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衢州“最美林业人”的见证

2014-09-24 03:19农夫
绿色中国 2014年9期
关键词:香榧林农衢州

农夫

江南古城衢州,远处是如黛的青山,身旁溪水弯弯,南孔圣地、烂柯围棋仙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钱江源头古田山、龙游石窟等都掩映其间。朦朦胧胧的是山,是树,是水中的桨声,是一个个多梦的绿色心情。一定是在春天,红红的油纸伞成为田野的风景,那棵千年古樟树下还回荡着当初的誓言。

衢州地处浙西,是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点林区。一股风吹动着沧浪之水,吹动着写满往事的幽幽林木。时间之上,一棵棵香樟、杉木、红豆杉在倾诉着历史。那是经历风雨的一段往事,在曲水流觞的音乐之中,叠起绿色的传说。这青山绿水撑起的一段思念,令古老的村庄沉静,令往来的过客驻足。

穿越千年。青山依旧,流水依然,变化的只是大地上的心灵。他们挽起新时代的手臂,在衢州的绿色里播种梦想。这是一个关于幸福的梦,有经济发展的富足,有科技进步的期待,有历经千年茂盛如初的绿色大地。在这个绿色的梦里,衢州林业人用双臂支撑着一片片令梦生根发芽的土地。这里每一个春天的雨露都书写着林业人的激情。衢州的绿色,成为林业人的情感见证。最近,衢州进行了“最美林业人”的评选,以褒奖那些为绿色鼓动起翅膀的人。

这些获奖者都是长期在林业一线工作的人,他们为衢州那一抹动人的绿色奉献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是衢州林业人的代表,也是全国林业人的代表,因为每一个林业人都是美丽的。本刊将分期刊发获奖者的故事,让读者从中感受林业人的美丽和他们纯净的梦想。

杨世波 山林中一棵茁壮的“老杨”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用30多年时间、投入200万元,承包和抚育了2000亩山林,建设山区道路10多公里,成为衢州市柯城区林业经营的“庄主”。他不仅用自己的汗水改善了经济条件,还积极帮助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并通过山林承包改良树种,优化林业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将荒山种上树木,将家乡建成绿园,这是杨世波用执着做着的“简单事”。村民们夸他是山林中挺拔着的一棵“老白杨”。

缘分是很奇妙的。回溯到1983年的杨家源村,由于当时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村民们没有多少创收渠道,因此就有人把目光对准了山上集体的林木。经过多年的滥砍滥伐,杨家源村周边将近5000亩山林接近荒芜。多年连续的严重水土流失,还导致部分土地已经出现了荒漠化的苗头,百姓的生产生活更加举步维艰。

此时,杨世波29岁,在村里同龄青年中的声望比较高,所以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村里的治保主任。自然而然,护林工作就压到了杨世波的肩膀上。当时的“老杨”年轻力壮,他二话不说,就立即带领五位由村委选出的年轻人,组成了村里的惟一一支护林队,定期上山巡逻,宣传护林养林,防范和阻止滥砍滥伐。

有一天,老杨带着一名新队员到山地去巡逻,发现一大群人明目张胆地在砍伐村集体的树。老杨一看对方人多势众,马上吩咐跟随的那名队员去通知村委会,自己则果断地冲出去制止盗木行为。可等村委会组织的一批村民赶到时,老杨已经满头鲜血地坐倒在地上,一旁还有2名被他死死拽着的盗木者。村民们赶紧将老杨送往卫生院接受治疗。医生给老杨检查伤势时,发现他的两个手臂上清楚地印着18道已经肿成老高的瘀痕,更严重的是头上破了2个豁口!事后得知,这些都是被盗木者用扁担凶狠地打出来的。后来根据被抓的2名盗木者供诉,公安局顺藤摸瓜,最终将参加偷盗的人全部抓捕归案。自那以后,老杨多了个绰号——“大老虎”。

