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疑解初探

2014-09-23 00:15刘志耘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居延凉州吐蕃

刘志耘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诗五首》中,选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原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笔者发现课文注释、《教师教学用书》及一些资料中,对“属国”、“燕然”等词的解释不一,让师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现根据本人上网查阅的一些资料和典籍,发表一下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供大家讨论。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去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诗人写了这次出使的情景。

首联中的“属国”一词,课本的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居延”,“故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意思即是说,“吐蕃的军队已经过了居延,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中,施蛰存老师把“属国”解释为“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是‘外交官的代词,这里指‘使者(不是王维自己)。”把这句解释为“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同时,施老师也发现了问题:“萧关在东,居延在西,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而‘燕然山却远在北方的现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有些不解。”并且认为王维是抄袭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中的“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的诗句。

那么,“属国”究竟作何解,“燕然”一词又是不是诗人信口开河以致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网上的《王维的生平》和《王维诗精选》都曾提到“开 元二十五年,曾奉旨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可见,诗人有这一经历,应该不会写错。

史书记载:“ 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①

而最早出现在秦汉史籍中的“居延”遗址至今保留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一带,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在唐代,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被重新开发起来。②可见,课本中对居延的解释大致正确。

“属国”的意思是“封建时代作为宗主国的藩属国家”,《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吐蕃没有归顺,没有称臣,还在与唐朝打仗,不能说是唐朝的“属国”。而且,如果是吐蕃的军队过了居延的话,交战的地点就应该是内蒙古或甘肃一带,而不是青海。可见,“属国”不能理解为“吐蕃的军队”。

把“属国”理解为“典属国”的简称,古诗中曾经出现过,如清代杜于皇《晴》中就有“白头苏属国,只会看牛羊”的句子。唐朝有时也把“属国”理解为“使者”,如杜甫《秦州杂诗》中有“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的诗句。

可是,这里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呢?“萧关在东,居延在西,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诗人不会到了居延之后才到萧关。而且,居延还在凉州的西边,崔希逸镇守在凉州,“使者”根本就不会到居延。难道真是诗人犯了地理概念上的错误?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③中,它认为“属国过居延”其实应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也值得磋商。因为“过”的主体仍然是诗人或“使者”。即使把居延地区的范围扩大一点,姑且就包括凉州,那诗句也不应该是“属国过居延”,而只能是“属国去居延”了。可见,把“居延”解释为“典属国”或“居延属国”也不恰当。

史书记载:“其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时散骑常侍崔希逸为河西节度使,于凉州镇守……”④

在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增强,依靠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地,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逐渐占优。到后来,吐蕃的盟国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唐与吐蕃争夺的地盘就由安西四镇和北庭一带转到葱岭以南的地区了。因而,处在葱岭上的小勃律国⑤就成了唐与吐蕃争夺的焦点了。而此时,小勃律国正是唐朝的属国。当他们受到吐蕃的攻击,自然向唐朝求救,“谴使来告急”。当其被攻破后,也自然内附唐朝,向内蒙古和甘肃一带(居延地区)撤退。因而,这里把“属国”理解为“小勃律国”才合情合理。诗人在这句交代了战争的概况和“问边”的原因。

对于尾联,笔者认为课文对“燕然”的注释“指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这里指边防前线”是正确的。此句属于古文中的“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汉时大将窦宪北伐,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出塞千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命班固作铭”。⑥因此,燕然山就暗含了“胜利之地和遥远的前线 ”的意思,有时也指代“扫除边患,成就功名”,如:唐朝诗人皇甫冉《春思》中有“何时返旆勒燕然 ”,范仲淹《渔家傲》中有“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

因而,此句不能理解成崔希逸就在燕然山。王维借用这一典故,是表明崔希逸还在很远的边防前线——比诗人预先想的凉州还有两千多里,也表明了诗人对崔希逸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赞颂和自己被排挤,从千里迢迢的长安来到边塞荒地,如同“飘摇的蓬草”,又如“归雁”,而今还没到达目的地的激愤、抑郁的心情。

注:① 《旧唐书》 本纪第九玄宗下 (后晋刘煦等著)

②《幽隐的天池——居延》杨林

③ 朱东润主编,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1980年 再版。

④《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吐蕃上 (后晋刘煦等著)

⑤ 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

⑥《后汉书 窦宪传》

endprint

猜你喜欢
居延凉州吐蕃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居延新简所见的一条律令目录
居延汉简所见“公乘”的年龄和役龄
敦煌P.3619卷一首有关凉州瑞像诗歌的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