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荣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更希望了解将要发生什么。于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预警新闻”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加速、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以及媒体竞争和社会预警功能的增强,预警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预警新闻 长期警示 临时预警
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更希望了解将要发生什么。于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预警新闻”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加速、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以及媒体竞争和社会预警功能的增强,预警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
所谓预警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性事实进行预警性报道,或者说是对可能要发生的危机的预兆进行报道和分析,以警示人们关注和作出相应的反应。由于这类新闻是“事前”报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公众和舆论起着重要的警示和引导作用。因此,预警新闻报道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容易误导舆论和受众,引起社会的不安。
那么,应怎样去认识和理解预警新闻并在实践中做好预警新闻报道呢?
一
先看案例:
新华社湖北分社的一次成功预警新闻报道发生在2007年11月。当月20日8时40分左右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发生岩崩滑坡事故,当时发现有1人死亡1人受伤2人失踪,新华社领先各媒体第一时间播发了消息。原以为这个事故也就此完结了。不料,事发两天后的22日,分社记者从湖北恩施州公安局得到一个新消息,湖北恩施州客运集团一辆载有30多人的客车失踪,而且公安部门通过调查了解客车通过沿途收费站的记录及客车上旅客手机通话时间和地点记录,客车失踪的地点恰在岩崩滑坡路段,时间也与岩崩时间巧合。公安部门怀疑客车被岩崩所掩埋。果真如此则是特大事故。
分社根据记者多方搜集到的信息,决定先发预警消息。于是,22日15时,新华社湖北分社果断发出预警新闻《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岩崩滑坡事故可能导致一载人客车掩埋》。这是媒体第一次报道这个还未经证实但极可能是真实的令人难以相信的灾难。报道引起高层的重视,改变了事故现场处置措施,加快了现场施救进度。
至23日凌晨,清理现场的人员终于从滑坡体中发现被埋车辆,新华社的预警消息得到了证实。这一事故也一下转变成为造成34人死亡的特大事故。分社据此进行大量后续跟进报道。
二
预警新闻是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性事实进行警示性报道,或者说是对可能要发生的危机的预兆进行报道和分析,以警示人们关注和作出相应的反应。具体说,预警新闻有以下特点:
1、预警新闻报道的对象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新闻事实”发生的“预兆性事实”进行报道或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的预测。
2、报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一种警示,使公众和决策机关能据此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3、预警新闻报道不是新闻事实过程的完整的报道,往往是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序幕,必然跟随着后续报道,这样才构成一个完全的事实报道。
4、因为是预测性报道,预测的事实可能全部发生,也可能只是部分预测内容发生了,也可能不发生。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预警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国正处社会发展变革的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突发群体事件、公共事件也相应增加。而在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发生其实都不是偶然的,在发生前往往有各种预兆,只要有足够的敏锐性,不难发现这些征兆。新闻媒体关注这些预警信息,将他们报道出来就成了预警新闻。
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变化为预警新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现代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已不满足于当下已发生的事实,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将要或可能发生的事实,以好适时调整应对措施。这样,对新闻信息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了解已发生的事实的相关信息,更希望得知将要发生什么事实的信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变化越大,这种对信息“预知”的需求也就越多。预警新闻适应了这一信息需求的新变化。
预警新闻也是传媒预警功能增强的一种表现。社会预警是大众传媒固有的功能之一,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引导等功能,对传媒的社会预警功能有所忽视。大众传媒作为公共舆论的平台,具有广泛的社会触角,是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能够及时发现、捕捉某此事件发生的苗头和预兆。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重视媒体的公众舆论信息。因此,在现代社会管理中,传媒的社会预警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预警新闻兴盛也就是自然的事。
三
做好预警新闻报道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预警新闻的作用。
