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2014-09-23 13:02林镇元
吉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诊断发病率

摘要: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鸭疾病,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病率,并逐渐呈多样化态势,增加了治疗难度,造成大量幼鸭死亡,给中小型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本文围绕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医学原理、诊断方式及防治途径等进行阐述,通过实践,归纳出一些实用诊断及预防方法,希望对鸭养殖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诊断;防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S85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62-2据调查,南方绝大多数规模化养鸭场都发生过雏鸭病毒性肝炎疾病,这种病的发病范围广泛,损害程度严重,对养鸭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势在必行。

1雏鸭病毒性肝炎医学剖析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发的造成雏鸭急性败血、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据临床观察,一周内的雏鸭感染机率较大,外在特征表现精神、食欲不振,呈昏睡状、摇晃不稳,半眯着眼睛,腿不断抖动。病理特征为肝脏肿大、胆囊充盈、流血、胆汁变色,鸭呈现抽搐、转圈等。该病具有病发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高死亡特点,且龄段越小程度越重,死亡率越高。

雏鸭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病原具有血清Ⅰ型、Ⅱ型、Ⅲ型三个互不相关的抗原性血清型。最先于1958年发现在中国上海。近年来,雏鸭病毒性肝炎呈混合感染型,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建立有效的诊断和防制体制,控制雏鸭病毒性肝炎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2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技术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方式,即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2.1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是指对发病鸭外在体貌所呈现的症状、病因等进行分类鉴别,从而制定出具体治疗方案的诊断方式。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三周龄内,3~10日龄为感染最危险群体。雏鸭刚发病时出现精神不振、走动摇摆不定,不入群,眼睛半眯,不停地抖动腿。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肿大,胆囊肿胀、质脆、出血并出现颜色变暗或变黄,肝的外部出现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红色斑点。肝细胞部分坏死,肝细胞脂肪发生变化。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4天,神经症状的1~3天后,便会出现死亡现象,急病的雏鸭常会在无明显症状下瞬间毙命。

2.2实验室诊断

随着科技的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将常规观察转移到借助生物学进行诊断,从而提升了诊治效率。

2.2.1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 首先制作一份含有雏鸭病毒性肝炎细胞的样品溶液,然后与胶体金接触,让两者发生反应,如果样品中病毒抗原有一定的含量,检测线和对照线则会在试剂板表面出现,且有变色现象发生,然后进行电镜技术观察,可以较好检测到病毒的情况。这种技术具有快捷、灵敏、形象感强等优势,在实践中已作为迅速检测的好方法。

2.2.2荧光抗体切片技术 先提取短时间内的鸭胚细胞制成滴片,与提取的荧光抗体染色接触,通过显微镜观察,如果发现有发荧光染色现象发生,便可诊断为是DHV病毒。该方法具有高灵敏性、迅速、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2.3 RT-PCR诊断技术(见案例分析)

病发情况:

2013年5月中旬某一天,南方某地区养殖户李某在对刚购进的1000多只雏鸭进行喂养时,发现部分雏鸭出现精神不振,不愿吃食物,呈昏睡状、运动摇晃,不随群,半眯着眼睛,双腿不断抖动。一些有神经症状,出现运动不平衡的形式,身体多斜躺于地,腿不住抽筋痉挛,紧接着出现死亡,身体呈角弓反张的特殊姿势。过了3天后雏鸭陆续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约占发病数的50%。

临床症状:

据临床所见:雏病鸭羽毛松乱、以头触地、精神萎靡、沉郁、不愿吃食物、呆立不能随群,缩颈并半眯眼睛,双腿不断的抖动。行动迟缓,身体平衡严重失衡,身体向后侧倾倒,双脚不停的抖动,呈痉挛状,头向后弯曲,呈角弓反张态。随后有神经症状,出现这种症状后,很短时间内便会死亡。

病理变化:

