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孝
袁任远是一位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奋斗不懈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党性锻炼很好的同志。他为人诚恳,襟怀坦荡,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利益一边,力戒为个人得失所惑,在重大是非曲直面前,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
由共产主义的同情者
转变为拥护者
袁任远是湖南慈利县人,原名袁明濂。1918年到1922年就读于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简称法专),1920年,参加了湖南进步组织学联领导的长沙各校学生开展的爱国宣传活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和法专的同学组织了一个革命社团——醒钟社,研究马克思主义,讨论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出路。这期间,他读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如《共产党宣言》,看过毛泽东同志主编的《湘江评论》等,从中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坚定了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信心,并决心为革命进行毕生的战斗。
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他出走南洋。在南洋那几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统治的罪恶,决心回国投身革命。1925年4月,他从国外回到湖南。五四运动掀起的反帝大风暴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者,是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政党。他的心已被卷进革命的激流中去了,他急于找到党,热切地盼望参加到党的队伍里去,在党的领导下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1925年8月,经刘子京、邹文辉两位同志介绍,袁任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中共湖南省委派他去慈利开展建党工作。
领导石门南乡起义
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袁任远征得省民委(即省委的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一位负责同志的同意,经姜祖武介绍,于1926年4月加入国民党,成为跨党党员。7月底,他和张一鸣到慈利(张一鸣是国民党“左”派,到慈利后经袁任远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们利用过去的社会关系,与熟人座谈,走访教育界、工商界人士,宣传来慈利的目的,介绍全国的政治形势,宣传新“三民主义”及国民党改组后的国共合作等情况。
根据省委指示,中共慈利县委支部成立。袁任远和张一鸣分别负责农运和工学妇运工作。他们首先抓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县委的领导下,建立了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积极开展阶级斗争。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袁任远被列为慈利“四大暴徒”之首,受到通缉,在慈利不能立足。6月10日,他潜离长沙,前往武汉。6月下旬,毛泽东召集湖南各地去武汉的共产党员开会,号召大家回到原来的工作地方去,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刀枪,进行武装斗争。袁任远遵循毛泽东的指示,离开武汉,返回湖南。后转到石门,坚持斗争,领导了石门南乡的武装起义。
袁任远到石门后,联系上石门县委,改名袁思贤,到白洋湖第六完小当教员,同时,秘密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组织群众准备起义。1928年春,反动派镇压了石门中乡、北乡的起义之后,又派兵到南乡“清乡”,捉人罚款,气焰十分嚣张。不久,中共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陈昌厚、郭天民两位同志到南乡指导工作,准备再次起义。当时,南乡约有共产党员百余人,有组织的群众五六百人。他们将积极分子以区为单位组成暴动队。5月上旬,县警备队的6名士兵,到花薮区的小集镇寺垭铺抓人罚款。袁任远闻讯及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他们“开刀”,由佘汉初等十余人于5月7日半夜摸到寺垭铺,杀了6个警备队士兵后,又在街上张贴罪状和标语。这次行动轰动了全国,从而树起了南乡武装起义的旗帜,拉开了南乡武装起义的序幕。紧接着,他们又组织了夏家巷起义,消灭了团总梅青圃等人,缉获步枪4支。
1928年夏,以花薮区、夏家巷的武装力量为基础,成立湘西工农红军第四支队,以佘汉初为司令,袁任远为党代表。起义队伍不断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扩大根据地,形成以太浮山为中心,东到临澧佘氏桥、西至桃源盘龙桥,纵横100多公里的武装割据局面。但在敌人疯狂“围剿”、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南乡武装割据为时仅3个月就失败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达700多人。袁任远和佘汉初等三人乔装成布贩离开石门。袁任远辗转去上海找到张沈川,接上了组织关系。1929年2月,党中央分配他到上海赤色总工会任秘书。
袁任远从一个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背叛本阶级而积极投身于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嗣后经历过马日事变,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仍毅然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回湘西石门县组织了南乡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革命信念毫不动摇,辗转万里,由武汉到开封、到南京、到上海,寻找党的组织。在上海找到党的组织后,他有感于革命确实任重道远,遂改名为袁任远,并以此自励,千曲百折而不改其革命的初衷。
