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
适应训练结束了。
希夏邦马的前进营地位于海拔5630米,在野博康嘉勒冰川的末端,没有太多植被,野生动物却不少,野兔、野鸽子、乌鸦、雪鸡经常在我们帐篷边上转悠,也不太怕人。
因为可以用牦牛运送补给,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希夏邦马前进营地比珠峰条件好很多,物资颇丰富,帐篷内有折叠的桌椅.还有发电机可以全天供电。饮用水是从旁边的小山坡上背来的,路不太远,但每天要背上十桶,是比较辛苦的。
经常下雪,有时候早上醒来.营地已经是白茫茫一片。晚上最低气温也就零下十几摄氏度——9月份的山南,在这个海拔上,这个天气算是很舒适的了。
营地里一人一顶帐篷,很惬意,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
餐厅也是活动中心,一些队友喜欢打牌,主要是四个人的拱猪。输了就钻桌子。
登山队员在山里都吃些什么呢?这次攀登希夏邦马峰。饮食供应方面分三段:大本营、前进营地、冲顶(一号营地到三号营地),这三段的食物配给是不一样的。
大本营的生活条件非常好。饮食方面,正餐三菜一汤,甚至可以吃到西餐和火锅。大部队向前进营地开拔之后,后勤也随之跟上。但再向上就没这么优裕了,一号营地到三号营地属于高山营地,厨师和大量的装备都上不去,配给的是高山食品,比如压缩蔬菜、维生素、巧克力、果冻、苹果和梨等,它们的特点是高能量,而且运送比较方便。如果能烧水的话,就可以泡方便米饭、泡方便面,至少保证每天能吃到一顿热餐。
在山里,空气稀薄,高山反应令人无法入睡,甚至没法洗脸刷牙洗澡,每天吃的都是同一种饭菜,有时还没有热饭热菜可吃,物质条件艰苦,更不用说随时要面对危险环境了。这样的日子有的时候让人感觉乏味至极,痛苦不堪,忍不住要骂自己!可爬着爬着,还没登顶,又开始想下一次该登哪座山了……
现代文明提供给城市人太多的生活享受和方便,以至于我们熟视无睹,已经不懂得珍惜。在山上待一段时间,没有自来水,没有抽水马桶,没有热水器,没有电灯电话,甚至连空气里氧气含量都是不足的,再返回城市,看到一切都是新鲜、可爱、可亲的。这种体会让我重新审视、珍惜自己长期忽略的许多东西,唤起我对现代文明生活的热爱,也学会对周遭的事和人更加宽容。
俭朴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更加有利,包括饮食上的俭朴。吃素原来是教徒或修行者提倡的生活方式,并因此排斥肉食,将之视同杀生。但在今天,吃素被赋予了环保的意义:美国的一个肉食者每年比素食者多产生1.5吨的二氧化碳,因为肉畜会排泄大量的甲烷和氨气,同时肉类食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石化燃料,也排放了温室气体。吃素竟与使用再生能源一样,成为遏止地球变暖的重大行动!
几百万年时间里,人类大多数时候处于供应短缺状态,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却是供应过剩。登山过程中,我们却又要面对物资短缺,就连空气都是短缺的,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其他。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看法会变得简单:比如说一两个月没洗澡了,你觉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洗个热水澡。在深圳等南方城市,大多数人天天洗澡。不会觉得洗澡有什么亲切感。但只要一个星期不能洗澡,你一定会觉得:哎哟,洗个热水淋浴真是太美妙了!美妙来自何处?——来自供应短缺。
(摘自《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