重视预警新闻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如前所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迎来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处在转型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将会集中显现,各种突发事件也相应增多。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人们期望能够把握变化的趋势,掌握变化的动向,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已发生的事实,还要对未来要发生的事实作预测性报道,提前知道可能发生的事实。我们看到,预警新闻的范围正在扩大。以前主要体现在天气预报中,现在则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尤其在以下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预报;生态环境恶化预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通报;有关部门对影响公众生活的虚假信息的辟谣;有关质量检测结果、安全隐患通报、重要经济政策出台等。如果都等到事实发生后再去报道,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重视预警新闻是在新闻竞争中争得先机的需要。现在新闻竞争激烈,在实时报道大行其道的今天,新闻竞争的战场也日渐扩展其疆域。过去的竞争可能还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快速报道上面,现在的竞争则向上下左右扩展了。预警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上游”,在上游上占了先机,就能使整个新闻报道活动占据主动。endprint
重视预警新闻是媒体履行社会预警职能的体现。媒体是社会监督者,媒体对可能出现的重要危机事件及时予以报道,提醒社会注意,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弃了媒体的预警职能就等于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所不应为的。
(二)预警新闻报道应把握好三个环节。
第一,预警新闻消息来源要严格把关。预警新闻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的预测性报道,预测必须是科学的、有根据的,不能主观臆测。否则就成了谎报情况、假新闻,甚至谣言。因此预警新闻的消息来源一定要权威、真实、可靠。这样可以减少信息的失真和预测的失误。
从实践来看,预警新闻消息来源主要应来自三个方面:
1、政府机构。一般说来,预警新闻消息来源主渠道应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原因很简单:(1)重要预警信息的发布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其发布程序有的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由有发布权的部门发出,媒体不能越俎代庖。如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预报等。这些事件影响面广,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如果随便散布,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影响快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这些事件的预警信息必须来自权威部门的发布。(2)一些自然灾害类事件,新闻媒体也没有能力进行预测性报道,必须由相关职能部门发布信息。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政府要“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有明确规定。这些为媒体及时掌握预警新闻信息来源创造了条件。
2、权威研究机构及其专家。权威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专家也是预警新闻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权威研究机构及其专家对其所研究或关注的事项拥有最充分的信息,又掌握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因此,他们对某些事件的预测具有可信性,如气象专家对气候灾害的预报,卫生专家对疫情的预测等。因此,媒体平时应建立各方面的专家库,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状况,从他们那里及时获得重要的预警新闻信息。
3、记者的现实观察。记者的现实观察无疑也是获得预警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华社湖北分社关于武汉学生将举行抗议法国游行的报道就是从对现实观察中得来的。预警新闻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的预报,不同于对已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对记者的现实观察要求更高,记者必须尽量占有更多的信息才能作出可信的预测,这就要求记者观察现实时要更为细致深入,不能偏听偏信,或是道听途说。
第二,掌握好预警新闻报道时机和频率。
预警新闻有两种,一种是长期警示,一种是临时预警。
1、长期预警。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争论着一个话题,这次地震有没有预兆,可不可以事先预报。据后来专家的解释,地震预报确属全世界难题。但有一点是无可论争的,汶川就在一个地震高发的地质断裂带上。青藏高原因印度板块冲撞欧亚大陆板块而隆起,这个造山运动至今仍在继续,所以其地层很不稳定。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汶川—北川断裂带,恰好是青藏高原的东缘,在那里,发生大震强震的几率极高。这些都是已知的事实。基于这些事实,新闻媒体完全可以长期关注当地的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公众防灾意识教育培养及防灾知识普及、当地防震措施如建筑的抗震标准等问题。不间断地提出预警,以提醒人们关注当地潜在的地震灾害,改进防治措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其实,许多突发事件看似突然发生,其实都有很长的酝酿孕育期,有足够的时间发现预警信息。比如,很多突发公共群体事件,表面看是孤立的突发事件,实际上往往是某一类矛盾累积以后的集中反映。如果新闻媒体在矛盾的积累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予以报道,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完全可能消解后来的突发事件发生。如“瓮安事件”、“孟连事件”无不有这样的教训。可见预警新闻报道并不是只在突发事件将要发生时才派上用场,而是要警钟长鸣,时时都要发挥作用。
2、临时预警。当有确凿的消息预知一项公共事件、一场自然灾害要来临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至关重要,它可让人们提前防范以减少损害程度。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时我国有过沉痛的教训,由于当时疫情信息没有及时公布,既影响了全社会对疫情的防范控制,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随着信息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出台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也会走向常态化,媒体要当好“社会的了望哨”,及时快速地发出预警新闻,不要等到事件发生后再启动报道。
第三,把握好预警新闻报道的“度”。
预警新闻,从报道的内容上看往往涉及公众关注的重要危机事件,从报道的特点上看,又是一种预测、警示性报道,并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本身的报道,因此,预警新闻报道要把握好表达的“度”,叙述事实要客观平实,不能有丝毫的夸大其词,或耸人听闻;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不能含糊其词,引起人们错误的联想;同时,不能说过头话,预测要留有余地,切忌武断。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