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超
说起骑兵,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骑兵挥舞马刀或手持长矛跃马冲锋的场面。人们对于骑兵的认识,也是和马刀或长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骑兵的真实情况远比这种认识要复杂得多。
在中西方军事史中,骑兵是继车兵和步兵兴起后异军突起的新兵种,并很快成为军队中的主战兵种之一,进而将车兵淘汰出战争舞台。骑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种类。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而西方的骑兵则以重骑兵为主。从中国历史上看,重骑兵只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骑兵的主力,但因重骑兵身披铠甲,只有眼睛、鼻子、四肢露在外面,骑兵骑着的马匹也身着铠甲。虽然防护力增强,然而防护器材重量的增加造成骑兵这一进攻性兵种的机动力大大下降。因此,到了隋代,中国重骑兵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西方则与此相反,重骑兵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公元6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军队的重骑兵装备有盾牌、头盔、胸甲、铠甲、锁子甲等防护装具,使用长矛、刀剑和弓弩等武器,战马也逐渐披上了铠甲。这些装备中,仅一件铁质胸甲的重量就达6~10kg。虽然这样的防护装具使得当时的骑士很难被敌方的武器所伤害,但带来了同样的问题——沉重的负担使马匹不堪重负,以致丧失了相当大的机动性。从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重骑兵与亚洲轻骑兵的交战看,重骑兵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下风,这表明骑兵一旦丧失了机动性,其战斗力也就大大下降。到了火药传入欧洲乃至火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之后,重骑兵(主要是西方的骑士阶层)的防护装具再也不能保护骑士的安全,重骑兵也就走到了尽头。
火器时代的骑兵因取消了铠甲,通常按照武器装备的轻重和作战运用方式来区分重骑兵和轻骑兵。《铁骑雄师》一片是以澳大利亚轻骑兵为“主角”的,片中的澳大利亚轻骑兵是一支仅仅装备步枪的骑兵,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并不装备骑兵的标志性武器——马刀。从作战方式来看,澳大利亚轻骑兵主要是利用战马进行机动,然后以下马徒步作战为主。战马通常情况下只是机动工具而已,这一点与装甲输送车很相似。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轻骑兵同样可以像其他骑兵那样乘马冲击。影片中的澳大利亚轻骑兵就利用了这一点,成功达成了战术突然性。
《铁骑雄师》一片的背景为一战时期的中东巴勒斯坦战场,这里是典型的沙漠地带,其作战特点也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荒漠地区地形开阔,起伏不大,可以阻碍坦克机械化部队和骑兵机动的障碍很少,但沙漠地形对行进速度有一定影响,水源缺乏,气候干燥少雨。因为这些条件,防御一方通常依托绿洲、居民地、水源地和后勤基地组织防御。进攻一方同样要注意夺占水源地以保证己方供给。本片中,英军两次向土耳其和德国军队重兵防守的加沙进攻都遭到失败,后来才转向攻击贝尔谢巴。贝尔谢巴是一个水源丰富的据点,英军要想突破土军防线必须要夺下贝尔谢巴,这是由沙漠地区作战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且片中的英军为了行动迅速,只是每人自备水壶携带饮水,没有备用水,因此必须在一天时间内夺下贝尔谢巴,否则就会因为缺水而全军覆没。影片开始时,加沙的一名德军将官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沙漠作战,战术上有个无法回避的原则,人和马都必须要喝水,我们只要稳守住一两天,英军就会被沙漠击退”——也就是说,英军进攻时最大的危险并非来自敌方火力,而是作战进程拖长导致的缺水问题。如果没有这个问题,那么英军尽可以将目标包围起来慢慢围攻就行了——这一特点也就突出了澳大利亚轻骑兵第4团的突击行动在整个战役中所起到的作用。
澳大利亚轻骑兵是《铁骑雄师》一片的“主角”,因此,其战术运用就是片中的主题了。影片中表现了这支以机动性见长的作战力量在战术运用上出现严重失误,直到这种失误被彻底纠正后其战斗力才得到充分发挥。
