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尼克松赶下台的新闻人高寿善终

2014-09-23 01:24MarilynBerger翻译陈柳陈亦亭
博客天下 2014年30期
关键词:布拉德利格雷厄姆新闻周刊

文 / Marilyn Berger 翻译 / 陈柳 陈亦亭

把尼克松赶下台的新闻人高寿善终

文 / Marilyn Berger 翻译 / 陈柳 陈亦亭

1971年6月17日,本·布拉德利在他《华盛顿邮报》的办公室里。此后不久,布拉德利率领记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五角大楼越战文件的报道,将邮报推进到了美国新闻业的第一梯队。

《华盛顿邮报》前总编本·布拉德利辞世,他挑落过尼克松、也出过假新闻,但每次政府问责时,他总是挡在编辑记者身前。

当地时间10月21日,那位在《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期间担任主编的本·布拉德利逝世了,享年93岁。水门事件不仅导致总统理查德·M·尼克松下台,还奠定了布拉德利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他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报纸主编:作风粗犷、富有魅力、立场坚定。据邮报报道,布拉德利在家中自然死亡。

在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全力支持下,布拉德利曾带领《华盛顿邮报》跻身美国一流报刊的行列。该报不惧争议,令华府官员宛如芒刺在背。

当政府官员打电话过来抱怨时,布拉德利就会挡在他们与报社员工之间。“只要保证事实准确。”他总是这样告诉记者。大多数时候,记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有时也会犯错。有一次的错误非常严重,以至于邮报不得不归还了一个普利策奖项。

布拉德利—“最后一位狮子王般的报纸编辑”,《旧金山纪事报》的前主编菲尔·布龙斯坦这样描述他—可雅可俗,精力充沛,鼻梁扁平,几乎总是穿着一件白领粗条纹的滕博阿瑟衬衫,两只袖子卷起。

他要么像一个焦躁不安的教练那样在新闻编辑部里来回走动,鼓励自己精心挑选的记者和编辑,要么就坐在办公室的玻璃墙后,让人们能看到他,他也能看到其他人。

他的继任者小伦纳德·唐尼曾说过,“我们愿意跟随这个人翻山越岭、浴血奋战,不管前路如何。”

布拉德利在邮报升职很快。他曾在《新闻周刊》担任记者,而且还是约翰·F·肯尼迪的邻居和朋友。1965年,布拉德利作为执行副主编重新进入邮报工作(在职业生涯早期,他曾在这里当过几年记者)。三个月之内,他便被任命为执行主编,成为报社的二把手;三年之内,他就荣升主编。

他发现,邮报当时与《华盛顿晚星报》和《华盛顿每日新闻》相当,没有太强的竞争力。于是他开始为报纸注入活力。他把“女性”版改造成了“时尚”版,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口气对华盛顿风潮说长道短。他开始建设员工团队,正如他在1995年的回忆录《最“危险”的总编辑》中所写,他坚信“《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每次报道中都应该是最出色的”。他说,“我们的路还很长。”

1971年6月,他终于痛苦地认识到这条路究竟有多长。当时,《纽约时报》先邮报一步,报道了“五角大楼文件”。这是美国政府对其介入越南事务的秘密记录。在时报连续三天刊登文件节选后,一家联邦法院以这些内容会对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为由,禁止时报公开更多内容。与此同时,邮报也获得了这份文件,正准备发布。

但是,当时邮报正欲发行价值3500万美元的股票,而刊登这些内容可能会让这笔交易泡汤。同时,布拉德利也受到了压力,因为记者威胁他说,如果退缩,他们就辞职。最后,选择权交到了格雷厄姆手上。她决定发布这些内容。

当时的美国政府试图阻止邮报曝光这些内容,就像对待时报那样,但最高法院最后做出了支持这两家报纸的裁决。布拉德利回忆道,五角大楼文件的发布“在格雷厄姆家族与编辑部之间永久性地建立了一种对邮报的信心、一种使命感”,这是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水门事件之后,邮报新闻斗士的声誉得到了巩固。1972年6月17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水门大厦的总部遭人闯入—白宫迅速将其定性为“三级入室行窃案”—这件事吸引了两名负责华盛顿本地新闻的年轻记者的注意。这两人分别是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很快,他们便开始不断打电话,四处奔波,拼凑蛛丝马迹。

在邮报其他记者的帮助和布拉德利等编辑—以及格雷厄姆本人—的支持下,他们揭发了一起涉及秘密基金、间谍活动、蓄意破坏、卑鄙伎俩和非法窃听的政治丑闻。一路上,他们成功抵御了白宫的反复否认、(最后锒铛入狱的)司法部长的威胁,以及在报道这桩世纪新闻时的那种难熬的孤立无援感。

美国总统说

作为尼克松的继任者,福特总统曾在“周六晚间面对面”节目上说过一句俏皮话:“是《华盛顿邮报》帮我拿到这份工作的。”

奥巴马授予布拉德利总统自由勋章时说:“对于布拉德利来说,新闻工作不仅只是一份职业,更是对我们的民主国家至关重要的一项公益事业。作为一位真正的办报人,他让《华盛顿邮报》蜕变为这个国家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当对这些罪行和阴谋的审判直接指向白宫时,尼克松最终被迫于1974年8月辞职。他用来记录椭圆形办公室对话的录音

