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 / 张子宇
阿拉木图,北京最后的对手
本刊特约撰稿 / 张子宇
纳扎尔巴耶夫试图游走在“世界与俄罗斯之间”,但与俄罗斯斩不断的历史现实联系将成为阿拉木图申办冬奥会的主要障碍。
三大高手对垒,但最有胜算的那位突然宣布放弃,剩下的两位可谓获得天赐良机。
10月1日,资金不敷的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放弃申办2022年冬奥会,这样,该届冬奥会的候选城市仅剩中国的北京(与张家口合办)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2018年冬奥会在韩国平昌举办,受限于“同一大洲不能连续举办两届奥运会的不成文规定”,奥斯陆本拥有天然区位优势,它的退出令本来“打酱油”的两大亚洲城市北京和阿拉木图成为决战对手。
与名不见经传的阿拉木图相比,北京优势明显。举办经验、场馆建设、交通和安保等多方面均优于阿拉木图。
但在外界看来,两个国家势均力敌。
“北京已经举办过夏奥会了,中国舆论对于再举办一届商业价值与影响力相差甚远的冬奥会不复过去的热情,假如哈萨克斯坦有较强的申办意志,这无疑会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评论指出。
如果阿拉木图赢得主办权,将意味着这项世界大型赛事第一次落户中亚,在此之前,中亚不但与奥运会、世界杯绝缘,哪怕是大型洲际比赛如亚洲杯、亚运会等都没有在中亚举办过。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其政治意义将远大于体育意义。阿拉木图想要获得举办权,其国家的油气资源将提供主要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政治体制,也将为此带来正负两重效果。
在阿拉木图举办冬奥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从自然资源条件来说是如此。
尽管地处干燥的中亚,但阿拉木图拥有良好的水土条件,两面环天山,气候湿润宜人,置身于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伊犁河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畔的人工灌溉绿洲中,终年不化的雪山、溪水、伊犁河、卡普恰盖湖和天山北坡丰富的降水,使得这里土地肥沃,除了生产谷物外,以苹果园最多,因此,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不过,现在随着都市的发展,苹果树已经大为减少。
阿拉木图街头的骑行爱好者。如果阿拉木图赢得冬奥会主办权,将意味着这项世界大型赛事第一次落户中亚。
也正因为比邻雪山,且处于中亚腹地,所以阿拉木图冬季气候寒冷,在自然环境上能够匹配冬奥会的举办要求。这里拥有天山山谷中的“麦迪奥”高山滑冰场,海拔1691米,从山顶可俯瞰阿拉木图市全景。1972年,苏联在这里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冬季运动综合体,滑冰场面积10500平方米,冰厚达2.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滑冰场之一。另外还有奇姆布拉克高山滑雪基地,海拔2230米,有三级缆车,长约1500米,可达长年积雪的海拔3000多米高处,滑雪道长度约3000多米。因为有这样的条件,苏联曾多次在阿拉木图举办大型冬季赛事,创造过数十项冬季项目世界纪录。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阿拉木图还曾举办过亚冬会。
相比草原与伊斯兰教这些世人熟悉的中亚文化符号,阿拉木图更多的是一座俄式风情浓厚的城市。这也和该城的历史乃至整个哈萨克斯坦的历史密不可分。俄罗斯帝国及后继者苏联的东扩,大大影响了这里。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拉木图都不是一座城市,一直到19世纪中叶,入侵中亚的俄军才在这里建起一座军事据点。1929年,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
对于这座城市,苏联和俄罗斯都进行了大规模经营。莫斯科统治者希望建立起一座不同于其他中亚古城的、俄式风格浓厚的城市,作为俄罗斯文化圈在中亚的根据地。在苏联时代,阿拉木图是中亚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中亚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有面粉、肉类、纺织、毛皮、制鞋等轻工业,还有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和木材加工业以及航天与军工,以中亚标准来说比较发达。1991年苏联解体后,阿拉木图很自然地成为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也因为俄罗斯东扩,哈萨克斯坦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除了是俄罗斯族移民往中亚的主要目的地外,沙俄和苏联也把这里当做民族流放的目的地,流放到这里的有车臣人、卡尔梅克蒙古人、伏尔加流域日耳曼人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也曾在阿拉木图居住过两年,冼星海于1943年从莫斯科辗转到达阿拉木图,一直居住到1945年。1998年阿拉木图的原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当地还建有冼星海纪念碑。
阿拉木图乃至哈萨克斯坦历史的多重性,从该城的两座重要标志可以体现。一座是独立纪念碑,这是由该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支持在1999年修建的。位于阿拉木图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中央,顶部为高6米的金武士站在有翅膀的雪豹上,从美学上来说,带有中亚草原游牧帝国的鲜明特征。
