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赵良美
经国粉丝团
本刊记者 / 赵良美
在局势日益不利国民党的1948年,“蒋介石儿子”的标签,是蒋经国最终能够聚集粉丝团的基础。
“他是一个孝子。”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得知币制改革失败后,请空军笕桥航校上校教官方孟敖(中共地下党员)评价蒋经国,方孟敖如是说。
孝子蒋经国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接受了一个注定失败的任务—赴上海“打虎”,配合币制改革方案的执行。
“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儿子。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上海,所以一定要找一个有能力有背景的去才行。”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刘维开对《博客天下》说,这属于政治任命。
某种程度上,蒋经国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带领自己多年积累的“粉丝团”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前往上海,最终铩羽而归。在局势日益不利国民党的1948年,“蒋介石儿子”的标签,是蒋经国最终能够聚集粉丝团的基础。
1938年,从苏联回国不到一年,蒋经国正是以这个身份在江西出道。他当时的职务是江西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不久后被任命为第四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及赣县县长。
这块统称赣南的第四区,涵盖整个江西南部11个县,人口约200万。这块地区长久以来受到桂系军阀和地方土匪的控制,非常贫困落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整个战区的扩大,政府希望控制这个地方。
“当时也不是没有人才,但一定要找一个有背景的人过去才行。”刘维开说,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也是从这时起,蒋经国凝聚了一批忠实“粉丝”。他邀请了几位过去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俞季虞、徐季元、屈武等,到赣州任职。
1938年7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成立。出于对国民党内部的强烈失望,蒋介石成立了这个以复兴国民党为宗旨的青年组织,任命蒋经国为江西支团筹备处主任。为了落实自己的改革方案,蒋经国决定培养一批有执行力的干部。他在赣县先后举办了五期“江西支团青年干部训练班”,培训了近600名青年干部,结业后分派到支团部和各县分团部工作。
从时间上来说,早期的粉丝往往是死忠粉。蒋经国的死忠粉就产生于这批干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所在的铁血救国会是“建丰同志”的死忠粉。但刘维开表示,他从来没看到有材料能证实这个组织的存在,只有一些老人口述时说过,有些野史记载过,但不足信。
剧中的曾可达身为国防部少将督察,刚正清廉,坚定地执行蒋经国的计划。他的原型被认为是王升。他们同是江西人,都曾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督察。与曾可达的中人之资不同,王升智勇双全,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青干班。
《北平无战事》中,廖凡饰演的梁经纶所在的铁血救国会是蒋经国的死忠粉。
从1939年在赣南开始,王升一直追随在蒋经国身边,在蒋经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
蒋经国也一直跟“赣南系”干部保持着联系,1949年败退台湾时还派了一架飞机来赣南接这些旧部。
1943年,蒋经国在三青团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常务干事,同时被认作国民党所谓“团派”的核心人物。一全大会决定将青干班扩建为中央干部学校,蒋经国出任教育长。借助三青团,蒋经国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极大的号召力,将自己的影响力从江西扩大到全国。
在中央干部学校,蒋经国的群众路线再次成为他的吸粉利器。
当时的校门上有两条标语:想发财的请出去,要做官的莫进来。蒋经国亲自参与制订教学计划,亲自授课,并参与学员的各项活动,与学员同吃同住。
学员王治平就曾跟蒋经国同桌吃过饭。“你是蒋介石的儿子,我们心里觉得惊奇得很,难听得讲,受宠若惊。”王治平说。
据蒋经国的旧部蔡省三回忆,周末的晚会上,蒋经国也会表演。“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这是他经常表演的一个节目。
与《北平无战事》中神秘的“建丰同志”不同,蒋经国跟年轻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一次他去广西大学演讲,没有官腔,全体学生席地而坐。“这是蒋经国的一面:年轻的蒋经国,青年人的朋友。”跟蒋经国相交多年的报人曹聚仁评价道。
毕业于中央干部学校的学员,都自称蒋经国的学生,即使到了台湾,也一直称呼蒋经国为“教育长”。
经过7年的发展,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三青团已发展到124万人。《北平无战事》中的北平警察局副局长方孟韦、局长秘书孙朝忠都是三青团团员。与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不同,三青团的运作相对独立,并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系统。1946年,三青团在庐山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打算独立建党。
