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受制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4-09-22 10:03李武南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题材对策

李武南

[摘 要]儿童习作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情感浅白,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受制因素大约包括:传统文化、应试教学和规则化生活状态的交互影响,儿童生活体验的率性与基本分析判断能力的缺失,传统的平面式作文教学流弊作祟。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策略至少有:小学作文儿童化、儿童作文交际化、作文教学生活化、习作选题情境化。

[关键词]儿童作文;题材;受制因素;对策

当下儿童的生活,尽管谈不上五彩缤纷,但其社会生活资源按理已经可以满足习作素材摄取的需要了。然而,他们仍然感觉没东西可写,不知道该写什么,以致于内容空洞,题材单一,情感浅白。儿童为什么会“端着金饭碗要饭吃”“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生命、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纠缠不清的生活”(曹文轩,2013)?其生活经历、个性体验为什么不能顺畅地走进习作中去呢?

本文试图研究儿童习作时素材转换为题材的受制因素及其对策,意在为儿童作文教学寻求问题切入和解决的若干视角。

一、儿童作文题材生成受制因素的质性分析

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受制因素是多元的,是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等社会元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1.传统文化、规则化生活和应试教学对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影响

根据问卷访谈,我們发现生活和教学在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众多受制因素中位居前列,说明当下儿童所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背负的文化传统、时代特征是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重要考量因素。

综观我国文学史,文章之道似乎历来倚重“语言本位”审美取向,推崇“个性内省”,唯美、抒情、写意、文学化,呈现一种飘渺“抒情”状态。到了近现代,叶圣陶提出,“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这种“作文是练习”的教学观影响了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作文教学基本走向,形成偏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旁落儿童作文交际、应用功能彰显的局面。[1]

缺乏“真实的写作”的任务驱动,主观抒情有余,理性表达不足,“只见语言,不见儿童,不见生活的形式主义的作文训练” [2],使儿童作文长期以来“貌似”丢失了生活内容的“魂灵”。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凸显情感取悦,文采、文气、文情动人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为了获取高分,学生背范文,编故事,罗列名人名言,堆砌华丽辞藻,造就了几代人在考场里说假话,表虚情。模板作文、套题作文、馅饼作文等宿构形式应运而生,以至于高考作文,“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其中不乏空洞之作,没有实质内容,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胡勤,2005)。

日本学者野垣义行在《日本儿童的历史》一书中,通过对大阪市小学生与其父辈当年经常游玩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现在儿童的室外自由活动空间已大大减少,活动轨迹明显呈现出室内化倾向。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理查德·洛夫研究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人与自然就渐行渐远,“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会影响人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宅”居为特征的当下儿童活动状态势必影响少年儿童对生活的分析、理解与表达的效果。

2.儿童生活体验的率性和基本分析判断能力的缺失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以金华市区某菜市场一段原始视频为媒介,观察分析不同受试对象面对同一生活原型时题材摄取的差异。结果近半数受试儿童在描述菜场时,或者直述对“讨价还价”的不解与厌烦,甚至认为“有辱金华这个城市的文明典范”,或者着力描写摊位上的苍蝇、死鱼、烂菜叶、臭螺丝以及横流的脏水与普遍使用的塑料袋,而兴旺的交易场景、摊贩为市民生活供给必需品的社会价值却鲜有提及。

诚如朱光潜所言,“儿童生活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生活,它本身没有直接的社会性目的”,其目的在于成长和生活本身,这也是他们生活发现的原初性意义和价值所在 [3]。但毋容讳言,儿童的原初理解也可能隐藏孩子对世界的懵懂和无知,有时候这种童真童趣几近“胡言乱语”,与社会基本价值体系格格不入。

率性选材,题材把握“价值错位”,折射出儿童“剖析生活现象能力”缺失,这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着正态关联呢?为下一代预设未来的民族传统源远流长,学校教育也直到发达国家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时才被动尝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而以“授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至今仍在篡夺儿童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研究提炼的思维活动。