在对加沙的进攻中,澳大利亚轻骑兵投入了战斗。然而,这支部队的攻击却没有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其中既有在德国指挥官指挥下的土军实力雄厚的原因,也有己方战术运用失误的原因,后者甚至更为致命。
澳大利亚轻骑兵到达土军火力范围的边缘地带时停下来,士兵都从马背上下来,然后将马匹交给专门的人员牵往后方,士兵们则以徒步方式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然而,在土军猛烈的炮火阻击下,轻骑兵们只能在沙漠上匍匐前进,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轻骑兵的攻击也就瓦解了。
从战术运用的角度来看,轻骑兵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将自己具备的速度优势发挥出来。我们知道,面对敌方的火力阻击,进攻一方需要做的是一方面压制敌火力,另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冲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片中的轻骑兵以徒步冲击方式进攻,其冲击速度和一般步兵毫无区别,没有任何机动优势。
英军在对贝尔谢巴的进攻中,仍然遭到了土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并不顺利。眼看一天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时,英军指挥官们产生了意见分歧,有军官认为:“没人会以骑兵来突破战壕,重机枪会把他们撕碎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军指挥官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加上澳大利亚轻骑兵素以强悍著称,因此只得命令他们进行最后的努力。与以往的作战运用方式不同的是,这次轻骑兵放弃了徒步冲击,而是进行了一次出其不意的乘马冲击。轻骑兵第4团指挥官布歇尔中校,将其手下的800名骑兵排成若干横队,所属的骑炮兵在战斗队形的侧方进行火力支援。为了进一步造成敌方的错觉并保存马匹体力,开始时布歇尔指挥部队以慢步前进,然后逐渐加快速度。接近到敌方阵地2600m处时,轻骑兵已经加速到最快。此时,土军炮兵仍在等待轻骑兵下马后再开火,发现轻骑兵正以最快速度冲过来时才慌忙开始射击。依赖于速度优势,轻骑兵们突破了土军由火炮和步枪构成的火网,克服了敌机的低空轰炸,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入土军阵地展开白刃战,成功攻占了贝尔谢巴。endprint
轻骑兵之所以能够顺利攻占贝尔谢巴,其战术原因主要是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和发挥了速度优势。突然性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可以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或时间发起攻击,也可以是突然运用某种新式武器或新式战术。轻骑兵第4团开始是担任预备队任务,英军步兵则从西、南两个方向发动进攻,英军攻击持续了将近一个白天,将土军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西、南方向,轻骑兵此时突然从东面的沙漠地带加入战斗,让土军感到大出意外。此外,德军指挥官看到轻骑兵后,之所以要等轻骑兵下马后再开火,是因为下马的轻骑兵的冲击速度等同于步兵,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射击,而且随着距离的接近命中率会大幅上升。然而,轻骑兵突然改用骑马冲击的方式发动进攻,让土军感到措手不及。乘马冲击也使轻骑兵遭受的伤亡大大减少,第4团仅仅损失了39人就在1个小时之内占领了贝尔谢巴。可以说,这次攻击的极大成功正是建立在骑兵的传统优势——速度之上。
除了对加沙和贝尔谢巴的进攻外,影片中还表现了两次轻骑兵进行的小型战斗。第一次战斗发生在轻骑兵掩护对铁路的破坏行动。当时,主人公戴夫所在的部队奉命掩护一支小分队爆破土耳其方面所利用的一条铁路。正当破坏分队准备好炸药引爆时,一支土军骑兵部队出现了。轻骑兵立即进入作战状态,其中的2个排下马,1个排负责在原地射击进行火力掩护,另1个排上刺刀从正面进行徒步冲击,还有2个排则乘马从两侧向土耳其骑兵迂回。在这样的压力下,土耳其骑兵调转马头就走,但在对方的火力追击下伤亡累累。从这一次的战术来看,非常类似于古罗马方阵战术时期对骑兵的运用。那时,通常由重装步兵在正面抵挡敌方方阵的冲击,然后由部署在方阵两侧的骑兵对敌侧翼进行迂回,最后将敌包围起来歼灭。澳大利亚轻骑兵便是这样,即使是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采取正面乘马冲击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侧翼打击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部队并不装备马刀,在正面冲击接战后难以与土耳其骑兵手中的长矛相对抗。