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张晓静
摘要:通过在临床见习带教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缓解了我科教学资源的不足,避免了患者不愿意配合示教的老难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医学生对我科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我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见习带教;标准化病人;满意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99-02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病人为对象的实践性科学。然而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医学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学生在患者身上直接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往往只能作为临床工作的旁观者,这造成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或毕业后临床思路匮乏,无法很快进入临床工作[1],这都给妇产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将“标准化病人”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基于以上,笔者将初步尝试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现进行总结如下。
一、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1.病种确定与剧本编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我院授课对象的学历层次确定《妇产科学》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乐杰主编),再根据我科教学实际,选择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三种疾病作为典型案例,由我科临床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生共同研讨、编写剧本。
2.各种评分表的制定。评分由教师、标准化病人和学生等三部分组成,各自均为独立评分者。“教师评分表”由每一项具体分值来体现,主要对学生问诊内容的完整性、体格检查顺序的正确性、问诊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估;“SP评分表”中每一项均用“优、良、好、差、很差”等五个等级进行评估,主要对学生的举止态度、沟通能力、仪表仪容等方面进行评判。而“学生评分表”主要针对每组学生之间进行,参照与SP相同的五个等级评判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区分优劣,以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SP的培训。选择25~60岁之间的女性非医务工作者为培训对象,由我科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无偿对符合条件的SP进行培训,每种案例选择3位SP,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进行,最后我院对培训合格者颁发SP合格证。首先,讲解SP的定义、职责和意义等;其次,编写剧本的老师对剧本内容进行解读;再次,SP对其培训过程中的疑惑进行提问,培训老师逐一解答;最后,模拟演习,多方取得反馈意见后,加强训练,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1班74名同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人,对照组37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实验组选择“标准化病人”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史采集和查体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选择“以讲授为主或者观看示教片”等传统的见习带教模式进行带教。
三、评价方法
见习课结束时两组同学均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表74份,回收74份,问卷回收率100%。同时学期末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临床技能操作等四项内容。以上考试均由未参加见习带教的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考核和评分,避免人为主观差异。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箓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教学满意度调查:如表一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学期末临床见习课综合成绩:如表二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六、讨论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大部分知识需要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2]。然而,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临床见习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往见习带教以4~6人/小组,而现在15~16人/小组,每天下午需完成6个小组的见习带教工作,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病人,也较难寻找大量的典型病例示教,明显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较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教学环境恶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妇产科往往牵涉病人的个人隐私,病人经常不愿意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检查,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病人更是拒绝男医学生的任何医疗活动,使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以及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标准化病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4份,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高达89.19%,而对照组仅为56.76%,充分证明学生更喜欢得到有更多实践机会、切实指导与评估的教学方法。②从表二可以看出,标准化病人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病史采集、临床病例分析、查体及临床操作技能等实践综合能力。③标准化病人更接近于临床实际,通过标准化病人来扮演病人,能够切实解决目前医学生动手机会变少,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开展困难的不利局面。④标准化病人应用于见习带教环节,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再结合教师、SP、学生等三者评价表,明显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主观影响,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时,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这是以往任何测验手段所不能做到的。然而,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实践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标准化病人不能模拟真正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标准化病人多扮演的是临床典型病例,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具有教科书上描述的典型症状,这可能从某一方面局限学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合格的标准化病人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训练成本比较高,且职业的标准化病人流动性大,很难统一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尚需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官立丽,李剑锋,李佩玲,等.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版,2007,(11):84~85.
[2]王志敏,于泉,张淑平,等.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730~731.
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教育研究课题(20130107)。
作者简介:李静(1986.3-)女,汉族,教学秘书,重庆开县人,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者。
通讯作者:张晓静(1970.11-)女,汉族,重庆永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endprint
摘要:通过在临床见习带教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缓解了我科教学资源的不足,避免了患者不愿意配合示教的老难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医学生对我科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我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见习带教;标准化病人;满意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99-02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病人为对象的实践性科学。然而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医学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学生在患者身上直接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往往只能作为临床工作的旁观者,这造成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或毕业后临床思路匮乏,无法很快进入临床工作[1],这都给妇产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将“标准化病人”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基于以上,笔者将初步尝试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现进行总结如下。
一、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1.病种确定与剧本编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我院授课对象的学历层次确定《妇产科学》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乐杰主编),再根据我科教学实际,选择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三种疾病作为典型案例,由我科临床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生共同研讨、编写剧本。
2.各种评分表的制定。评分由教师、标准化病人和学生等三部分组成,各自均为独立评分者。“教师评分表”由每一项具体分值来体现,主要对学生问诊内容的完整性、体格检查顺序的正确性、问诊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估;“SP评分表”中每一项均用“优、良、好、差、很差”等五个等级进行评估,主要对学生的举止态度、沟通能力、仪表仪容等方面进行评判。而“学生评分表”主要针对每组学生之间进行,参照与SP相同的五个等级评判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区分优劣,以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SP的培训。选择25~60岁之间的女性非医务工作者为培训对象,由我科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无偿对符合条件的SP进行培训,每种案例选择3位SP,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进行,最后我院对培训合格者颁发SP合格证。首先,讲解SP的定义、职责和意义等;其次,编写剧本的老师对剧本内容进行解读;再次,SP对其培训过程中的疑惑进行提问,培训老师逐一解答;最后,模拟演习,多方取得反馈意见后,加强训练,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1班74名同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人,对照组37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实验组选择“标准化病人”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史采集和查体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选择“以讲授为主或者观看示教片”等传统的见习带教模式进行带教。
三、评价方法
见习课结束时两组同学均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表74份,回收74份,问卷回收率100%。同时学期末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临床技能操作等四项内容。以上考试均由未参加见习带教的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考核和评分,避免人为主观差异。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箓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教学满意度调查:如表一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学期末临床见习课综合成绩:如表二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六、讨论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大部分知识需要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2]。然而,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临床见习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往见习带教以4~6人/小组,而现在15~16人/小组,每天下午需完成6个小组的见习带教工作,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病人,也较难寻找大量的典型病例示教,明显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较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教学环境恶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妇产科往往牵涉病人的个人隐私,病人经常不愿意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检查,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病人更是拒绝男医学生的任何医疗活动,使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以及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标准化病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4份,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高达89.19%,而对照组仅为56.76%,充分证明学生更喜欢得到有更多实践机会、切实指导与评估的教学方法。②从表二可以看出,标准化病人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病史采集、临床病例分析、查体及临床操作技能等实践综合能力。③标准化病人更接近于临床实际,通过标准化病人来扮演病人,能够切实解决目前医学生动手机会变少,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开展困难的不利局面。④标准化病人应用于见习带教环节,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再结合教师、SP、学生等三者评价表,明显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主观影响,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时,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这是以往任何测验手段所不能做到的。然而,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实践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标准化病人不能模拟真正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标准化病人多扮演的是临床典型病例,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具有教科书上描述的典型症状,这可能从某一方面局限学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合格的标准化病人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训练成本比较高,且职业的标准化病人流动性大,很难统一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尚需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官立丽,李剑锋,李佩玲,等.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版,2007,(11):84~85.
