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之雷

2014-09-22 01:53装大雷
大学生 2014年17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智商基因

装大雷

在将来的社会中,

每个人从基因到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大数据,

社会据此提供私人化的服务。

但是,会不会有人掌控和利用这些数据呢?

想想未来的世界,真是让人期待又迷茫。

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美国小男孩Brain,7个月大的时候在一次手术中损伤了睾丸。绝望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于是决定寻求帮助。他们找到了一名当时声望很高的心理学家,这位心理学家是一名“环境决定论”的拥护者,他认为一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完全是后天培养造就的,而非生理本身决定。于是他建议Brain的父母,把这名可怜的男孩当做女孩子来养。从那时候起,Brain改名为Brenda,他扎着辫子,穿着裙子,玩着洋娃娃,快乐地成长着。这样的美好生活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进入青春期以后,他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性别,并患上重度抑郁症,有了几次自杀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告诉他真相。得知真相的他似乎松了一口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David,并且结了婚,过上了看似正常的生活。不过,故事的结局比较悲伤,David 38岁的时候,在离婚、哥哥去世以及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的重压下,他举起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John/Joan案例(John代表男生,Joan代表女生,人们将这个徘徊在男女之间的男孩的故事称为John/Joan案例)。除了唏嘘感叹之外,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案例中隐藏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性别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对这个问题的尝试回答决定了David的命运。

Nature还是Nurture

John/Joan案例绝对是天性(Nature)还是教养(Nurture)问题争论中的一个悲剧,此问题并非是一个近现代科学才提出的概念。早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先天更为重要,所以他说:“最优秀的男人就应该和最优秀的女人在一起。”而在我国古代有“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不过这样的争论往往存在于哲学和文学的书籍中,真正将“天性”和“教养”的问题引入科学研究的人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

在很多人看来高尔顿绝对是一个天才,他在心理学、统计学、地理学、气象学和人类学中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即他是著名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当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智商高(天才)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鉴于他自己就是一个天才,并且他的亲戚中天才的比例也很大,他对英国的上层社会进行了调查,提出“遗传决定一切”的观点。在法兰西斯?高尔顿的影响下,美国率先开展了名为“优生学”的社会运动。这种政策的基本准则是:遗传决定人的“质量”,所以必须采取措施禁止某些不适合的人(经济穷困以及智力低下)的生育,如进行强制节育;而对于一些适合的人(白人中产阶级)则要鼓励生产。可怕的是这样的一种思潮传入了德国,并使纳粹打着“科学”的名号对犹太民族进行了残害。

二战爆发后,“天性”“教养”的争论暂时停息。在这个时期,很多“环境决定论”非常有市场,比如美国心理学重要分支: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比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直到近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行为遗传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暴力基因存在吗?

遗传行为学运用的是基因研究的方法,比如早先原始的,计算遗传率的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和家庭研究,还有现代的生物技术等。遗传行为学关注的是个人差异,比如为什么有的人会得精神疾病,而有的人不会;为什么有些人性格外向,而另一些人性格内向……这些往往要结合基因、环境以及基因和环境的交互来说明。

在遗传学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候选基因法(candidate gene approach)是现在常见的研究。这个方法是针对某个基因,结合某种环境,然后探索某种行为或者特质的产生先天和后天原因。其中比较著名的是Caspi等人2002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个研究要挑战的是这样一个“常识”——即在童年受到虐待的孩子将会出现更多的暴力行为。但是他们观察到并非是这样的。有些人在童年受到虐待,但是他在成年后并没有将暴力“报复”给他人。那是不是除了外界环境(受虐待)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了人的暴力行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Caspi等人针对男性,做了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追踪研究。结果他发现,有一个叫做MAOA的基因起着重要作用。具体的说,同样是在童年遭受虐待的男孩子,如果一个男孩的MAOA基因表达水平比较高,他就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较少的暴力行为。从此,“MAOA”基因就被称为“暴力基因”。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假如有一个人,他童年经受过严重的虐待,并且经过科学方法检验得出,他的MAOA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低,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比较低,从而犯了命案,杀了人。相对于没受到虐待,MAOA基因表达水平正常的罪犯来说,你认为前者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同情,甚至是法律的宽恕吗?

我再来讲个故事。Abdelmalek,一位生活在意大利的阿尔及利亚人,2007年因为宗教原因杀了一个人。他有一位厉害的律师。律师在为Abdelmalek辩护的时候,提出她的当事人杀人时处于病态的精神状态下,特别是他童年经受了虐待并且MAOA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低,所以法庭应该宽大处理。法官在听取了学术界的专业意见后,决定为Abdelmalek减刑一年。

这件事一出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为什么一个人有基因缺陷,他犯了罪就能从轻处罚?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到伦理学中找答案。比如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提到——为什么大雨淋湿你,你不会抱怨它是不道德的,而当别人对你造成伤害时,你会觉得这个人不道德,甚至是犯了罪?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对待是因为我们认为老天是没有自由、不能为自己负责的,而人在任何情境下都有选择权的,他可以表现善意,也可以实施暴行。如果一个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杀了人,那这个人就是不道德的,并且触犯了法律。endprint

有人认为,MAOA基因的活性低的情况,似乎是先天的,并且不受本人控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杀了人应该从轻处罚。这就是其中的逻辑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科学已经给原先的伦理学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有人提出反驳,MAOA基因是不是就能决定暴力行为的产生?当然不是,MAOA基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候选基因而已,并且其他的一些基因也证明与暴力有关。并且MAOA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的,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是不是就代表着所有的女性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大于男性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犯罪分子都是男性。所以,这里面的科学机制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清晰,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先天和后天的“雷区”

现在,有点儿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的,也就是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这个领域中,至今仍然存在着诸多“雷区”。《自然》杂志在201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伦理:禁忌的基因》(Ethics: Taboo genetics)的文章,讨论在基因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领域。排在第一名的是“智商”。关于智商,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有非常多的假设,但是至今为止遗憾地说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尽管通过统计能推断出智商大约有50%的遗传率,但是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并没有找到影响智商的“基因”。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寻找“聪明”基因,而一些人类学家和伦理学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除了智商,还有种族、暴力以及性取向等雷区。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人们的担忧。就像前面提到的所谓“优生学”运动一样,人们害怕某些先进的生物技术,比如在基因层面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甚至会不给某些人出生在世界上的机会。一个用基因或者是天生的因素来划分社会的方法是让人觉得非常绝望和恐惧的。不过,现代科学对“基因”的执着并非意味着对“环境”因素的放弃,只是“基因”的寻找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个难题,所以得到的关注和讨论更多。

尽管像上面所说的MAOA基因一样,很多关于基因和环境的研究都受到了很多争议和挑战。不过鉴于这方面研究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大家认同出生后做一次基因测序,建立档案,结合你的环境,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模式,个人化医学(individualized medicine)绝对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教育同样也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中,每个人从基因到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大数据,社会据此提供私人化的服务。但是,会不会有人掌控和利用这些数据呢?想想未来的世界,真是让人期待又迷茫。

责任编辑:张蕾磊endprint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智商基因
Frog whisperer
体测鞋走红,是『提分鞋』还是智商税?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高冷,是因为智商太高
基因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智商欠费的男友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