国民党对此坚决反对,最终促使蒋介石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即“党团合并”。党团合并后,三青团变为国民党内的青年部。蒋经国因祸得福,凭借三青团团员的支持,成为国民党中央委员。
在《北平无战事》中,蒋经国因赏识梁经纶的一篇经济论文送其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安排其担任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的助手。史料中的蒋经国同样知人善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其发挥才能创造条件。
1944年,日寇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大举进犯湘桂,威胁重庆。为抵抗日军的进攻,蒋介石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各大、中学校学生报名从军,当时从军人数约有10万人,蒋经国任刚刚成立的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主任。
一年后,日本投降,青年军的复员工作由“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安排,复员管理处名义上由陈诚任处长,实际上由副处长蒋经国负责。蒋经国旧部俞季虞曾任办公室主任。
从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中央陆军大学毕业的贾亦斌,受邀担任复员管理处第一组组长,负责青年军就学工作。当时,贾亦斌最先提出“预备干部制度”,蒋经国深为赞赏。在一次愉快的恳谈后,蒋经国认为贾是能够“长期合作的同志”,就在生活和工作上更加关心贾,他不仅主动为贾亦斌当证婚人,还在贾生活拮据时进行资助。
一次,蒋经国在工作中误会了贾亦斌,血气方刚的两人大吵了一架。后来,蒋经国主动去找贾亦斌。为方便贾的工作,蒋经国将俞季虞调至别处,提升贾亦斌为办公室主任。
“复员管理处”后来改为“国防部预备干部局”,蒋经国任局长,并力荐贾亦斌担任副局长。1948年3月,台湾的一个青年军军长因贪污受贿畏罪潜逃,蒋经国感到颜面无光,请辞局长之职,同时立即请领导任命副局长贾亦斌担任局长。
在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蒋经国的身份正是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在第一集,蒋经国就以南京二号专线电话的方式改变了南京特种军事法庭的判决。
实际上,此时的蒋经国已经辞去预干局局长,况且他的权力也没有剧中那么大。“在整个军方体系里,他的位阶不高,作为蒋介石的儿子,他可能有超过他的职权范围的权力。但是真的大到去干涉司法的可能性不是那么高。”刘维开说。
与梁经纶相似,因为1948年币制改革的失败,贾亦斌对蒋经国的理念产生了怀疑,最终分道扬镳。不过,贾亦斌留在大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经国明白,自己的资历在国民党内并不深,他的核心粉丝还是自己曾经教过、带过的复员青年军。为此,他给他们制定了种种福利政策。复员的青年军分为“就业”、“升学”两部分。就业的送入新成立的就业训练班,在训练中陆续分配到各机关团体工作。升学的可直接进入各院校或三青团在各地成立的“青年中学”。
为了使复员青年军成为一股有组织的力量,蒋经国在北平、上海等地举行联谊会,借此发挥力量,反制亲共青年的政治活动。蒋经国以青年军复员军人为骨干组织“戡乱建国总队”,在组织上对抗中共。戡乱建国总队后来成为蒋经国上海打虎的主力。
至此,蒋经国的粉丝积累暂告一段落,上海“打虎”就是检验他们战斗力的时候。
上海经济管制副督导员蒋经国的任务是打击倒卖黄金外币、进行黑币交易扰乱金融的不法资本家和囤积居奇、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打老虎不打苍蝇”。
蒋经国“打虎”的主要力量分为三层:上层是督导员办公处,属于决策机关。其中成员,都是追随蒋经国多年的死忠粉。俞季虞担任“上海经济检查委员会”秘书;徐季元负责经管干部的联络和派遣工作;王升兼任上海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负责执行具体的“打虎”任务和发动群众工作;此外另有多名骨干人员,也都是“太子派”的忠诚人士。
俞季虞同时是另一秘密核心领导组织“中正学社”的书记。据学社副书记方庆延回忆,该学社成立于1948年4月中旬,名额为21人。其上层组织为五人领导小组,乃蒋经国的政治智囊,其中包括蒋经国的赣南旧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上校科长戴明震。“中正学社”曾讨论过“一次革命,两面作战”的思想主张。币制改革期间,“中正学社”也随同前往上海“打虎”。
《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和梁经纶虽同为铁血救国会成员,二人的第一次会面却正是通过“中正学社”。不过,刘维开向《博客天下》表示,目前尚无史料可以证明“中正学社”存在过。
中层力量是戡建六大队,全称为“国防部戡乱建国干部总队第六大队”,大队长是少将王升。队员一百余人皆为“戡乱建国干部训练班”一二期结业的学员,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
“打虎”的下层即基层力量,是“上海青年服务总队”。蒋经国曾再三强调:“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斗争,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力量,特别是民众力量参加,才能成功。”戡建大队遵照他的指示,联合三青团上海支团、青年军上海联谊会等单位发动群众,组建了号称十万人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队员组成复杂,上至大学教授、工程师、电影明星、大中学生,下至工人、郊区农民、失业青年,三轮车夫、擦皮鞋的、跑堂的、小贩都有。
这次,“蒋介石儿子”的身份最终没有改变局势,蒋经国满怀义愤,最后对上海人民深表歉意“别矣上海”。1949年后,经国粉丝团残余队伍退守台湾,成为蒋经国此后三十多年中驰骋政坛的重要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