3.平面作文教学征候:命题作文、范文导引、面壁思考、无对象写作状态

我们在访谈和实验研究中发现,当下作文教学的诸多流程和手段,远未让儿童和写作对象之间能够建立起必要的多向认知和充分体验的联系管道。

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行于歌诗矣”,形象地揭示了“缘起生活,情动辞发”的心理发展规律。王夫之也认为体验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反观我国儿童写作教学,命题作文形式规定了主题和题材选择的范围,“课堂教学”范式更是限制了写作活动时空延伸的需求。没有让儿童做足作文前“文章”,没有充分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只让儿童面壁思索,照用范文依样画葫芦,写作题材就只能是没有血肉的人物骨架、没有细节的事情梗概、没有生命的景物画像。

李静通过中外作文教学比较研究发现,与美、英、德、日所尊崇的“为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目的服务”的写作观不同,我国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不规定读者对象,儿童处于无对象的写作状态,因而或者目中无人,或者自我封闭,孩子大多不愿说真话,或为揣摩老师口味而假话连篇、空话不断。[5]

二、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策略提炼

(一)小学作文儿童化

儿童作文,需要童趣,应该儿化,教师应该尊崇儿童的生活发现、认知方式和表达特点,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现社会生活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发现。[6]

处于社会化启蒙阶段的儿童还不是完全的行为者,他们更像学习者、观察者,对生活内容的选择,对生活体验的理解,对社会价值的确认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若社会权威、家长期待和道德伦理僭越儿童年龄特点,意欲将此转嫁、移植到他们的习作活动中,势必压制儿童作文题材的本真体现。

1. 小学作文儿童化,习作题材必须来自孩子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小砂丘忠义是日本生活作文教育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他认为,要“以自己的眼、耳、心来反映,只有这样,自己产生出的思想、感受才有发自内心的喜悦”[7]。这样的体验和感知具有了“反思的意识”,建构“在思想中才变得客观具体”。[8]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为本”,要学会欣赏儿童化的原初体验,要善于辨析儿童化的生活发现。老师的“慧眼”在儿童意志的本真呈现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辨别、点拨以及矫枉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成人化油脂粉墨和陈腔老调。

西北地区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摞作业本中,从一篇形似账本的习作中,发现了儿童“本色”的朴实与隽永。哥哥结婚记

哥哥结婚娶嫂子,我把他们从订婚直到结婚我家花的钱做了记录。统计如下:

1.彩礼:10000元;

2.给女方的礼物:8000元

3.家用电器(彩电、冰柜、洗衣机、DVD):6500元;

4.其他摆设(沙发、组合家具):3000元;

5.煤气灶、四铺四盖:2600元;

6.新衣裳(冬夏各两套):5000元(原文列举15条,这里不一一引述,总计折合人民币:42100元)。

现在,哥哥嫂嫂住我家的新房,爸、妈和我住后院的老房子。为给哥哥结婚我家卖掉了16棵树和63只羊,花掉了所有的存款。但是没有欠债。完事后,爸爸心疼地说:“哈,好家伙,能卖25头上好的骡子!孩子,你可得好好念书哇,咱可再娶不起了!”

2. 小学作文儿童化,习作题材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反映出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

作为社会化起始阶段的简单个体,儿童积累作文经验,深受成人指导和评价标准的影响。王贺玲研究发现,“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着,表现更多的是公众语言,是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让他们远离成人话语习惯,使用与生活题材相谐调的语言形式,是儿童能够用“自己的腔调”(莫言,2013)发声的关键。

浙江诸暨男童郦思哲9岁时写下的一篇107字的短文竟获得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引来眾人纷纷“围观”。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9]

短文天真本色的的笔调,与“想妈妈”切身感受浑然天成,不容附着成人任何斧迹与凿痕,仿佛是从人类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最纯净的“呢喃的声音”。

