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全国第一尊焦裕禄塑像出自她手

2014-09-22 03:14姜乾相
文史春秋 2014年8期
关键词:博山塑像焦裕禄

姜乾相

今年五一前夕,全国首座大型陶艺焦裕禄半身塑像,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烧制出炉。这座历时5个多月创作出来的大型陶艺作品,神形兼备、构思独特,堪称艺术精品。此新闻经《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披露后,迅速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两件复制品在5月14日——焦裕禄去世50周年纪念日前夕,分别赠送给了博山和兰考两地的焦裕禄纪念馆供群众瞻仰参观。

这件陶艺作品出自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任国栋先生之手。任国栋披露,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经典人物造型,得益于母亲杨玉芳的真传;母亲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既是自己的艺术领路人,也是这次创作的艺术总监,还是焦裕禄塑像全国第一人。在1966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第一时间,杨玉芳就悄悄创作了全国第一尊焦裕禄塑像。

日前,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杨玉芳向记者揭开了尘封48年的往事。

从小不爱美术课

工作要强学雕塑

1960年,年仅18岁的杨玉芳从山东博山陶瓷厂职业中学毕业分配到博山陶瓷厂试验室,由领导指派拜师(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学习陶瓷雕塑。面对极其陌生的工作、严肃的老师,杨玉芳着实是吓坏了。因为,她此前从未接触过雕塑,对雕塑这个概念一知半解。杨玉芳从小生长在莱芜一个小山村,那时候村里有座庙,庙里有很多神像。解放初期,破除迷信毁掉了神像,那座空庙便成了她上学的课堂。后来她才知道,那些神像就是她日后几十年为之痴迷和奋斗的雕塑艺术中的一种。

据杨玉芳回忆,她从小比较用功,各门功课都5分(当时是5分制),唯独对美术课不感兴趣,上课总睡觉,老师为了照顾文化课比较好的她,特殊照顾得了个3分,勉强及格。没想到,自己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工作,竟然是和自己不感兴趣的美术密不可分的陶瓷雕塑。无奈之下,杨玉芳主动向领导提出,愿意去干下大力气的成型工。但是,那是个绝对服从分配的年代,结果被领导一口回绝了,并要求干一行,爱一行,不能挑挑拣拣。没办法,她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杨玉芳看似柔弱,内心却非常要强。既然非干不可,那就横下心,多吃苦多付出,苦练基本功,弥补自己美术方面的欠缺,争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经过5年的努力,杨玉芳终于踏进了陶瓷雕塑这个门槛。

命运作弄人。正当她对雕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遇到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杨玉芳的老师因雕塑古代人物,被扣上了“封资修、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生产第一线接受改造去,师姐师兄们也都先后被调走了,6个人的工作室一下只剩杨玉芳一个人。为了给领导争面子,给自己争口气,她在工作中变得更加认真。

悄悄雕塑焦裕禄

紧急受命担重任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随后,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焦裕禄学习。怀着家乡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年仅24岁的杨玉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找来有关焦裕禄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悄悄塑造了一个40多公分高的焦裕禄胸像。还没完成,消息就传了出去,区领导得知此事非常高兴。

当时,博山作为焦裕禄的家乡正在筹建北崮山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从各单位抽调人员。杨玉芳被抽调去做一座1.8米近乎真人大小的焦裕禄坐姿泥塑塑像,同时抽调去的还有杨玉芳所在工厂的一名美工候传岫。他们一行数人就住在北崮山村民家里。

回忆起那时候的感受,杨玉芳说:“那是一件非常荣幸但又是极艰难的事。”当时,杨玉芳做小陶瓷雕塑才刚入门,大雕塑从没摸过,连如何扎内骨架这样的细节问题心里都没一点底,只能凭着一股热情和对英雄的崇敬之心去塑造。

也巧,正在杨玉芳缺帮手之时,无锡轻工学院的师生来参观英雄焦裕禄故居,其中黄名芊老师懂得一点雕塑知识,帮助杨玉芳共同把内部的大骨架扎起来,并上了第一遍粗泥。在后来的一个多月的塑造中,杨玉芳经常请村里认识焦书记的同龄人,焦裕禄的哥哥等人提意见,反复修改。在塑造的过程中,不时就有全国各地到焦书记故居参观的游客来瞻仰塑像,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闻讯后也纷纷来参观。市区领导几次去审查,这在当时北崮山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来说是十分震动的。