参加广西百色起义
1929年7月,邓小平带着党的“六大”决议案,在龚钦冰陪同下,秘密从上海经越南来到南宁后,不囿于当时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把马克思主义与广西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起来,敢于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框框,导演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话剧。
袁任远是通过李明瑞(当时被蒋介石任命为广西省绥靖司令,后领导龙州起义,在大革命时期牺牲)的秘书姜祖武的关系到广西工作的。后来李明瑞倒戈反蒋,姜祖武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李明瑞所器重。蒋桂战争结束后,姜祖武随李明瑞途经上海时,曾去找袁任远,约袁任远去广西工作。袁任远向党中央作了汇报,中央军委领导同志认为这是开展兵运工作的好机会,同意袁任远去广西工作。1929年8月,袁任远离开上海,前往广西,接上组织关系,在李明瑞部队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
11月中旬,邓小平部署好右江起义工作后,带领袁任远和佘惠到左江地区布置检查工作,为龙州起义和成立红八军作准备。右江起义前,袁任远参加政治方面的准备工作,他和佘惠起草起义布告、告群众书、起义宣言以及标语口号。起义部队编为3个纵队,其中,原机关枪营、特务营和黄治峰、阮殿煊领导的思林、奉议、恩隆等县的地方武装编为二纵队。纵队司令符斌(后为冯达飞),袁任远为政治部主任。12月11日,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转战桂黔湘赣
和战斗在湘鄂川黔
河池改编后,袁任远调到红七军政治部任总务科长兼教导大队政委。1931年4月,在永新召开红七军第二次党代会,总结了转战桂粤湘等省经验教训,选举了新的前委,前委成员有张云逸、李明瑞、许卓、许进、叶季壮、佘慧、袁任远等。
早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袁任远就对当时王明“左”倾路线“打倒一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一套很反感,反对肃反扩大化,对当时的湘赣省委书记刘士杰(后叛党,被党处决)卖力地执行王明“左”倾路线、肆意打击好同志的做法很有意见。他十分同情那些无端被杀、被关的同志和由于对“左”倾路线有怀疑、执行不力而被打击的同志。他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工作时,在任弼时等同志领导下,积极参加纠正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斗争。他在任红二军团六师政委时,大力恢复因“左”倾错误对部队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干部不信任而取消的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在红二、六军团向湘西挺进时,他坚定地贯彻中央的战略意图,在贺龙、任弼时同志的领导下,为创建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4年11月,在大庸成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袁任远任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和省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
转战华北、陕甘宁边区和东北
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时,袁任远带着17岁的大儿子袁意奋一起长征。
长征到达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袁任远在红六军团任政治部副主任。张国焘派人迎接红二方面军时,向红六军团散发反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刊物,袁任远发现后,当机立断,报告王震同志后立即加以收缴销毁。
他在红三十二军任政委时,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正确路线,努力消除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团结军干部,加强部队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在华北抗战时期,他任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协助王震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敌后斗争政策,为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建党、建政、扩军、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他从华北回陕北后,协助王震同志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指示,积极参加了驱逐绥德、米脂、葭县、吴堡、清涧五县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
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开展“抢救失足者”运动时,袁任远任绥德专员,协助时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注意实事求是,执行政策不搞人人过关,反对“逼供信”。
抗战胜利后,袁任远奉中共中央指示,奔赴东北工作。期间,袁任远任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永吉地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十一师成立时,他任政治委员。1946年7月,袁任远调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第三十四小组任少将组长。1946年12月,任吉林省政府秘书长。1947年8月,任吉林省政府副主席。在东北工作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七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完成了政权建设和支前等各项繁重任务。