(二)儿童作文交际化

与传统文化内敛本性相仿,我国儿童作文教学幽咽自闭,仿佛“养在深闺”,鲜有交际与开放。我们长期以来都不曾规定读者对象,孩子处于“无对象”习作状态,“写给谁看”“为什么写”“怎么写”混沌不清;再则“作文是练习”的教学思想忽视了作文交际与“语用”功能体现,习作活动很少主动与“真实的写作”联系起来;“课堂作文”“隔夜作文”等形态,又无意中阻隔了写作与鲜活生活的联系,习作活动渐渐蜕化成枯燥的文字游戏。

能否让儿童在交际状态中写作,从而打通习作活动与语文生活之间的“语用”通道呢?

1.有对象的写作状态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凸显对象意识的训练与贯穿,要求各年段儿童“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适切地写”。西方写作心理研究者认为,儿童写作策略是一种“知识——讲述”线性架构,主张糅合成人“知识——转译”过程中追求“社交目标”,在材料占有和选择阶段就能有效重组与整合的写作策略,将之描述为“以社交目标为指向,培养直接写作能力”的课程目标。

2.在交际状态下生成作文题材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曾形象地说,“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与写作“有效交流”语用功能相匹配,写作主体也应在交际状态下主动接触社会生活,多方获取信息资源,生成更有价值的作文题材。因此,我们不妨把访问、调查、验证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搜寻方式大量应用于儿童习作活动。

比如写人作文:预先设计采访对象,尽量多地访问与主人公相关的同事、亲人和朋友,从不同途径认知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状物作文:除近距离观察,查阅资料外,让儿童尽量“开口”,拜访专业人士,访问物件主人,获取更多和对象有关的主题知识;记事作文:引导儿童访问当事人、旁观者或事件真相了解者,尽量搜寻细节材料,占有背景信息,以储备详实的认知材料用于组织写作。

除此之外,作文周期宜长,要求应具体。比如美国的儿童研究性写作活动,要求“用一个月时间完成”,规定“至少访问一位关键人士,至少有三种资料来源(网上、书籍、图书馆),至少有五句引文”。

3.成果呈现过程“广告化”

习作过程应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广而告之”,吸纳尽可能多的伙伴与成人参与讨论、构思、修改、评价和赏析,让儿童体验写作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意义。

美国作文教学非常重视伙伴的参与、合作与交流,他们认为,与其让学生在课后讨论写些什么,还不如在课堂上就为写作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家长群体也应成为儿童题材生成和提取的辅佐者,通过和孩子一起观察、讨论、验证,让儿童分享成人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习作成果与人分享对促进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性。低年级儿童可给习作“配图”“表演”,中年级尝试循环日记,高年级可以编印班级出版物,或把习作发表于班级或学校网站。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反馈与交流都会有助于儿童丰富话语知识,明确人格主体意识。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信手撷取新鲜有趣的素材,为作文教学赋予生活化的内涵和色彩,当为作文教学亟待践行的操作策略。

叶圣陶认为“生活充实”“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富,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源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对生活素材的认知和理解、体验和感悟、概括和提炼。

1.形成大语文观念,拓宽语文课程资源,引领儿童参与校内外实践体验活动,让他们主动接触社会和自然,充分融入集体和他人。

城镇儿童可广泛参与各种主题班会、体育竞赛、社会联谊、夏(冬)令营、走访亲友、旅游休闲,更多体验民俗风情、历史文脉、地方文化。农村儿童则可走进田野,体验田园风光;走进农家,体验农事农情;走进乡村,体验乡土文化。乡俗民风、民间工艺、民间掌故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作文素材取之不竭的鲜活源头。

在书海中“涵泳”,既能浸润人类思想、经验的光华,又能萃取一定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元朝学者程端礼精妙地论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与作文者,此也。”