[2]王志敏,于泉,张淑平,等.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730~731.
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教育研究课题(20130107)。
作者简介:李静(1986.3-)女,汉族,教学秘书,重庆开县人,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者。
通讯作者:张晓静(1970.11-)女,汉族,重庆永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endprint
摘要:通过在临床见习带教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缓解了我科教学资源的不足,避免了患者不愿意配合示教的老难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医学生对我科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我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见习带教;标准化病人;满意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99-02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病人为对象的实践性科学。然而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医学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学生在患者身上直接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往往只能作为临床工作的旁观者,这造成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或毕业后临床思路匮乏,无法很快进入临床工作[1],这都给妇产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将“标准化病人”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基于以上,笔者将初步尝试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现进行总结如下。
一、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1.病种确定与剧本编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我院授课对象的学历层次确定《妇产科学》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乐杰主编),再根据我科教学实际,选择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三种疾病作为典型案例,由我科临床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生共同研讨、编写剧本。
2.各种评分表的制定。评分由教师、标准化病人和学生等三部分组成,各自均为独立评分者。“教师评分表”由每一项具体分值来体现,主要对学生问诊内容的完整性、体格检查顺序的正确性、问诊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估;“SP评分表”中每一项均用“优、良、好、差、很差”等五个等级进行评估,主要对学生的举止态度、沟通能力、仪表仪容等方面进行评判。而“学生评分表”主要针对每组学生之间进行,参照与SP相同的五个等级评判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区分优劣,以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SP的培训。选择25~60岁之间的女性非医务工作者为培训对象,由我科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无偿对符合条件的SP进行培训,每种案例选择3位SP,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进行,最后我院对培训合格者颁发SP合格证。首先,讲解SP的定义、职责和意义等;其次,编写剧本的老师对剧本内容进行解读;再次,SP对其培训过程中的疑惑进行提问,培训老师逐一解答;最后,模拟演习,多方取得反馈意见后,加强训练,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1班74名同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人,对照组37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实验组选择“标准化病人”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史采集和查体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选择“以讲授为主或者观看示教片”等传统的见习带教模式进行带教。
三、评价方法
见习课结束时两组同学均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表74份,回收74份,问卷回收率100%。同时学期末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临床技能操作等四项内容。以上考试均由未参加见习带教的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考核和评分,避免人为主观差异。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箓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教学满意度调查:如表一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学期末临床见习课综合成绩:如表二所示。
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六、讨论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大部分知识需要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2]。然而,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临床见习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往见习带教以4~6人/小组,而现在15~16人/小组,每天下午需完成6个小组的见习带教工作,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病人,也较难寻找大量的典型病例示教,明显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较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教学环境恶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妇产科往往牵涉病人的个人隐私,病人经常不愿意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检查,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病人更是拒绝男医学生的任何医疗活动,使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以及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标准化病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4份,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高达89.19%,而对照组仅为56.76%,充分证明学生更喜欢得到有更多实践机会、切实指导与评估的教学方法。②从表二可以看出,标准化病人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病史采集、临床病例分析、查体及临床操作技能等实践综合能力。③标准化病人更接近于临床实际,通过标准化病人来扮演病人,能够切实解决目前医学生动手机会变少,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开展困难的不利局面。④标准化病人应用于见习带教环节,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再结合教师、SP、学生等三者评价表,明显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主观影响,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时,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这是以往任何测验手段所不能做到的。然而,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妇产科实践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标准化病人不能模拟真正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标准化病人多扮演的是临床典型病例,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具有教科书上描述的典型症状,这可能从某一方面局限学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合格的标准化病人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训练成本比较高,且职业的标准化病人流动性大,很难统一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尚需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官立丽,李剑锋,李佩玲,等.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版,2007,(11):84~85.
[2]王志敏,于泉,张淑平,等.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730~731.
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教育研究课题(20130107)。
作者简介:李静(1986.3-)女,汉族,教学秘书,重庆开县人,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者。
通讯作者:张晓静(1970.11-)女,汉族,重庆永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