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因为,衣是指穿衣,冠是指戴帽。这个成语顾名思义,是指禽兽披着人的衣服戴着人的帽子。在很多成语词典里,都将其解释为“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其解释更为直接: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明代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但是,若溯其源,不难发现“衣冠禽兽”一词最早却是个褒义词,它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为了衬托皇上“龙”之形象的尊贵,朝廷大臣的官袍则要绣上禽、兽。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的官服上绣飞禽,武将的官服上绘走兽。“衣冠禽兽”在当时遂成为文官武将的代名词,原本是代指“当官的”。
明代官员分为九品,在官袍上绣出飞禽走兽的补子,官阶大小一目了然。因此,古代官员穿的袍子也叫“补服”。清代沿袭明制,文武官员袍子上的补子虽然都为文禽武兽,但具体是哪些禽兽略有差异。明代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将一品和二品都是狮子,三品老虎,四品豹子,五品熊,六品和七品都是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文官的补子八品换成了鹌鹑,九品换为练雀。武官一品改为麒麟,三品改为豹,四品改为虎。
其实,古代有一个成语叫“衣冠枭獍”,专门比喻品行败坏、忘恩负义,就像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枭獍,音读“消竞”,相传枭是食母的恶鸟,獍是食母的恶兽。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里曾有“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枭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