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无奈”专业满能量

2014-09-22 17:52倪玮
大学生 2014年17期
关键词:厦大社会学

倪玮

文静秀气的外表下,梁莉有超出常人的热情和执行力,能量满满。为了本科毕业论文,她单枪匹马杀到广州一个月做田野;为了创业项目,她和男朋友拿出全部积蓄;社会学给了她情怀,创业实践让她脚踏实地;不缺说做就做的勇气,更有深思熟虑的底气……左手加右手,她的7年学生时光很精彩。

误打误撞社会学

“是不是学我们这专业的都出于无奈?”梁莉戏谑。社会学在国外是人文社科的支柱型母学科,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在国内存在感偏低。2007年,梁莉高考发挥欠佳,稳妥起见,她选择了分低的社会学,成了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专业的学生。

误打误撞,对人和社会感兴趣的梁莉,爱上了这个专业。“大一的课程是社科通修,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人类学,啥都有。”社会学的洞察力让梁莉着迷。“我特别喜欢涂尔干的作品。”梁莉举例,涂尔干最有名的《自杀论》通过对欧洲各国自杀率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自杀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社会团结过强或过弱的社会里,自杀率都会提高。“社会学能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很奇妙,是不是?”

大一期末,梁莉的班上有10名同学转系,是当年厦大“出走”最多的专业。“但我真喜欢这个专业,它让我学习洞察力,也给我情怀。”梁莉并不为就业而焦虑,她觉得该遵从自己的兴趣。“其他的能力,可以通过社团和学生工作获得。”

大二,梁莉跟着后来的论文导师易林老师学习。“易老师从方法上领我入门。”让梁莉印象深刻的是,易老师的课堂总会围绕一两个问题,或放上福柯的一句名言,或援引一个农村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讨论。“更难得的是,易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引导者,让我们在交锋中学会倾听和交流,学会互相尊重。”

欣喜于交流迸出的火花,梁莉想成立一个小范围读书会,邀请不同专业的小伙伴跨学科交流。她请了经济、建筑、历史专业的同学,有声有色地办起了读书会。没想到,申请场地成了大难题。

“学校为了方便管理,一般只给注册的官方协会提供教室、研讨室的申请。”当时,梁莉加入的厦大TED团队也感受到申请之艰难。TED倡导行动与改变,团队里20多位成员找到厦大校内一座漂亮的老建筑,出资出物,搭建起一个温馨开放的公共空间。梁莉的读书会也在这里开展活动。资金的问题、模式的问题、产品体验的问题、团队分工配合的问题……组织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梁莉说:“比如公共空间很民主,但不代表不需要有人最后拍板和决策。权力分配、组织架构、预算平衡,都是现实考验。”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的梁莉感觉,真刀实枪练过后才算摸着商业模式和细节策划的门。

情怀落地靠洞察

在梁莉的读书会里,有个广州男生肖朗,寒假返校后和小组成员提起了广州恩宁路街区面临拆迁的问题。作为广州首个旧城改造项目,恩宁路的拆迁备案、公示相对潦草,引发居民抗议。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肖朗和当地的青年们成立了“恩宁路旧城关注学术小组”,邀请社会学背景的梁莉加入调研。梁莉一直通过QQ参与,远程帮忙设计调查问卷。被热火朝天的讨论气氛感染,她开始大量阅读城市研究方面的作品,并且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城市研究兴致勃勃!2010年11月,保研清华顺利通过后,梁莉来到了广州。肖朗介绍她住进了邢晓雯的家中,晓雯是当地人,热情帮助梁莉在广州展开田野研究。

调查中,梁莉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年轻人的发声方式和情绪表达。“我觉得广州的大学生更自我、开放、不焦虑。”在她看来,羊城虽然节奏快,但年轻人乐意花时间寻找自我。她访谈的年轻人里,有人每天要花一个小时专门发呆、有人热衷发起各种运动……“我们喜欢用的标签是学霸、大牛,但广州学生喜欢用‘好公民。”同龄人的活力让梁莉吃惊。

广州调研归来,梁莉一遍遍地听录音,梳理自己的思考。“我体会到了不同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这是最大的启发。”80后同龄人关于自我的挣扎、困惑的思考、“我是谁”的找寻,都在访谈过程中一一呈现。这群年轻人选择了恩宁路的旧城保护运动来投射自己的焦虑与迷茫。“因为恩宁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安静平和的生活状态,是这个不断变化的纷繁世界里的恒量。这条路上卖中药的阿伯、剃头的师傅和粤剧名伶,都代表了人情味。”