2.应用更多形式,让儿童多维感知写作对象,引起与写作对象相关的更多情绪和记忆。

1932年,Hemingway即提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知道他可能了解的一切”。对这种“知道的多,写作就好”的假设,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人员纷纷予以验证和演绎。Kellogg(1987)发现,个体拥有丰富的主题知识,在长时记忆中存储足够相关信息,则信息提取时间更短,回忆及写作所作心理努力越少。通过研究人类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型,弗劳尔和海斯(L.Flower & Hayes,1986)证明“长时记忆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写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更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认知、观察和体验的途径及方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Robert Stahl的人脑信息加工模型显示:视觉、听觉和触觉(甚至包括肌肉运动觉经验)对信息获取贡献最大;情绪性信息在感觉的输入过程中有较高的优先性;被个体理解的、对个体有意义的外界信息最有可能被储存和记忆。对写作对象认知越充分,唤起的原初感受越多,记忆和情绪越鲜明,写作题材生成和摄取也越有效。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者“通过对儿童作文的调查、分析,也发现儿童作文取材范围狭窄,偏于以浪漫的文学笔调来记述身边琐事,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风月。纠正这种偏向就应当提倡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研究生活,这种教育活动的形态就是调查作文。”滑川道夫研究提炼了生活调查作文系列:

三年级观察家门前走过的人

研究学习用品

调查运载工具

四年级调查本地报刊的广告

研究平时吃的点心

研究儿童读物

五年级调查交通工具

调查本地神社、寺院

研究本地物价

六年级研究当地交通机构

研究市场

研究本地报纸

(四)习作选题情境化

国外儿童作文选题研究表明,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着眼于激发儿童想象、实践、探究兴趣的命题形式,更有助于写作主体通过感知、理解、反思和提炼,生成作文题材。

1.以情景式提示,促使儿童引发生活化想象,生成作文题材。

这类命题来自生活,易与现实关联,诱发性强,儿童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借助言语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避免了我国传统作文教学文字演练的繁琐与枯燥。

(1)开车进芝加哥市区,在肯尼迪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体现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壁饰。假如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会画什么?为什么?(美国)

(2)一家本地公司欲赞助你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请选择一个你们想去的地方,给校长写封信,说服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这次参观。(英国)

2.以创造性提问,激发儿童开展非线性思维,生成作文题材。

作文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富有创造意味的命题显然更有利于儿童主体价值的回归和张扬。

(1)从另外角度看世界:一条鱼会怎么看待渔夫?外星人会怎样看待你的活动?一只老鼠会怎样看待盆中的奶酪?(美国)

(2)在世界或宇宙深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叫乌托邦的国家。那里的一切都和我們地球不一样。到底会怎么不一样?就靠我们去想象:

——那里的人怎样活动?

——那里的学校有没有考试和成绩?

——地球人怎样才能去拜访他们?

如果能把乌托邦国画出来,那么你们对这个国家的想象就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了。(德国)

3.以探究性课题,激发儿童去猎奇、调查、验证和反思,生成作文题材。

美国学者John Magher 提出,完成(探究性课题)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论”和“文”,“首先得research(研究),才会有文(paper)”。可见实践与研究的过程就是题材生成的过程。

(1)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美国)

(2)笔的研究:①笔的形状:笔杆的长度、笔头的长度、笔头与笔尖的长度比例;②制造方法:笔毛、笔杆等材料的产地,笔的产地、制作的程序;③经济考察:成本价、售价;④我们一年一般要用多少笔;⑤笔的需求,用过的笔的处理。(日本)

参考文献

[1]李 静.中美英作文教学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5.

[2][7]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2-23:;86;95-96;101-102.

[3]鲁 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小学命题作文落伍了[N].羊城晚报,2007-2-8.

[5]李 静.中美英作文教学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5.

[6]陈军辉.论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李树英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

[9]葛晓娟、余雯雯.纯真打动了"冰心"[N].钱江晚报,2006-11-25.

[10]刘 琦.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沟通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1):9.

责任编辑 唐 河

猜你喜欢
题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