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云,许燕,玉香甩,孙云南,陈红伟,汪云刚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勐海666201;2.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勐海666201)
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属叶蝉科,分布于我国各产茶地区,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成虫、卵、若虫3个阶段[1-2]。成虫淡绿至黄绿色,体长3~4mm,头前缘有一对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微烟褐色,后翅无色透明。卵新月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绿色。若虫共5龄,体长可达2.0~2.2mm。3龄后善爬行、跳跃、畏光、横行习性增强。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嫩茎、嫩叶的汁液为害[3-5]。受害芽叶叶脉、叶缘红变,进而叶尖叶缘萎缩焦枯,停止生长,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5-8]。
为了掌握茶假眼小绿叶蝉在勐海茶区的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于2012年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和研究。
樟-茶间作茶园,茶树品种为1-1,茶树和樟脑树于2001年种植,每亩间作樟脑树20棵。茶丛覆盖度为96%,北纬21°59′45.8″、东经100°25′19.8″、海拔1195m。
纯茶园,茶树品种为云抗10号,茶树于1995年种植。茶丛覆盖度为95%,北纬21°28′22.28″、东经99°56′100.41″、海拔1176m。
茶叶主要生长采摘期的4~10月,每7天调查一次;秋茶结束后的11月至次年3月,每月调查一次。
1.3.1 检梢数虫法(百梢虫数) 按对角线5点取样(四角加中心点),每个样地设5个样方,每样方调查100张叶片。晴天在晨露未干前调查,阴雨天则全天都可以进行。在选定的调查点上,查看茶丛中、上部叶片的成、若虫数,再轻轻翻转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在新梢长出前,查上年留下的叶片;芽叶生长季节,查当年生长的嫩叶(一般查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采茶结束后,查当年留下的新叶。调查时动作轻、快,防止虫子逃脱,避免重、漏数。
1.3.2 盆拍法 按5点取样,每个样地设5个样方,每个样方拍4盆。晨露干后,在调查点处用内径33.3cm塑料盆一只,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掌拍打茶丛4下,拍打轻重要一致,立即清点落于盆内叶蝉成虫和若虫数。
虫口密度计算公式:
2012年4~10月,采用检梢数虫法对两种茶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绘制成图1和图2。
图1 2012年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消长规律
图2 2012年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若虫消长规律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12年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樟-茶间作茶园高于纯茶园。由图1知,两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消长规律均呈单峰型,即有一次成虫虫口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上旬。由图2知,两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若虫消长规律均呈双峰型,即一年有两次若虫虫口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樟-茶间作发生的高峰期晚于纯茶园;第二个高峰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
秋茶结束后,采用盆拍法对两种茶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在11月仍有一个小高峰发生。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进入12月以后,假眼小绿叶蝉的数量急剧下降,若虫数量达到或者趋近0,说明进入越冬状态。
表1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2012年越冬虫口基数
通过对樟-茶间作和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的消长规律调查发现,在2012年的气象条件下,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在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均出现两个高峰,即为双峰型。6月下旬以后,温湿度适宜,茶树新稍生长旺盛,为假眼小绿叶蝉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富足的食物和优良的环境,导致其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中上旬达到全年的顶峰,但樟-茶间作茶园峰值较纯茶园高,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分别为286头和170头,对夏茶新稍造成严重危害;立秋以后,旺盛生长的新一轮茶梢优化了小绿叶蝉的生存环境,使得小绿叶蝉数量再次骤增,形成了全年的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
在樟-茶间作和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的越冬时间相同,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寄生茶树枝梢的修剪和老化而在12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且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状态越冬。
[1]黄婷婷,文兆明,王志萍,等.桂北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00-101.
[2]肖星,许燕,冉隆珣,等.5种杀虫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4,1:66-67.
[3]张世平.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10,(9):69-72.
[4]张一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09,26(11):63,89.
[5]邢后银,李松,司徒久宏.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生物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90.
[6]魏进,段婷婷,朱淮武,等.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144-146.
[7]雷元胜.不同茶果间作茶园蜘蛛种群组成差异与控制小绿叶蝉效应的研究[J].茶业通报,2009,31(3):122-124.
[8]关瑞峰.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特点调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6,(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