本科论文的田野调查更多的是以冲劲为动力,梁莉的硕士论文沉淀了更多思考,她把目光投向北京的旧城区改造。“这次难度更大。”她说,“我梳理了从1949年来的北京居民住房史,发现旧城中大量的公房与自建房在产权上处于模糊地带,提炼出了北京旧城衰败自有的逻辑。”

梁莉感慨做田野调查最需要情商,得会拉家常。在北京做四合院访谈,她陆陆续续跑了大半年和居民们建立联系。第一次去,她不谈自己的问题,只和居民们聊天,夸赞80岁的老奶奶精神,给她拍了一张照片;第二次见面,她把照片洗了出来送给老奶奶,果然引发围观,大家都要求手巧的她给“闪”一张;第三次,她才开始和居民们聊居住情况……扎实的研究,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磨”出来的。

因为两次新颖独特的毕业设计,梁莉的就业之旅挺轻松。“万科在面试我时,对我的研究经历、项目很感兴趣。此外,我还有商科实践。”她说,“我的岗位是产品策划,万科对岗位的要求是对住宅小区、社区商业有自己的理解,我很符合。”

梁莉是个有情怀的人,这种情怀和社会学里蕴含的洞察力有关。同时,她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大概因为我懂得怎么把这种情怀落地吧。”她笑着说。

CoCity向何处?

在清华大学深造的3年让南方妹子梁莉接触到北京的青年空间和青年文化。梁莉的男朋友周运杰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做过关于《靖亚热带雨林美刺亮大蚊栖息》的研究。不过,这个理科男生“不务正业”地尝试做摄影设计。

梁莉和男朋友不谋而合,想要孵化一个关注城市文化的创业项目。他们把项目叫做“共同创城”CoCity,是Community和Creativity的结合,梁莉解释为:一个共同的城市,一个创意的城市。梁莉相信,从日常生活中自发生长的城市和农村具有真正的活力和多样性,可以凭借分析、画笔和镜头记录和探讨。

CoCity的第一个项目是做一套厦门24节气的明信片。“厦门的城市特点不只是猫猫狗狗和沙滩脚丫,它成为一座宜居城市,背后有很多细节。”步行栈道、骑楼、铁路公园都是厦门的“步行文化”。当时全国各地的24节气美图在网上疯转,还没有厦门的,所以她直觉能火。

梁莉的直觉错了。为了这套明信片,他们投入1万元印制了3000套,却卖得很差,两个人尝到了创业的苦涩。梁莉分析了原因:2012年底是厦门明信片市场的饱和期,他们进入的时间不好;商家抽取的分成多,留给工作室的利润空间少;加之审美疲劳、创意抄袭等不利因素,另外从产品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主题过于简单。

失败了没什么。CoCity很快接手第二个项目,推广2013年福建培田举行的“春耕节”。这次体验让梁莉直观地感受到美学在产品里越来越重要。在培田,他们和热爱剪纸的曹大姐一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曹大姐是朴素的民间手工艺人,剪了很多大富大贵的花式,贴在窗户上很好看。周运杰想给春耕节创造一个视觉标识,就和曹大姐沟通,启发她不再模仿已有纹样,而是剪一剪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村庄。最后曹大姐剪出的作品朴拙生动,充满土地的气息,令他们连连赞叹。

让梁莉印象最深刻的,则是CoCity组织的一次叫做“墙”的活动。2013年5月19日,厦大校方表示将涂白芙蓉隧道入口处两侧的涂鸦,供学校廉政文化涂鸦展示,引得学生议论纷纷。芙蓉隧道位于厦大校内,每年毕业季学生们都自发来创作涂鸦,被称为“厦大敦煌”。在“隧道涂白风波”后的第5天,CoCity和6个厦大的小伙伴,涂白身体,半夜从大生里一路走到隧道。“如果有路人看到这一幕应该会被吓得不轻。”梁莉笑着说。

到隧道后,学生们摆出各种造型,试图用身体和隧道空间对话。“所有的身体语言都没有事先设计,是当时当下以学生的身份对隧道的情绪表达。”比如成员们在“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的一幅涂鸦下摆出波浪形,展现青春大海般的丰富、浩瀚和暗涌着的不安。图片发到社交网站后,过千条的转发评论里,网友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我们不想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反抗,学校有它的考虑。我们只希望大家用更细腻的心去思考,也让学生们反思他们与隧道空间的关系。”梁莉说。涂鸦墙最后保留了,虽然不仅仅是因为CoCity的“墙”,但梁莉觉得这次参与很有意义。

再谈创业,梁莉已经成熟了不少,她坚信这个项目会带来新的启发。“CoCity还会继续做,它是我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的思考和表达。”梁莉俏皮地问,“自己的兴趣总会管用,不管今后走向何处,不是吗?”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厦大社会学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法律论证:一种社会学进路的阐释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