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弥太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2014-09-22 11:16王妍文
东方企业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松浦太郎旧书

王妍文

既像倒影也像面镜子,时时映照出每个人心中渴求的模样,如果要说他是人生的某种指南也不为过。

说起松浦弥太郎,他大概是亚洲最懂工作也最懂生活的人,也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工作生活哲学家。

18 岁,他把自己从东京抽离,放到地图上一个遥远的地方,从完全陌生中开始追寻自己真正的身份。

18 岁前的松浦弥太郎,某种程度代表着亚洲工作者的苦闷,追逐别人眼中的身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努力却不知为何而努力,生活梦想变成不可承受之重,在一连串的问号下,看着不解的生命在秒针下消逝。

亚洲有多苦闷?

根据美国盖洛普公司针对亚洲 22 国劳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日本、韩国、中国分别居第 14、19、21 名。传统认为竞争力愈高的国家,工作不满意度却相对较高,出了什么事?

原因出在忙、茫、盲。

亚洲国家的工作者工时向来高于欧美,企业倡导的工作文化,大多强调只要上班、不重生活;推崇成就组织、忽略个人,呈现的工作风格其实就是“工蚁”精神。

面对苦闷,松浦弥太郎温暖而坚定地说“没关系,走自己的路!”某种程度,亚洲“松浦风”的崛起,代表了被框架住的“123木头人”,心开始柔软,想要有眼泪、有思考、有风格、有决定权。

松浦为自己订了“100 个基本”,一周买一次花;一年 4 次,享受当季美食;不说没钱、没时间;永远提早15 分钟,别小看这些看起来的小事,这些都是“松浦学”对亚洲职场现象的反思。

很多人生都在习以为常中度过,但是松浦总是为自己点根蜡烛,在火光中重新沉淀思索,最糟的时刻是不是最棒的时刻?有没有可能“只工作,不上班”?

如果没得选择,是不是就去创造新选择?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怎么过都可以,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自由?

松浦的火光,总是照亮心中最珍惜的事物,那些都是被每个人遗忘的美好。

他的每个生活问号,都有滴水穿石的能力。严以律己的纪律,必须说是松浦更迷人的实践哲学。“记录这些事,是因为自己想变成那样的人,”松浦弥太郎说,把感受留在脑海中,通过实践,就能渐渐变成自己发自心底认同的事。

阅读他的文字,也会自动产生一种魔力,让人不知不觉把自己也掏出来,赤裸裸地重新省视。

松浦弥太郎既像倒影也像面镜子,时时映照出每个人心中渴求的模样,如果要说他是人生的某种指南也不为过。

工作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向往憧憬的生活方式,重点是该如何活出自己?

很少人一开始就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松浦弥太郎也是,要解读他,得从 18 岁的出走说起。因为感受到跟周遭格格不入,即使身在集体意识强烈的日本,就读高二的他仍然勇敢辍学,只身赴美。他形容自己是逃离现状的“避难之旅”。

一个人离家,语言不通、没有朋友,为了生活去做初阶的劳力工作。孤独加上生活在社会底层,他很能明白不被需求的恐惧。

或许是高中辍学,松浦一直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淘汰”的人,为了找寻自己存在的理由,他思考的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如何通过工作让别人幸福”。

对他人有帮助、让自己有用的真实感觉,成了他后来的工作观。

“那时,我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内在,第一次认真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在《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中回想年轻的自己。就像德国导演温德斯的公路电影,孤单带来自我追寻的思索,更能看透人的本质与意义,以及人与人离合关系中的微妙悲喜。

松浦弥太郎体验过多种身份,18 岁辍学后,做过工地工人;往来日本、美国从事旧书买卖工作,做过自由工作者;创立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Cow Books”,是最受注目的灵魂人物;他多年来独立工作,一直到41 岁接手让读者拥抱幸福感、殿堂级生活杂志《生活手帖》总编辑后,才算正式进入组织就业;现在的他更是多本畅销书的作家;不过,一旦把这些身份抽离,他其实就是一个理想生活的实践家。

理想的生活

阅读松浦的语言,常常是奇妙的对比,不多不满,又有峰回路转的喜悦,像“犹豫时,选择最辛苦的事”、“享受麻烦”、“品尝能温暖人心的食物”、“交际应酬适可而止”等等,在信奉成功、竞争至上的亚洲社会中,成为纾解苦闷生活的一道强而有力的疗愈力量。

松浦弥太郎从年轻时就向往“不上班”的生活,整个社会也充斥“不能不及格”、“往上再往上”的竞争氛围,曾经让他很困惑:人生真的要不断追求第一才会幸福吗?

“不管什么事情,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会有最糟的一面。”他领悟到事情并非只有一个面向,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会有另一个意义存在。

于是,不爱上班的他,选择卖旧书养活自己,虽然经营二手书看起来不是主流价值观下赚大钱的工作,他却认为,“卖旧书除了收入外,还能获得知识,是比较理想的求生方式。”

即使大多数人为了比别人更有竞争力,都会先找出不好或欠缺的部分,再想尽办法隐藏、改善,让自己更强大。松浦却认为,不必武装,赤裸裸也没关系,只要在最好与最坏间取得平衡就好,“当确认完美不是我的目的时,许多烦恼就都解决了。”

幸福的要件

生活中,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更不容易,松浦弥太郎每 10 天会为自己留下半天独处时间,他认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这就是松浦的生活美学,虽然经常与大众主流思想逆向而驰,往往能迸发更深层的意义。

论孤独,他主张与同事保持距离,3 个人以上的聚会,尽可能不参加、派对饭局一概婉拒。看似孤僻,却是为了留出独处思考的时间,也为专注在为数不多的交流机会,保持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人际空间。

此外,松浦弥太郎也用规律,为理想生活写下脚注。他每天早上 5 点起床跑马拉松,下午5 点半结束工作,7 点和家人一起用餐,10 点准时睡觉,尽管身兼数职,多年来都过着规律的生活。

他不仅要求自己,也规定员工准时下班,去体验生活、发现日常趣味。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才会化成工作创意,工作不是“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而是“提升小我来为大我服务。”

松浦弥太郎通过各种简单小事,想把那个“123 木头人”从组织中找回来,正巧契合现代人对工作的反思,不被体制现实束缚,重新找出工作的好感觉,才能每天用心过生活。

(本文作者为《30》杂志主编)endprint

猜你喜欢
松浦太郎旧书
旧书满新知
孤独是基本条件
84岁女高中生毕业,子女到场祝贺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猪太郎
猪太郎
猪太郎
这个怪大叔竟然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猪太郎
岛田翰《古文旧书考》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