另一著名标志是潘菲洛夫28勇士公园,位于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顷。园内有长明火、光荣纪念碑、军官之家等建筑。公园始建于1970年代,为纪念苏德战争中参加莫斯科战役的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名士兵(28人均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毫无疑问,其为哈萨克斯坦与苏联乃至俄罗斯的重要文化纽带,这条纽带维系着两国的历史渊源与政治现实。
阿拉木图浓重的俄式风格,鲜明的苏联印迹,令统治哈萨克斯坦23年的纳扎尔巴耶夫选择建造一座新城。
那就是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一扫阿拉木图的俄式味道,大力引进西方设计元素。国际机场来自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另一位大师诺曼・福斯特设计了“沙特尔可汗”(一个购物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和平宫(一座高达90米的玻璃金字塔)。阿斯塔纳还有100米高的巴依杰列克观景塔,其是从纳扎尔巴耶夫亲手绘制的一张草图开始而最终建成的,在观景塔上游客们可以触摸一下总统的金手印,而每年的城市周年纪念日就与他的生日在同一天。
对于纳扎尔巴耶夫来说,凭着油气金元,在1200平方公里的荒凉草原中央建起一座风格非常奇幻的新首都(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就是首都的意思),是实现他美学乃至国家理念的重要试验场,即“游走在俄罗斯与世界之间”。
纳扎尔巴耶夫的传记作者、英国人乔纳森・艾特把他比作统治18世纪欧洲的贵族,特别是路易十四:“就像凡尔赛宫和部分巴黎都出自一个人的眼光一样,阿斯塔纳也是这样。”在艾特看来,阿斯塔纳的前卫设计表明了哈萨克斯坦企图挣脱前苏联影响的雄心和愿望,这种前苏联的遗产贻害了周边的许多中亚国家。
尽管哈萨克斯坦目前的首都是阿斯塔纳,但在申办冬奥会时却选择了阿拉木图。这是因为这座城市依然是该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负责接待大量的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举办众多国际会议和哈国内的多数重大活动。2011年,阿拉木图地铁开通,成为中亚地区第一条地铁线路。目前,哈萨克斯坦还在修建联通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的高铁,技术来自中国。
冬奥会是一项需要巨大投入但商业价值远逊于夏奥会的赛事。俄罗斯为索契投入了500亿美元,差不多是过去历届冬奥会费用的总和,在经济上被认为是纯烧钱,但也有拉动地方经济和地理政治的考虑。
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其经济在独立后依靠丰厚的油气及铀矿资源(铀储量约占全球19%,开采量占35%)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二。2012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达1.25万美元,比1994年的700美元增长了17倍。
金融危机后哈萨克斯坦经济遭遇重创,2008年GDP增幅降至3.2%。2009年上半年GDP为负增长,近两年经济增长恢复到5%左右,该国政府也提出摆脱自然资源依赖症,扩大内需的战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是这种政策的一环。2006年,阿拉木图曾申办2014年冬奥会,但未能成功,2011年则取得2017年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继续申办冬奥会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阿拉木图要想获胜,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竞争对手北京,而是目前和俄罗斯的关系。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正在影响到哈萨克斯坦的经济状况,今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GDP增长从去年的6%放缓至3.9%,同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下降五分之一。这无疑让哈萨克斯坦经济提前进入冬天。
哈萨克斯坦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董事长乌穆特・沙亚赫梅托娃表示,该国与俄罗斯密切的贸易、金融和社会联系,意味着对莫斯科的制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部长披露,该国已经准备了一份C计划,以应对西方可能进一步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西方银行已经对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沙亚赫梅托娃表示,预计制裁莫斯科将对哈萨克斯坦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阿拉木图也可能会遭遇政治抵制。
索契冬奥会就在西方引发了许多批评,纳扎尔巴耶夫长期的威权统治,让他在西方的公众形象也不好。在目前西方与俄罗斯处于对峙的状态下,要将冬奥会交给一个俄罗斯的亲密伙伴,还是一个威权政权,这无疑让公关工作充满了困难。而假如迎合西方疏远俄罗斯的话,阿拉木图的申办又可能会失去莫斯科的支持。
总之,对于长期游走在多方势力之间追求平衡的纳扎尔巴耶夫政权来说,让阿拉木图获得冬奥会举办权,需要花更多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