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材剖析

2014-09-24 21:33王啸王志先
地理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说实例变迁

王啸+王志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鉴于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恐难以举出说明海陆运动和变化的例子,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于本条“标准”,课程标准作了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对本条“标准”可理解为:第一,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手段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与学生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目内容组成,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与第一节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一节介绍全球的海陆状况这个“果”,本节则分析全球海陆面貌的成因。教材围绕“海陆变迁”这一线索,三目内容互为因果,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整节教材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沧海桑田”:以成语故事切入,利用第一段正文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第二段正文结合“活动”中图2.13~2.15三个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图2.13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4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5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该目是上一目内容的自然延伸,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原因。首先,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通过图2.16反映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配以“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图2.17)介绍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的相似,为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作铺垫。图2.17将一幅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损的书页拼接图组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强烈的实例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为排除拼合大陆的巧合因素,教材安排“活动1”中的图2.19和图2.20来对图2.17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从中体现出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大陆漂移”图(图2.18)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基本内容。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培养的好素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板块的运动”: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第二目中“大陆漂移假说”原因的解释与拓展。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22)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图2.23)认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通过“活动”中具体的案例来了解板块间的张裂运动与碰撞挤压对地表的影响,认识世界山脉、海洋的形成原因,回扣课文“海陆的变迁”这一标题。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表系统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各类图表多达13幅(见表1),对探究理解正文、形成地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组活动计4道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海陆变迁的事实,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可首先让学生观察3幅图,对海陆变迁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原因,各组展示交流成果。

活动二: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利用图2.19和图2.20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来验证图2.17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能完整地拼合成一个整体并非巧合。进行本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分析展示,同时向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大陆是漂移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证据,将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活动三:本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几个地理现象,关键是用好图2.24。可引导学生观察图2.24,在图上找出地中海、红海及喜马拉雅山的位置,看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处,观察这些板块交界处的箭头是背向还是对向,最后让学生归纳解释。第2题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巩固板块学说的观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动画演示形成过程,也可让学生结合图2.25用手中的书进行模拟。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鉴于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恐难以举出说明海陆运动和变化的例子,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于本条“标准”,课程标准作了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对本条“标准”可理解为:第一,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手段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与学生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目内容组成,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与第一节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一节介绍全球的海陆状况这个“果”,本节则分析全球海陆面貌的成因。教材围绕“海陆变迁”这一线索,三目内容互为因果,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整节教材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沧海桑田”:以成语故事切入,利用第一段正文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第二段正文结合“活动”中图2.13~2.15三个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图2.13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4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5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该目是上一目内容的自然延伸,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原因。首先,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通过图2.16反映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配以“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图2.17)介绍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的相似,为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作铺垫。图2.17将一幅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损的书页拼接图组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强烈的实例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为排除拼合大陆的巧合因素,教材安排“活动1”中的图2.19和图2.20来对图2.17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从中体现出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大陆漂移”图(图2.18)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基本内容。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培养的好素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板块的运动”: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第二目中“大陆漂移假说”原因的解释与拓展。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22)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图2.23)认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通过“活动”中具体的案例来了解板块间的张裂运动与碰撞挤压对地表的影响,认识世界山脉、海洋的形成原因,回扣课文“海陆的变迁”这一标题。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表系统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各类图表多达13幅(见表1),对探究理解正文、形成地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组活动计4道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海陆变迁的事实,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可首先让学生观察3幅图,对海陆变迁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原因,各组展示交流成果。

活动二: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利用图2.19和图2.20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来验证图2.17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能完整地拼合成一个整体并非巧合。进行本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分析展示,同时向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大陆是漂移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证据,将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活动三:本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几个地理现象,关键是用好图2.24。可引导学生观察图2.24,在图上找出地中海、红海及喜马拉雅山的位置,看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处,观察这些板块交界处的箭头是背向还是对向,最后让学生归纳解释。第2题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巩固板块学说的观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动画演示形成过程,也可让学生结合图2.25用手中的书进行模拟。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鉴于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恐难以举出说明海陆运动和变化的例子,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于本条“标准”,课程标准作了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对本条“标准”可理解为:第一,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手段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与学生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目内容组成,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与第一节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一节介绍全球的海陆状况这个“果”,本节则分析全球海陆面貌的成因。教材围绕“海陆变迁”这一线索,三目内容互为因果,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整节教材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沧海桑田”:以成语故事切入,利用第一段正文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第二段正文结合“活动”中图2.13~2.15三个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图2.13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4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5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该目是上一目内容的自然延伸,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原因。首先,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通过图2.16反映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配以“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图2.17)介绍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的相似,为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作铺垫。图2.17将一幅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损的书页拼接图组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强烈的实例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为排除拼合大陆的巧合因素,教材安排“活动1”中的图2.19和图2.20来对图2.17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从中体现出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大陆漂移”图(图2.18)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基本内容。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培养的好素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板块的运动”: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第二目中“大陆漂移假说”原因的解释与拓展。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22)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图2.23)认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通过“活动”中具体的案例来了解板块间的张裂运动与碰撞挤压对地表的影响,认识世界山脉、海洋的形成原因,回扣课文“海陆的变迁”这一标题。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表系统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各类图表多达13幅(见表1),对探究理解正文、形成地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组活动计4道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海陆变迁的事实,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可首先让学生观察3幅图,对海陆变迁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原因,各组展示交流成果。

活动二: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利用图2.19和图2.20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来验证图2.17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能完整地拼合成一个整体并非巧合。进行本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分析展示,同时向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大陆是漂移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证据,将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活动三:本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几个地理现象,关键是用好图2.24。可引导学生观察图2.24,在图上找出地中海、红海及喜马拉雅山的位置,看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处,观察这些板块交界处的箭头是背向还是对向,最后让学生归纳解释。第2题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巩固板块学说的观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动画演示形成过程,也可让学生结合图2.25用手中的书进行模拟。

猜你喜欢
学说实例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变迁
学说英语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