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太国+陈长智
按照吉林省农机局要求,我市在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中,重点推广高水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结合我市水稻生产实际,经过2012、2013年度示范推广,通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测产证明,在众多的水稻育插秧技术节本增效措施中,此项技术既能达到节本,又能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深受农民欢迎。
一、 技术推广地理条件、推广现状及必要性
1地理条件。我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县市之一,也是我省商品粮生产与供给基地。全市耕地总面积153.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3万亩,土壤结构好,土质肥沃。全年无霜期13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700 mm,年日照时数2800 h,积温2 650~2 750 ℃,水资源丰富,利于水稻作物生长。
2技术推广必要性。当前制约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在水稻生产的育插秧、田间管理、收获三个主要环节。其中,由于水稻育苗、插秧还处于传统育苗工艺和插秧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机械化育苗和水稻机械化插秧成为我市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该项技术在我市的试验示范,社会和农民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国家及省政府加强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开展该项推广的时机、条件基本成熟,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可行的。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必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完成技术内容
1完成技术路线
催芽→育秧流水线育秧→机械整地→高速插秧机插秧→田间管理→机械收获。
2主要技术
(1)水稻育秧流水线育秧技术。解决手工育秧的播种及出苗不均匀性问题,真正达到了水稻高产栽培的农艺要求。
(2)机械插秧技术。在示范点选用当地主推品种吉粳83、吉粳88、九稻39等品种种植,利用高速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植、手扶插秧机插秧的水稻栽植方式。插秧频次300~500次/分,行数6行,行距30 cm,株距12~14 cm,插秧深度2~4 cm,泥脚深度小于30 cm。
3配套技术
(1)机械整地技术。水稻大田栽前机械耕整,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机械水田旱耙旋耕、埋茬打浆、平整等作业环节。
(2)田间管理相关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深施肥、植保等技术。
(3)机械收获技术。采用全喂入、半喂入水稻收割机,进行适时收获,加强凉晒,防止霉烂,保证增产增收。
三、组织及技术措施
1成立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按照不同分工,各行其职,密切配合,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2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技术推广顺利实施。
3制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切实保障技术推广实施有章可循,计划管理。
4在机具配置上,对购置高速插秧、育秧流水线的农户给予优先考虑和补贴资金倾斜,提高农机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5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宣传工作要面向群众和面向领导宣传相结合,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该项技术。
6在技术服务上,加强技术骨干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技术素质。实行技术专人操作、专人包户指导农民,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
四、技术推广规模
该项技术在6个乡镇6个村实施,完成水稻育插秧面积1 000 hm2,其中2012年机插秧面积400 hm2,2013年机插秧面积600 hm2。
五、辐射带动效应和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1.辐射带动效应:技术推广6个示范点,两年度示范推广此项技术面积1 000 hm2。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市15个乡镇新增水稻育插秧面积3 000 hm2,大幅提高了全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提升了全市机械化综合水平1个百分点。
2.经济效益:实施该项技术推广增产幅度8%,取得节本增效的效果。两年度节本增效预计达342.6万元,其中节本150万元,增产收入192.6万元。
(1)节省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该项技术生产每公顷可比人畜生产节约工时费1 500元,1 000 hm2年
可节省工时费150万元。
(2)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该项技术生产比人畜生产可增加产量8%以上,每公顷增产688 kg,1 000 hm2增加产量68.8万kg水稻,每公斤按2.8元计算,共增收192.6万元。
3.生态效益:机械作业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培肥地力,减轻病虫害危害,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生产的发展,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田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4.社会效益:一是全面提高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了农民对该项技术推广认识和接受能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农机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推动水稻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高水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示范推广中取得的效益是显著的,它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稻生产中。在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普及应用该项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