抽取部分病死雏鸭进行研究,可见其肝脏变大,表面出血并出现颜色变暗或充变黄的占九成以上,胆囊肿胀、质脆且较弱,肝的外部出现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红色斑点,肿大的脾脏面有斑纹出现并占到八成以上。胆囊内充满了大量的胆汁从而出现肿胀现象的占到六成以上,有的肝肿很大,导致少部分雏鸭肝细胞出现坏死,有的肝细胞脂肪出现变异。

以上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2.3实验室诊断要点

随机采集20例病雏鸭细胞切片,送到市动物体生物研究所进行诊断:

细菌学检查。进行细胞培养,然后进行涂片制作,利用染色剂进行检测,发现呈现阴性;荧光抗体试验。对雏鸭肝脏病料进行无菌采取,按要求制作成载片,加固后在上面加上荧光抗体染色,在显微镜观察,结果也发现呈现阳性;采用RT-PCR方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项均显现“+”符号。

经过上述综合分析,可以判断这个养鸭场症状主要病原为雏鸭性肝炎病毒,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养殖户主找到病症,有针对性进行治疗,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鸭场很快就恢复如初,雏鸭又能健康成长。

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3.1积极进行免疫接种

由于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药品对这种病进行治疗,接种疫苗是防止病发的首选之策。

接种二联和多联疫苗:它是针对于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研制而成,对于2周内的鸭病毒性肝炎保护力可高达89%以上,并可持续12周以上,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

鸭病毒性肝炎二价接种:这种疫苗对雏鸭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具体操作为注射1毫升疫苗于一日龄雏鸭的皮下,能很好预防Ⅰ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

在收集种蛋前对种鸭注射疫苗,雏鸭可间接地从母源获得抗体保护,让雏鸭从最初获取抗体,更好预防病毒的侵害。

中草药治疗:实践证明,用黄柏、栀子、龙胆草、板蓝根、黄芩、甘草等中草药材料,按比例混合后熬制用于雏鸭饲养中,对鸭的调理脾、疏肝,养气血、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及免疫等,效果比较明显,还有防止复发的功效。

3.2做好圈舍卫生

卫生、通风的环境最适宜鸭的健康生长,特别是雏鸭的生理机能处于日趋完善阶段,抵抗力相对薄弱,创设适宜环境至关重要。

一是要对圈舍时常消毒。用效果较好的消毒液,对圈棚的地面、墙壁及周边进行全面喷洒,彻底地消毒,抑制病菌病毒的生长繁殖;二是饲养人员在进入前要将衣物及进入物品净化消毒,禁止外来人员频繁进入场内,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同时还要经常性对圈舍内的鼠、蝇、虫等害虫进行消灭处理。不要引入来自疫区的新品种,对新引进的进行隔离观察,以防备病毒侵入。如果一旦发现疫病,要严格封锁、及时消毒,强化预防,通过焚烧、深埋等措施处理好病死体,最大限度地将病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3进行科学喂养

饲养也是一门科学,科学喂养对鸭健康成长、免疫功能增强、疾病预防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做好雏鸭开食,一般先让雏鸭喝适量水,利于排泄胎粪,再开始啄食,让雏鸭引起食欲,以促进雏鸭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二是让雏鸭进行自主采食。将料均匀地撒在席上,让雏鸭进行自主生存能力训练,喂养中要定量、定时、营养搭配适中,尽量含有高能量、高蛋白质,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的混合饲料,从而满足雏鸭生长所须的各类营养成分。

4结语

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已经初步掌握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学原理,但是由于物种的变异,呈现出多元性,诊治的路还会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科学的诊断与防控技术,真正使这种疾病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福荣,王强,杨志刚.如何防制鸭病毒性肝炎[J].农村养殖技术,2010,(01).

[2]翟美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01).

[3]汪文滢.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0,(01).

作者简介:林镇元,大专学历,平和县五寨乡畜牧兽医站,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家禽养殖技术。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诊断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个肿瘤监测地区2013年恶性肿瘤发病率统计分析
七招降低新购仔猪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