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电缆研发
石油平台软电缆
针对目前石油平台电缆供需缺口现状,远东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研发高端产品——额定电压2.0kV及以下125℃海洋工程石油平台软电缆,助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据远东研发人员介绍,该石油平台软电缆(HYSEJR)充分运用新材料工艺的技术优势,满足125℃耐温等级要求和低烟无卤性能要求,成功实现成品电缆的耐海水压力、耐腐蚀、耐泥浆,以及其它偶然冲击力和油气等化学物质的浸蚀的性能,为海上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新产品开发。同时作为配套在海洋工程项目上的特种电缆,其柔韧性好,可反复收放,扭矩小,有效防止电缆在收放和工作过程中出现扭结。
柳钢D级船用钢
获中国船级社工厂认证
日前,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质量部接获了来自中国船级社(CCS)签发的船用钢工厂认可证书,柳钢D、DH32、DH36三个牌号船用钢包含控轧、正火两种交货状态及Z向性能均通过中国船级社工厂认可,获得生产销售资格。
据了解,柳钢D级系列船用钢是近两年柳钢重点开发的产品,产品系列包含D、DH32、DH36三个牌号。在产品开发试制过程,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于2013年12月试制成功,2014年1月开始进行中国船级社工厂认可申请。随后,中国船级社派出审核组对柳钢D级船用钢开展工厂认可现场审核及型式试验认可审核。经过审核,柳钢D级船用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获准签发工厂认可证书。
河柴重工研制国内最大功率高速机
日前,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最大功率高速柴油机,并计划明年实现量产。
目前我国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产品,功率主要集中在500千瓦至2000千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外先进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功率已发展到3000千瓦以上,而我国在该功率段的柴油机生产尚属空白。
“样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3200千瓦,各项实验指标完全可以和世界最先进的机型比肩,使河柴重工成为继美国和德国相关企业之后,世界上少有的突破该产品技术的企业之一。” 河柴重工副总经理刘丕人说。
天航局研制大型耙吸挖泥船耙头
据悉,由中交天津航道局研制的大型耙吸挖泥船系列化耙头经天津市科学技术评价中心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天航局挖泥船关键机具研制水平又上新台阶。
作为挖泥船关键机具的耙头,国内制造技术一直相对落后。天航局大力实施科技攻关,通过大量的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自行研发出了大型耙吸挖泥船系列化耙头。该系列化耙头可安装在泥舱舱容18000立方米以上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上,前期应用证明了该系列化耙头增强了船舶挖掘能力,挖掘泥浆浓度提高了近1倍左右,降低了船舶功率消耗,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中交天津航道局系列化耙头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对疏浚关键技术的垄断,为我国大型耙吸挖泥船关键机具制造技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船用机器人发展大有可为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船企开始考虑在船舶建造的各个环节中使用机器人,这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民工荒”问题,还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造船业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升级,这也使得船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开始在造船行业应用机器人,在为其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的同时,也为船舶建造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而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遥控和监控技术、虚拟技术等技术的发展,日、韩等国船用机器人正不断向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国外相比,我国船用机器人起步并不落后,船舶焊接机器人、船板下料机器人、肋骨冷压机器人、船体对接机器人、喷涂工业机器人等都先后研制成功并得到船厂的欢迎和应用。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趋势,船舶建造也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船用机器人是船舶工业实现这些目标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因此,结合我国船舶工业和船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国船用机器人产业还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适应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依托院校联盟资源,推动产品技术创新,深入开展船用机器人应用研究,加快提升船舶建造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在推动船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我国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