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红
“诱思探究”教学法,重视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想象、学习探究,以期达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它建立在对教学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核心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诱思探究”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地设计。
一、“诱思探究”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1.按照思维发展的趋势点拨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思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根据苏教版的语文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在讲述课文开头时,可以像下面这样对课文内容进行设计。
教师:罗密欧最后为什么要选择死?
学生:或许是因为他对世界感到绝望了。
教师:请看看课文,然后再看看你的结论是否有所改变。
在将课文阅读完之后。
学生:我的看法改变了。因为罗密欧在之前吞下了假死药,再醒来的时候看见朱丽叶死在自己跟前,这个曾经自己最真爱的人此时此刻冷冰冰的,罗密欧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伤悲,所以只好选择服毒自尽。
教师:你的结果是对的。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认识结果的改变并非教师告知学生的,而是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诱导下进行阅读思考所得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对课文有所领悟,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侧启诱导说明事理
当学生认识上遇到难点,按照思维发展的趋势点拨也无法使其明白时,教师能利用事物的共同属性,启发学生对已知的甲事物进行重温,以认识未知的乙事物。比如可以运用逻辑类比,修辞上的讽喻旁敲侧击,促使学生迅速解决问题。比如,执教鲁迅的文章《祝福》。
教师:为什么课文中反复出现“我真儍”这句话呢?
学生:这句话是一句大白话,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教师: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我真儍,没有看好阿毛,最后大自然的狼吃掉了他,所以……
学生:她不懂得社会的狼正在吃她。社会的狼代表着封建礼教。这句话反复出现表明,祥林嫂到死也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这也体现了她的可悲之处。
教师:根据祥林嫂的性格而言,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她被侮辱,内心却不能觉悟。
从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侧启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刚开始学生思考不够深入,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具体是什么,而只是从表面去揣测作者的意图,这很显然是不够的。后来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将自己融入这篇文章之中,从里面发现重点部分,是自己的思维受到启迪。
二、“诱思探究”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注意点
1.合理选取“诱思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会让学生划分段落,提炼大意,这些都是诱思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逐步把学生引入正题。“诱思点”在选取上要分清主次,设计要科学合理。诱思点包括重要内容、难点内容和典型问题等等。比如苏教版中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关于孟子向梁惠王讲述治国方略,使人民增多,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在这样一篇文章中,诱思点有“梁惠王”“好战”“用心于民”等,通过这些诱思点,教师能够更好地展开语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培养,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这些内容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2.设计诱导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一种想要学习下去的心理倾向,使其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其更加深度形象。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以情感为纽带,创设合理的情景,诱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用结合,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将“诱思探究”的教学艺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度了解,带着问题对知识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最终提升语文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洪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