应该说,这种战术运用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次战斗是一次对土耳其骑兵巡逻队的诱伏战斗。在一个山垭口处,布歇尔中校派出两队人占领路边山顶阵地作为诱饵,而将另一队人隐蔽在路边的一座废弃的房子里。当土军骑兵巡逻队沿着道路进入山垭口后,发现了山顶上稀稀落落的澳大利亚士兵。土军骑兵离开道路,向澳大利亚士兵所在的山顶准备进行一次冲击时,却使自己的侧翼正好暴露在隐蔽于废弃房子内的对方轻骑兵面前。还没等土军骑兵摆开队形,房子里的轻骑兵们就冲出来向他们射击。突然遭到打击的土军骑兵巡逻队顿时陷入混乱,忙不迭地调转马头向后逃走,却在澳轻骑兵的枪口下留下一片尸体和伤兵。诱伏战术通常布置一个在对方看来非常容易被吃掉的目标,以诱使敌方向其攻击,最终落入己方的圈套之中。轻骑兵们正是采用了这一思路,以山顶上稀稀落落的部队作为诱饵,而以隐蔽在房子内的部队作为打击力量,成功击溃了土军骑兵巡逻队。
影片中,土耳其军队的战术表现从总体来看比较差,除了在加沙抗击英军进攻时表现尚可外,土军可以说在战术方面是失误连连,这些失误集中表现在贝尔谢巴之战中。贝尔谢巴是由一名土耳其中校指挥的4000名守军守卫,德军的赖克特上尉作为顾问或联络官也在贝尔谢巴。在开战之前,这位德军上尉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使得土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英军情报军官梅纳斯哈根少校为了转移土军对于贝尔谢巴的注意力,伪造了一份文件,其中称英军即将对加沙发动进攻,而同时以小部队对贝尔谢巴进行佯攻。土军得到文件后,赖克特上尉对此深信不疑,而贝尔谢巴土军指挥官则将信将疑,认为这可能是英军设下的圈套。最终,赖克特上尉的意见占了上风,位于加沙的德国指挥官拒绝向激战中的贝尔谢巴派出援兵,使得守军要以4000名兵力对抗60000名英军。不能识破敌方的欺骗行动,那么,必然就会陷入不利境地而导致被动局面的出现。
从土军在贝尔谢巴的防御情况来看,其防御阵地缺少建筑物的掩护。因此,遭到轻骑兵的快速冲击时只打了几轮齐射,就因对方冲入火炮最小射程以内而无法射击,仓促间只得在同样仓促进入阵地的步兵掩护下转移阵地。慌乱之中,有辆炮车居然跑掉了炮轮。拖着炮车的马在行进速度上也远低于澳轻骑兵的战马,转移中的炮兵队伍很快被澳轻骑兵追上。此时的炮兵基本上就丧失了战斗能力,很快就被轻骑兵歼灭,未能发挥任何重大作用。
土军对于贝尔谢巴东侧的防御不够重视,当然也可能是城西侧和南侧的全天激战将土军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了过去。轻骑兵开始冲击时,土军步兵才进入防御阵地,因此火力配系不够完整。土军阵地上从画面中只看到1挺重机枪,剩下的就只能依靠步枪火力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旋转后拉枪机式半自动步枪的射速过低,难以构成足够的火力密度阻止敌方的快速冲击。以上便是土军防御在轻骑兵冲击下迅速崩溃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了土军在防御部署上的错误外(当然,这种错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悬殊的兵力对比所致),其对于手中武器的运用也出现了重大失误。从这一点上来说,土军炮兵的德国指挥官似乎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他按照原有的经验,下令要等轻骑兵下马后再开炮。然而,轻骑兵这次是在一个土坡后面隐蔽集结,越过土坡后才被土军发现,此时距土军阵地只有3000多米。负重的战马冲击时速一般在20~30km之间,冲过这一距离只需要不到10分钟,如果再把火炮的最小射程考虑进入(从片中表现来看,土军装备的火炮最小射程是2100m),那么轻骑兵只需要冲过900m左右的受敌军火力威胁的距离即可,而冲过这一距离只需要2分钟左右,也就是说留给土军炮兵开火的时间只有2分钟左右。就是这宝贵的2分钟,也因为德国指挥官的经验主义而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他下令等轻骑兵下马后开火,使得炮兵眼睁睁看着轻骑兵们从3000m距离上冲到2600m处,还没有开火。直到此时,土军才发现轻骑兵非但没有像往常一样下马,反而加速到最高速度向自己冲来。指挥官此时明白过来,这些轻骑兵不打算下马了,这才下令开炮射击。此时,轻骑兵们已经到达了据土军阵地2500m处。这也意味着,留给土军炮兵的射击时间也只有不到1分钟了。按照当时典型的75mm野战炮的射速,这段时间只够他们每门火炮发射10发左右的炮弹,4门火炮也就是发射50余发炮弹的样子——这就大大限制了土军炮兵火力的发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