.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6):251-252.

[3] 王平,李正功,李正汉.潘集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60-361.

[4] 宋真真,高明芳,史向群,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11-16413.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513-517.

[6] 熊德平,冉光和.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6):442-446.

[7] 闫素珍.临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6-8,18.

[8] 全洪友.桂林市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84.

[9] 郑家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208-210.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