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堂哥的孩子,考到了我们这儿的大学,堂哥辞了工作,跟过来陪读,在学校的教工宿舍区租了房子住下。为了少点折腾,每年寒假他都不回家,和孩子一起在停了暖的宿舍里过年。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去看他们,却见他们正在楼道里支了一个炉子煮饺子,房间冰凉,他和孩子都穿着大棉衣,此时,他们南方的老家,应该还是一片碧绿。他解释说:“为了孩子的幸福……”我心里卻有一句话哽在那里:“你应该先幸福起来。”
如果父母的幸福是A,孩子的幸福是B,即便最终的目标是实现B,首先要实现的,也应该是A,从A到B,不仅是次序上的必然,也是因果上的必然。
把全部希望押在B上的人,并且忽略A的父母,还是太多了。他们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成了他们梦想的承载者。他们深知梦想之美,也知道自己注定要和人生寂静的前景对抗,于是把实现梦想的所有可能,倾倒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带着孩子,舍下亲人、抛弃工作、背井离乡,以成就孩子让孩子学到技能为名,却忽略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幸福也是一种技能。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这项技能,如果想让孩子幸福起来,自己得先幸福起来。一个人感受生活的方式,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习和揣摩,而家庭是学习和揣摩的第一场所,二十岁以后的生活方式,是二十岁之前、甚至十岁以前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在每日的潜移默化中,她或者他,已经定下了将来的生活基调。
学习幸福的第一场所,应该是家庭,第一任老师,应该是父母。这项技能里有太多的内容,包括建立亲密关系、和周围人相处、享受美食美景,以及操办家务、购置东西、打理财务,所有这些俗不可耐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课堂。父母如果在这些方面不能提供一个好样板,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往往非常欠缺,他们会进入生活却不能享受生活,赢得胜利却没有快感。
尤其是父母对幸福的不信任,更是会对孩子影响深远。他们不相信自己也能得到好生活,总是寄望于别人,寄望于奇迹,也包括寄望于孩子。他们那些战战兢兢的推让、牺牲、无底线的奉献,都在表达一种态度:我不配。这种对自己的不相信,是负面的,它带来的影响,远远大过一堆技能对孩子的影响。
在让孩子幸福起来之前,你应该先幸福起来,先过上身心舒泰的生活,建立起滋养自己的亲密关系,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小乐趣,让这种生活现场,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让幸福变成惯性,变成更深的技能。这是比学历、比学会弹钢琴、绘画更现实也更久远的建设。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6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