“老杨”50岁时,把工作交给了年轻人。因为担任多年的治保主任,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山林巡逻、解决村民矛盾的事情上面,对妻子儿女和农业生产照顾实在太少,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老杨自己思量着,可做点什么好呢?正巧村里有一片人工种植的松树合同到期,需要采伐之后补种新的树种,以便优化林木结构。但由于这片山林地势比较陡峭,村委会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承包人,就想到了老杨。老杨思前顾后:这件事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自己还是可以满足承包要求的,这样做既可以创造家庭经济收入,也可以去淘汰老旧的树木,优化山林林木结构,改善村庄生态条件。就这样,老杨又正式成为了一名山林承包人。自从承包了那一片松林的改造工作之后,老杨就喜欢上了山林承包这一行。山林承包造林抚育工作强度较大,一般都处于较陡峻的山坡上,要求育林人在体力方面要跟得上,由于山上杂草、藤灌生长旺盛,有时候在作业时甚至难以找到落脚点,经常对育林人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但是老杨通过多年的承包经营实践,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造林育林本领,由老杨造林抚育的林地树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非常高,且长势很好,能够早日成林成材出效益。

凭着对山林的热爱和执着,老杨在山林承包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在万田乡炉头村承包350亩山地种植国外松、杉木、金钱松、浙江楠、浙江樟等;在石梁镇石梁村承包800亩山地种植国外松、杉木、浙江楠等;在九华乡寺坞村、石梁镇九田村以及本村承包抚育700亩老油茶林地;在石梁镇九田村承包开荒200亩荒山用于种植油茶新品种。今年他还在村里承包了十余亩空地,专门用于种植桂花、红豆杉、刨花楠、浙江楠等绿化用树和珍贵树种,以探索新的种树道路。至今为止,老杨承包和抚育的山林面积超过了2000亩,建设山区道路10多公里,在山林承包种植抚育方面的投入累计两百万元,2013年还成立了世波家庭农场。老杨通过多年的山林承包经营,不仅改善了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同时也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今年4月2日,当记者采访老杨时,看见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他正带领着十多人的造林队,挥舞着镰刀,忙碌地修枝和清除杂草、灌木以及缠绕在树干上的藤条。山坡比较陡峭,有些地方常人都难以落脚,但老杨和造林队的伙计们却都移动得很快,轻车熟路似的穿行在坡上坡下,根本看不出是些年过半百甚至六旬的老人。虽然不是自己的承包林,老杨对这片林地还是充满了感情,“不管是不是我承包的山,我都能认真地打理,看着这些树木能健康快速地长起来,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女一样,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现如今,老杨除了种好自己承包林内的树,还有个习惯——动员别人种树。看到村民家有空地,他会去劝说:“你这个地荒在这里可惜的,你把树种下去会有收入的,而且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虽然林业种植经营的周期长、见效慢,但老杨对种树仍然情有独钟:“我喜欢种树,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种下去总是绿化大地,美化环境。同时种树可以使我生活充实,心情开朗,有利于健康,日子有盼头。哪怕不赚钱,我也会继续种下去,因为种树让我快乐,使我好像越活越年轻了!”

黄树荣 为了林农的微笑

1982年9月黄树荣通过考试被招聘为林技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灭荒绿化工作中他提出了“利用劳动积累工开展劈山整地”,采用“农户出山,村集体组织开发种植,收益比例分成”的办法,大力开展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1987年至1990年共营造高标准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5450亩。2003年,担任龙游县林业工作站站长以来,他上高山,下村庄,进农家。每到造林季节,他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一天最多要跑三四个乡镇,六七个造林点,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为了林农的微笑,为了大地的绿化,黄树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林农提供最优质服务。

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必须推广林业新技术,新成果,而推广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必须依靠项目支撑。在任龙游县乡镇林业工作站站长的十多年时间,他与局领导和分管科室同志一起跑省厅,要项目。先后主持实施或参与完成了二十多个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林业重点项目。