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前
1949年夏至1953年秋,袁任远先后任湖南省政府副主席、省临时政府副主席、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在湖南工作4年多,他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心血。1954年,他调往北京,任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内务部副部长,分管优抚和地政工作,后又分管农村救济工作。在内务部工作期间,1955年,他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当时正值全国开展肃清内部反革命运动,在抓机关“肃反”工作时,他发现立案审查的面搞得过宽。认为一些已经审查解决了的没有再审查的必要,对一些一般干部审查时因逼供造成的一些假案,他及时给予了纠正。
1958年春,袁任远调任青海省,任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在青海工作的4年里,他曾对当时一些“左”的做法提出过不同的意见,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但却被视为“右”倾,被坐“冷板凳”。
1962年底,袁任远调回北京,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委,一直工作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期间,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他都在基层检查工作,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十年动乱中,袁任远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并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引起造反派对他进行批判,并抄了他的家,把他软禁起来。1969年10月,袁任远离开北京迁往江西抚州。林彪事件后,袁任远返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他带头揭发“四人帮”的残余势力的罪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家出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由衷高兴。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袁任远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副书记。1982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袁任远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八十打鬼”与“右派”平反
2001年深秋的一天,我去北京拜访了袁任远的前秘书陈文炜。陈文炜是1955年开始担任袁任远秘书的。交谈中,提起当年给“右派”平反以及平反冤假错案时的一些情况时,陈文炜给我讲了一段“袁任远八十打鬼”的秘闻:
那时,郭玉峰是中组部部长,此人忠实执行极“左”的干部路线。早在“文革”时期,郭玉峰就是中组部业务组组长,粉粹“四人帮”后,为中组部部长。他对平反冤假错案,落实老干部政策等持什么态度,可想而知。
1977年,袁老已八十高龄,是中组部老干部支部的老党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出任中纪委副书记。那时“四人帮”已打倒,但共和国冤案如山,党的最高组织大权仍操纵在郭玉峰等人手里。于是,袁任远找来陈文炜,说了他和老干部商量后的共同观点:为解决中组部领导权的问题,“我们要向中央写信,反映情况”。这份报告由袁任远口述,陈文炜执笔起草,然后由袁任远仔细修改整理,又亲笔抄好,与王震商量。袁任远与杨士杰(后任中组部副部长)、张策(后任中纪委副书记)商量请叶剑英夫人曾宪植将材料送给叶剑英元帅。叶元帅将这份报告交给了中央。当时正值选举中共十一大代表,以袁任远、杨士杰、张策为核心的中组部老干部支部,抓住这个契机,坚决不同意选郭玉峰等人为党的十一代表。与此同时,他们还用“大字报”形式,以大量的事实,揭露林彪及“四人帮”在中组部的罪行和郭玉峰的真实面目。
对袁任远等老前辈为党的利益不顾自身安危的精神,陈文炜十分钦佩,他当面对袁任远说:“袁老,你是八十打鬼啊!”袁任远说:“为这场斗争我是不计后果的。”这种行为,得到党内高层和广大干群的关注和支持。老干部王铎同《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到袁任远家,将一批材料带回人民日报社,安岗与总编胡绩伟商量,指定国内政治部主任王泽民据此报告整理出一份1万多字的《情况反映》报送中央,题目是《从一批老同志的大字报看郭玉峰在中组部的所作所为》。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召开。12月初,把持中组部达十年之久的郭玉峰终于下台了。中共中央决定由胡耀邦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78年1月,陈文炜调回中组部,积极参加了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工作,为实事求是解决历史上党内斗争造成的冤假错案而奔波。1978年6月,在烟台召开了“研究右派分子摘帽的具体问题和商定落实方案的专门工作会议”。陈文炜代表中组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结论大致是“两个凡是”那一套,禁区很多,但没有对“右派”进行“改正”和“平反”的精神。陈文炜回到北京后,以自己亲身参加会议的身份起草一份报告,主要写烟台会议情况,建议中央重新召开会议,实事求是地解决“右派”的平反问题,写后送杨士杰审阅,杨士杰签署自己的名字,送呈胡耀邦。胡耀邦将此报告上报了中央,促成中央重新审议“右派”问题。
1978年9月,中央决定再召开一次专门会议,重新审议“右派”问题。会议起草了一份《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1978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78]55号文件向全党正式批转了这个方案。这就是被称为“解救五十五万人”的55号文件。
听罢,我不由得对这位时刻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袁老越发钦佩起来。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