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自身的意义和形式已经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升华。歌唱语言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二者有同有异。笔者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生理属性(发声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社会价值与感情)三个方面对这两种语言的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音 歌唱语言 生活语言 共鸣 咬字吐字
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的声音,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语音开始的。歌唱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通过时间的积累以及生活的实践不断演变发展而成的;生活语言则比较随意,受后天语言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模仿就可以发声。不同于生活语言的是,歌唱语言必须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等途径才能够具备。歌唱者在歌曲演绎时必须达到通俗易懂、生动、准确、优美和动听的目的,因此要随时根据曲谱的变化而对声音的强弱、频率及音色及时作出调整。
一、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物理属性的异同
气息的掌握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质的好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歌唱时,呼吸是歌唱的支持和保证,歌唱时气息会更加复杂,呼吸节奏会随着乐句、感情和表达的不同进行改变。因此歌唱时呼吸是有技巧性和目的性的。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气息的运用与控制:
(一)音高的异同
“声音的高低就是音高。声带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而声带的长短、厚薄影响着语音的高低”①。在平时,成年男性的声带相对长、厚、松一些,因此说话时音色低沉,而儿童和成年妇女的声带要短、薄一些,说话时声音明亮尖细。唱高低不同的音时,歌唱器官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演唱歌曲《你是这样的人》高音部分,要想自己声音舒服,就应该保持好吸气的状态,口腔要保持一种打哈欠的感觉,把气息吸到腰部,下巴、喉咙以及胸部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把力量落在腰部;演唱时,腰部往外扩张,气息往下走,声音往上,形成一种对抗。而在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时,虽然呼吸的压力会比较小,声带相对于比较松弛、振动频率变小,但口腔也要打开,保持好吸气,声音保持高位置。
(二) 音长的异同
“声音的长短就是音长,音长受发声体振动延续的时间的长短的影响。声波的持续振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声音就越长,反之则短。在生活语言中,音长对于轻声音节有一定的作用”②。例如汉语中“月亮”的“亮”,音长读的相对前面的音节要短,但是在平时生活中,音长对语言运用影响不是很大,只要不影响沟通交流,都是根据个人习惯等因素去调整的。但是在歌唱语言中,音长主要表现为声音的连贯性,连贯性是气息稳定的反映,尤其在美声歌唱中,旋律婉转悠扬是其主要的技巧和特点。因此,在歌唱过程中,气息的控制有着重要作用,气流平稳的输送,并且有控制的流动。
(三) 音强的异同
“音强是声音的强弱,由发声时声波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即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③。这种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时用力的大小造成的:用力大,呼出的气流强,声带振动的幅度就大,声音强,反之则弱。在生活语言中,对于音强的概念的描述通常就是大嗓门、默默私语等词语,这完全不同于歌唱语言中对于音强的理解。当我们在表现高音部分时,气息下沉,需要头腔共鸣,在保持轻松的状态下自然的把声音打开。由此可见,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主要是依靠调整气息来控制,而不是用喉部肌肉。
(四) 音色的异同
“音色又称音质,是声音的本质特色,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④。在日常生活中,音色是每一个人特有的,是不可以发生改变的,我们经常所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这个道理。而且音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只要能够完成一般的沟通交流即可。但是在歌唱艺术中显然不是这么定义音色的,发声者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气息和嘴部,来发出各种音色。
综上可知,语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都与气息的控制及运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区别。歌唱语言对于气息的掌控要求更专业和严格,需要经过科学的指导和训练,歌唱表演中的气息更是衡量一个人对于音乐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生活语言虽然对于气息也有具体的要求,不过由于生活语言的随意性和个性化,每个人在说话时对于气息的运用更加强调尊重本能。
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气息的基本技巧,在丰富自己的同时能更好的与人交往,加强自身的魅力。
二、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生理属性的异同
语音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会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发声模式和发声生理基础。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其发声的生理基础都有共同之处。对于语音的生理属性,笔者将从共鸣和咬字吐字两个方面来具体阐释一下这二者的异同。
(一)共鸣的异同