林农的微笑是检验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工作中,他始终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林农李伟兵2001年承包山林1180亩,由于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缺乏,致使承包山林管理粗放、效益差。黄树荣得知后,即到现场帮助踏查,进行规划设计。李伟兵根据规划把近百亩毛竹实生苗营造的低效且土地较平坦的山地结合低丘缓坡进行开发,用政策处理补助款,对一百多亩荒抚杉木林进行森林抚育。同时对新开发的近百亩山地种植良种油茶和其他珍贵树种。每当提及此事,李伟兵便夸“多亏黄站长帮忙搞规划,使我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林农应跃昌,2011年承包林地2260亩,急需新技术、新成果。黄树荣获知后,随即到实地踏查,根据该山地的立地条件和交通、环境、劳动力资源等各方面因素,为其制定了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现有240亩油茶用低产低效林采用垦复深翻、整枝修剪、施肥等技术措施进行全面改造。在黄树荣的精心指导下,目前已成功推广油茶良种造林450亩,低产林改造240亩。每当谈及油茶产业,应跃昌马上露出幸福的笑意,他盘算着“我已种下5万株油茶良种壮苗,加上老油茶林1万多株,再过三年,到油茶盛产期,每株油茶产果20斤,产量达到120万斤,按目前行情,产值将实现150万元。”

王淑丽 新世纪的现代果农

2011年,她毅然辞掉了规划院的“铁饭碗”,转行投身林业事业,创新的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经营2600多亩基地。创业初,她跑遍各大高校、研究所寻访专家,走遍省内30余个香榧基地。基地开建,她每天都坚持在山上12个小时以上,汗水流淌在山路,直到半年后基地建成。为提高香榧苗木成活率,凌晨3点,她孤身一人去外地运送苗木,从车上下来腿都是抖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她用实践告诉大家,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6年,大学刚毕业的王淑丽进入了设计院工作,有着稳定且较高的收入,但同时,热爱大自然的她就一直在思考从事一个能够改善我们逐渐恶化的环境又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工作。直到2011年,了解对比过油茶、猕猴桃等多种经济作物后,她决定发展目前在全国、甚至全球产量都很少的香榧。

当王淑丽提出做香榧的时候,周围亲戚好友无一支持,首先,身为一个女性,做林业的确十分辛苦,她能忍受吗?其次,大学毕业且已有稳定工作,她愿意放弃吗?香榧产业收益缓慢,她能坚持吗?对香榧一窍不通,她能做好吗?在大家的重重质疑中王淑丽着手在衢江区举村乡一次性承包了600多亩土地。

初到举村,面临着土地整理、苗木采购、办公楼建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当时的她完全没有任何技术概念,于是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到各大高校、研究所去寻访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她走访了浙江省大大小小香榧基地三十多个,每天不到六点就出发,晚上经常十来点才回到宾馆休息,虚心向他们请教,学到了很多关于香榧的种植

知识。

学习归来,王淑丽顶着炎炎烈日亲自在山上指挥挖机整理土地。每天的衣服基本湿透几乎没有干的地方黏黏地贴在身上,十分难受。但是整整半年时间,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瘦小的身躯不停地穿梭在几台巨大的挖机中间。

同时,听说苗木掘起后在当天种下成活率最高,凌晨3点,王淑丽孤身一人开着皮卡车到诸暨、嵊州等地方运回苗木,运到基地已是下午2点多了。顾不上吃午饭就用几块饼干牛奶充饥,她又马上安排工人卸苗,运输到各个田块,同时教基地的工人如何种植香榧。为了更好地领悟学习到的栽培技术,她和工人一起栽植,不断消化吸收在外学到的种植技术,一天下来,累得她晚上床都躺不下去。

三年过去了,举村基地已有少量的果实挂在枝头了,基地管理也渐入正规。同时,周围的村民也都慢慢习惯了每天到基地做工,每个月都能拿到稳定工资,给山区的人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村民们见到王淑丽都亲切地拉她到家里吃饭。此时的她没有停下来欣赏自己的成果而是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第二块基地的建设中。她就如同大山深处一朵开得鲜艳的花朵,感动了人们,美丽了自己。

猜你喜欢
香榧林农衢州
枝头浓缩的千年时光
全国首个榧文化研究会在柯桥区稽东镇成立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衢州烂柯山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东阳香榧变身“财富树”
嵊州香榧品牌建设要走特色之路
衢州风物志
林农的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