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厂注入剖面主要测井方法的探讨

2014-09-22 08:20吴进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八大队163000
化工管理 2014年24期
关键词:同位素放射性测井

吴进(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八大队 163000)

前言

油田开发过程中,95%以上的井是通过注水、注气、注聚合物等工艺实现产油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测井方法有:流量计、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法等。大庆油田采油八厂多数是通过注水来实现对多层的同时开发,选择其适合的测井方法能够在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同时,也为油田的动态分析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文将列举两种方法进行探讨。

一、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井是向井内注入被放射性同位活化的物质,并在注入活化的物质前、后分别进行伽玛测井,对比两次结果,找出活化物质在井内的分布情况,以确定岩层特性、井的技术情况或油层动态。

升58-38井,注入压力11MPa,日注水30m3/d。2011年,八大队先后分别采用300~600μm与100~300μm粒径的同位素载体对升58-38井进行注入剖面测井实验,解释成果对比图如下。

图1 升58-38(300~600μm)与(100~300μm)注入剖面解释成果图对比

由图1看出,大粒径(300~600μm)同位素载体测井的解释成果图中,伽玛曲线干扰较大,毛刺较多,分层吸水情况不理想,并且沾污在一级配水器处不是很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沾污现象也愈加明显,在最后一级配水器处达到最大。

小粒径(100~300μm)同位素载体测井解释成果图中,伽玛曲线比较清晰,各分层吸水情况比较理想,沾污程度适中,主力吸水层PI7的相对吸水量达73.39%,查阅小层数据发现,PI7层有效渗透率为54.09×10-3μm2,孔隙度24%,各项评价指标均好于其它层,所以确定PI7为主力吸水层。

导致大粒径测井成果不理想的原因是由于载体粒径大小的关系,结合表1来看载体自身比重越大,注入水对其携带能力也较差,导致同位素下沉速度较快,接箍和工具位置上沾污现象严重。对于低注入井来说载体还未滤积到井壁上就会下沉到井底,使测量结果失真。

表1 同位素技术指标一览表

所以对于八厂部分低注入井来说,小粒径(100~300μm)同位素微球相比于大粒径(300~600μm)同位素微球更适合于同位素注入剖面测井。

二、连续示踪相关注入剖面测井法

连续相关井下仪器由井温、压力、磁性定位、喷射器、伽马、流量等部分组成,仪器带有液体喷射器,可以把少量的放射性示踪剂带入井中,再有选择的排放到液流中去。然后用装在喷射器上面的伽马仪,对井内流体进行追踪,从而计算出流体在某深度的流速,进而换算出流量,用分层递减法求出分层流量。

芳210-104,注入压力12M pa,日注入量20 m3/d,八大队先后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与连续示踪相关注入剖面测井法对芳210-104井进行了测试。测试成果图如下:

图2 芳210-104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释成果

图3 芳210-104连续示踪相关注入剖面解释成果

图4 放射性示踪法与连续示踪相关法的解释成果表对比图

由图2可看出,放射性示踪法因载体粒径关系在工具处的沾污情况较严重,图3中油管内流量、油套空间向下与向上的流量再各个工具出的变化显而易见,封隔器处没有连续向上流动的水,证明封隔器的密封情况良好。图4中两种方法的解释成果图的对比可看出,连续示踪相关测井提供的信息量较大,不但提供了地层绝对吸入量:P12①~P12②(6.290m3/d)、P13~P14①(2.382 m3/d)、P15①(5.252 m3/d),还提供了油管内向下的流量变化量与管外各个吸水层处的流量。

综上所述,连续示踪相关注入剖面测井法有以下特点:

⑴、克服了沾污的影响。

⑵、测量范围宽,测量精度高。

⑶、测试解释成果提供的信息量大。提供地层的绝对、相对吸入量的同时,还可提供井下管柱结构及井下工具的工作状况,如:配水器吸水情况(是否吸水,其绝对和相对吸水量)、封隔器的密封情况(是否有漏失,漏失量是多少)。

总结

1.对于八厂部分低注入井,小粒径(100~300μm)载体放射性示踪法的测井效果更好。

2.连续示踪相关注入剖面测井法相对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量精度较高,解释成果提供的信息量较大,但由于此技术还未被普遍推广使用,有些优缺点还有待于发现并改进。

3.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提出的看法和见解也许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希望专家和评委能给出建议。

猜你喜欢
同位素放射性测井
本期广告索引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八扇区水泥胶结测井仪刻度及测井数据处理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深空探测用同位素电源的研究进展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中石油首个全国测井行业标准发布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
硼同位素分离工艺与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