声音的产生是气息碰到声带从而引起振动,并经过发声器官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声带所发出来的声音,经过了发声器官的调节成为了语言。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如何合理运用共鸣腔进行发声的知识技巧,对于日常生活也有着不小的益处,例如演讲或者朗诵的时候,浑厚有力的声音会充满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人曾经说过“歌唱是呼吸的艺术,歌唱的秘密是共鸣”,由此可见,在歌唱表演中,呼吸、气息以及共鸣三者密不可分,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科学的发声规律时才能产生我们想要的声音效果;由于共鸣腔的特殊功能,如何控制和运用共鸣腔相对生活中的使用就更加严格,歌唱者必须在了解各个腔体的作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加强相关训练以达到熟练控制腔体的目的,从而来表现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素。
在歌唱中,我们常说三腔一体,即头腔、胸腔和口咽腔三腔统一为一个整体,三个共鸣腔需要相互配合着使用以达到歌唱艺术的效果。但是每个共鸣腔都有自身所独特的效用,歌唱家们在演唱的时侯,头部、胸腔等部位震动明显。需要说明的是,不论发哪个声区的声音,咽喉腔总是处于主异地位。咽腔部分的调节变化,可以使声带发出的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这样,通过调节声道,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嘹亮清脆或者雄伟粗犷。endprint
总而言之,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和风格,共鸣腔作出相适应的变化,以达到不同的共鸣效果,从而更加突出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要想熟练掌握共鸣腔调节肯定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练习。由于共鸣腔与气息的密不可分,所以在做针对性声乐训练的时候,不能够把二者割裂,而必须将二者有效的统一在一起。
(二)咬字吐字的异同
通常我们在评价声音时经常会用到“清晰”或者“模糊”的说法,可见声音的清晰度在口语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清意自明,即如果口齿不清,在生活当中与人交往起来肯定会障碍。语音含混,主要是因为声音的力度和亮度不足,有时还是因为韵母的主要元音发音不标准造成的。咬字不清,主要是由于声母发音部位不到位造成的。音节粘连,界限不清,主要是由于语速过快,音量不稳定而造成。还有一些原因,例如感冒,话筒等装置不好等造成声音不清晰,此般道理同样适用于歌唱。在歌唱中,咬字是指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声部位和方法予以咬准,吐字是指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型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因此唱好母音和子音,才能拿真正表现出曲目的风格特点和感情色彩。
如果演唱者以鼻腔共鸣为主,不仅可以让歌声更加圆润,而且会使歌词咬吐更加清晰。做到咬字吐字清楚,除了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歌词靠旋律和节奏串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曲目,其实目的就是向外界表达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对于作者感情的把握,是咬字吐字训练中必须要强调的一点。
三、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社会属性的异同
我们所处的世界从古至今一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类社会的声音,例如流水声和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其实这些声音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而当我们给这些声音赋予了我们所认同的感情的时候,这些声音也就带上了社会属性。生活语言不用多说,这种声音应该是最具社会属性的一种声音,它是我们沟通交流所必需的媒介和工具,而且这种社会性经过时间的沉淀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各国不同的语言,各个地区的方言等等,只是它一直没变的就是这种媒介的功能,它始终并且将要一直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音乐将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从自然中寻找一种适合人们需要的悦音,去歌唱,去歌颂。这种语言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进行沟通的途径之一。我们在听古人的《高山流水》仍然可以体会到那种纵情山水的洒脱和朋友之间惺惺相惜之情,外国人在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会理解那种心酸与无奈。所以从社会属性这个角度上讲,歌唱语言无疑超越了生活语言,或者说发展了生活语言,使生活语言更加生活化。因此,在传情达意的作用上,歌唱语言通过自己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放大了生活语言,使声和情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四、结语
歌唱语言和生活语言本就是一体,它们的存在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需要在品位生活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解和表现歌唱语言,通过对气息的运用,共鸣腔的控制,配合清晰的咬字吐字,进一步掌握歌唱这门艺术的技巧。在新的时代中,歌唱语言也会随着生活语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社会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了二者的联系才能够在歌唱表演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注释:
①岑云强:《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徐恒:《播音发声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刘文昌,付鸿敏:《歌唱理论与技巧》,开封:河南大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参考文献:
[1]刘文昌,付鸿敏.歌唱理论与技巧[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酆子玲.歌唱语音练习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5]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