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禽流感的不同诊断方法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指导广大养殖户。
关键词:禽流感;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59-1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各种农禽和野鸟均可感染,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取决于病毒毒力的强弱和宿主的易感性大小,可以是无症状感染,也可引起败血症死亡。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并引起人的感染和死亡,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
1 禽流感的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可怀疑为本病,确诊必须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并无菌采集脑、肝、脾和血液等病料,送专门实验室进行亚型鉴定。
1.1 症状诊断
潜伏期为几小时至3~5天。临床症状程度取决于毒株毒力的强弱、感染剂量、感染途径和有无合并症以及禽的品种、年龄等因素。一些无致病力或低致病力的毒株感染家禽后,多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抗体检测阳性,并不断向外排毒。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壳褪色、变薄。少数病鸡眼角分泌物增多、有小气泡,个别病鸡脸面肿胀。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呼吸啰音,精神不振,下痢,采集量下降,死亡率增加。由高致病力毒株感染鸡后,临床症状多为急性。最急性型在感染10小时死亡。急性型鸡群采食量显著下降,甚至废绝,饮水减少,精神沉郁,呆立不动。随后出现头部肿胀,冠和肉髯发黑,眼结膜潮红、水肿,眼分泌物增多,羽毛蓬松无光泽,体温升高。下痢,粪便黄绿色,带有多量黏液或血液。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呼吸啰音,歪头。产蛋量急剧下降或完全停止,蛋壳变薄、褪色,无壳蛋、畸形蛋增多。鸡脚鳞片下呈紫红色或紫黑色。发病2~3天开始死亡,5~7天达到高峰,死亡率几乎100%。少数耐过病鸡出现转圈、前冲、后退、颈部扭转等神经症状。
鸭、鹅感染高致力禽流感毒株后,急性型多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但多数病鸭、鹅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病初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液,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常有摆头、张口喘气症状。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表现羽毛蓬乱、消瘦、生长停滞、产蛋量下降。
1.2 剖检诊断
低致病力禽流感,表现喉气管充血、出血,气管分叉处有黄色干酪样物阻塞,气囊膜混浊;纤维素性腹膜炎;输卵管黏膜充血、水肿,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肠黏膜充血、出血。
高致病力禽流感,急性死亡病例头部肿胀,眼眶周围水肿,鼻腔和眶下窦充满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喉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腺胃黏膜、肌胃角质膜下、十二指肠黏出血;肝脏肿大,呈淡土黄色,有出血斑;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状或块状坏死灶。肾脏肿大,呈斑状出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卵泡膜严重充血、出血,呈紫葡萄状,输卵管内有凝固的蛋清碎片。
1.3 病原学诊断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有多个亚型,根据其致病能力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 30分钟、60℃ 10分钟即被灭活。氢氧化钠、漂白粉、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甲醛、过氧乙酸、煤酚皂等消毒药以及紫外线能较快地灭活病毒。
1.4 流行病学诊断
主要传染源是野生禽类(尤其是野生水禽)、受感染的家禽和观赏鸟等。病禽(鸟)可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污染饮料、饮水、空气中的尘埃以及蛋品等,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卵垂直传染。带毒的候鸟、野生水禽在迁徙过程中,沿途可散播禽流感病毒。与带毒的人或猪接触,也可引起本病传播。高致病力毒株对各种日龄和各种品种的禽均具有高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气温骤热的季节多发。
2 禽流感的防治
2.1密切观察,发现病情及时处理
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严重,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同时对病禽群进行封锁与隔离,经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尽快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严格封锁、扑杀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所有禽类(包括飞鸟),进行严格掩埋或焚烧,并按兽医卫生要求对污染的所有场所及设备等进行严格消毒。彻底消毒后21天,受威胁区内禽类未发现有新的病例出现,可解除封锁。
2.2预防为主,加强检疫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加强检疫,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避免禽群和野禽接触,注意环境消毒,新引进种禽必须隔离观察。同时,做好对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等的免疫接种,对减轻禽流感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 预防接种
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采用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肌肉或皮下注射,15日龄鸡,每羽1次0.3毫升,成鸡0.5毫升;中鹅1毫升,成鹅2~3毫升;小鸭0.3毫升,中鸭0.5毫升,成鸭1~2毫升。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 禽流感及其防治[J]. 中国动物保健, 2002,(02).
[2] 魏凤祥,曲连东,周琦,唐秀英,张萍,叶喜永. 要正视禽流感的综合预防[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05).
[3] 何浙生. 认识禽流感[J]. 科学24小时,2004,(04).
[4] 黄娟,王岩,王莉娟. 我国禽流行性感冒诊断技术,[J]. 中国动物保健, 2003,(07).
[5] 牟维东,王永录.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科技,2004,(04).
作者简介:张兴亮,大专学历,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畜牧兽医站工作,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