带证实了邮报的报道。水门事件之后,新闻学院里挤满了想成为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学生;整个新闻行业也改头换面,形成了比越战时期更为明显的质疑风气。“无论存在多少争论,这些争论有多少层面,又有多少人来引导舆论,”布拉德利写道,“从水门事件开始,在听过官方叙事后,我都会去探寻真相。”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赢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这是布拉德利在任期间,邮报获得的18项普利策奖之一(邮报此前获得该奖项的次数寥寥无几)。倘若邮报未曾被迫归还颁发给年轻记者珍妮特·库克的奖项,总数就应该是19个。当时,库克因为一篇题为《吉米的世界》的报道获奖,文章讲述了一名8岁男孩染上毒瘾的故事,而给他提供海洛因的是母亲的同居情人。她获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故事纯属编造,而且她在进入报社工作时还伪造了自己的履历。

因为此事,布拉德利提出辞职,但如同在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危机期间获得了格雷厄姆的支持一样,他得到了当时的出版人、格雷厄姆的儿子唐纳德的支持。

在珍妮特·库克事件发生前,布拉德利还经受住了报业工会成员联合印刷工人举行的罢工。罢工者当中,有许多是他的朋友,印刷工人还破坏了印刷机房。在此期间,他充当过记者和邮件收发员,还经常给大家打气。

此外,他还经受住了数桩诽谤诉讼,以及政府的多次禁言企图—都是以国家安全为由来阻止该报刊登文章,但均未得逞。其中一次,就连他自己的朋友也施加压力,要求他毙掉一篇报道,但他没有屈服。

本·布拉德利全名本杰明·克劳宁希尔德·布拉德利,1921年8月26日出生于波士顿,是家中的次子。布拉德利一家先是从灯塔街211号搬到了295号,又搬到了267号,最后搬到了280号。正如他写的那样,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他的童年“并不惊险刺激”。

布拉德利和哥哥弗雷迪及妹妹康斯坦丝一起学法语、上钢琴课、听交响乐、看歌剧。就读于圣马可中学期间,小儿麻痹症流行,他未能幸免。但他的自信心并未遭到削弱:他在家里大量运动,接下来的秋天重回校园时,他的手臂和胸部非常结实,而且能正常行走。

他延续了家族自1795年以来的传统,入读了哈佛,并在那里加入了海军预备役军官训练营。大二时,他和另外一些哈佛学生因为“良好的适应能力”,获选参加如今大名鼎鼎的格兰特纵向研究。当时共有268名学生被选中,其中包括约翰·F·肯尼迪。该研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常年追踪。

1942年8月8日,布拉德利以希腊语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身份(用他自己的话说,“万分惊险地”)毕业,并被委以海军少尉之职,还娶了琼·索顿斯托尔。总而言之,这是繁忙的一天。一个月后,布拉德利乘“菲利普号”驱逐舰前往太平洋,并在那里作战两年。在二战的最后一个年头里,他协助管理了其他几艘驱逐舰的舰载信息中心。

二战结束后,布拉德利和一群朋友创办了周报《新罕布什尔周日新闻》。他在1960年曾说过,有一段时间,他“非常、非常、非常认真地”考虑过从政。当这份报纸在1948年售出后,他获得了在《华盛顿邮报》的第一份工作。

一个周六,当他在白宫参观时,一支由法国官员组成的代表团正在拜访时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当时找不到翻译,于是便由布拉德利代替。

1951年,得到去巴黎担任使馆新闻专员的工作邀请后,布拉德利携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小本杰明前往法国。1954年,结束大使馆的工作后,他去了《新闻周刊》,担任其驻巴黎记者,报道欧洲事务。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但婚姻却濒临崩溃,并在他遇见昵称为“托妮”(Tony)的安托瓦妮特·平肖·皮特曼后最终瓦解。两人于1957年结婚。一年后,布拉德利开始在《新闻周刊》华盛顿分社担任低层职务。

一天深夜,对《新闻周刊》将被出售的传言感到担忧的布拉德利,自行其是地决定给《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菲利普·格雷厄姆打电话,并传达了一条紧急消息:买下《新闻周刊》。

“这是我打得最成功的电话,最幸运、最有成效、最令人激动。”他后来写道。

当天夜里,菲利普·格雷厄姆见到了布拉德利,两人一直交谈到黎明。1961年3月9日,邮报收购了《新闻周刊》,而作为奖赏,布拉德利得到的邮报股份,足够他过上富人的生活。那是他推介这一机遇的回报。不久后,他成为《新闻周刊》华盛顿分社社长。

布拉德利保持着与肯尼迪本人及其家族的友谊。肯尼迪总统1963年遇刺时,布拉德利是受邀在华盛顿迎接第一夫人的友人之一。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杰姬·肯尼迪脚步踉跄地慢慢走进医院的那些房间,粉色套装上还沾染着丈夫的鲜血,那是我看到的有史以来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一幕。”

在肯尼迪遇刺身亡的几个月前,菲利普·格雷厄姆自杀,将家族企业留给了遗孀凯瑟琳掌管。两年后,她依然未能为这家年亏损100万美元的报纸找到出路。她提议布拉德利加入邮报,担任执行副主编。两人就此结成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布拉德利在邮报工作了26年,直到1991年以70岁的高龄退位。他被任命为名誉副总裁,在邮报有一间办公室,并成了他自嘲的新记者“入职参观的一个景点”。

2013年,布拉德利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享有的最高荣誉。

在回忆录中,布拉德利坦承在新闻实践方面,他并没有通用原则。他写道,自己听到的最有智慧的话,是他的一位小学老师的座右铭:“今天做到最好;明天做到更好。”

“今天在报纸上拿出能力范围内最好、最实在的内容,”他说,“第二天再拿出更好的。”

(Ashley Southall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来源 / 《纽约时报》,2014年10月22日

来源 / 《纽约时报》,2014年10月22日

猜你喜欢
布拉德利格雷厄姆新闻周刊
肯尼思·格雷厄姆
M2布拉德利装甲车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简析《黑王子》中的解构主义手法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推销员的求助
布拉德利中心
格雷厄姆:我极少分析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