最后塑像完成时,纪念馆还没建好。塑像是在山坡上的一间旧房子塑的,还没移进展览馆,杨玉芳就回厂上班了。当时,由于交通不方便,工厂上班制度也严,又加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杨玉芳也没机会去展览馆看看自己的作品。

十几年以后,杨玉芳再次踏进焦裕禄展览馆,那里已经扩建过两次了。看到自己当初精心创作的泥巴塑像,因不便搬迁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安放在室外用硬质材料做的焦裕禄新塑像,杨玉芳心里充满了惋惜。

而今重塑焦书记

乐为儿子当助手

雕塑全国首座大型焦裕禄塑像的工作经历,对当时年仅24岁的杨玉芳的艺术人生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杨玉芳说,自己得以在塑像当中反复学习、研究焦书记的精神事迹。在英雄故里北崮山村,杨玉芳和村书记、妇女主任、焦书记的生前好友、邻里相亲一起回忆焦书记的往事;几次到焦妈妈家里采访,并和焦妈妈一同合影;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陪同焦妈妈观看由淄博市五音剧团演出的话剧《焦裕禄》;目睹了焦妈妈和饰演焦裕禄的演员如同亲母子一样拥抱的激动场面……杨玉芳说:“这些场景,一生都忘却不了。”

一转眼,48年过去了,杨玉芳老人谦虚地告诉记者:“当时,我是靠着一腔热情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去做的;就那时的水平而言,我觉得自己塑造的作品还不能完完全全地反映焦书记这位人民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所以多年来老觉得有个大遗憾窝在心里。”

遗憾并没有成为杨玉芳的思想包袱,反而成为她提升雕塑技术的动力。她从此更加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1966年,杨玉芳到北京拜中国著名雕塑家张松鹤学习塑造毛主席像。那是一种如饥似渴式的学习。回厂后,杨玉芳亲手创作了一尊3.6米高、当时全国最大的毛主席陶瓷站姿像,并批量生产,十几名工人日夜加班赶制,全国各地都来他们厂“敬请”。

1968年,杨玉芳又开始挑战极限,塑造一尊7.8米高的大型毛主席招手像。从做草稿到放大,杨玉芳像拼命三郎一样全身心投入。当时,她正怀着儿子,妊娠反应非常厉害,一天呕吐十几次,但始终没影响紧张的工作。一直到临产前几天,杨玉芳还坚持在8米高的架子上爬上爬下。最后,领导担心把孩子生到架子上出危险,才强迫她回家休息。4天后,杨玉芳生下了的儿子任国栋。

或许是在娘胎中就一直伴随杨玉芳进行紧张忙碌的创作,所以任国栋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喜欢陶艺。1987年,享受“带子学艺”政策,任国栋进厂跟母亲正式学习陶瓷雕塑。受先天条件的影响,加之艺术天赋好,任国栋的陶艺技术进展飞快。进厂3个月后,他的作品就在山东省创新评比中获得大奖。

2000年,杨玉芳和任国栋创办了“春秋陶坊”陶艺创作室。2003年,杨玉芳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4年,任国栋被评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2013年12月,任国栋打算塑造一尊大型陶艺雕像,作为焦裕禄去世五十周年的献礼。杨玉芳听后非常高兴。想想自己从艺50多年,年岁已高,一直还没能再重新塑造一尊焦书记的像。这次儿子有这么高的创作激情,她当然全力支持。

于是,杨玉芳放下手中的活,翻箱倒柜找出自己保存了48年的焦裕禄相关资料,供儿子参考学习,不知疲倦地给儿子出主意,当下手。历时5个多月,儿子终于创作出全国首座大型半身陶艺焦裕禄塑像——《永远的焦书记》。在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两件复制品分别赠送给焦裕禄的家乡博山、工作地兰考两地的焦裕禄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学习。一件小的复制品,赠送给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

作为焦裕禄塑像全国第一人,今年72岁的杨玉芳老人说,自己终于了却了一桩48年的夙愿和遗憾。

猜你喜欢
博山塑像焦裕禄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礁堡·塑像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人民呼唤焦裕禄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