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地戏的艺术特点及现状探究

2014-09-21 15:51赵开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保护现状

赵开

摘要: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沿袭了古代传统,是一种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的音乐文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它的保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艺术特点 现状 保护

一、地戏概述

天龙屯堡同其他屯堡一样,流行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表演活动,即地戏。

地戏已有六百来年的历史,其存在与明初开发黔中安顺有关。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来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贵州又是土司势力长期占据之地,若无重兵屯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故把战略重点转向贵州,命征南大军沿云南到湖广驿道就地屯守,于是,贵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了史料上称谓的“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来了。地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广顺、安顺、普定、都匀、等十多个县及贵阳市郊区,安顺地区是地戏集中地,因此习惯上就称为“安顺地戏”。

地戏是一种身穿彩色裙装,头戴面具,在一锣一鼓的伴奏声用安顺地方方言来演唱的戏曲,地戏的演出场合较为特殊,不是在舞台上, 而是在平地,寨子中的空坝或在山前坡地上, “地戏”因此而得名, 由于过去地戏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故地戏又被称作“跳神”。

二、地戏的艺术特点

(一)唱腔曲牌特点

天龙地戏唱腔原始质朴、粗犷而高亢,而且一唱众合、无管弦伴奏,十分独特。这与江西的弋阳高腔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现今的天龙地戏表演中大量运用“一领众合“的帮腔。这种形式成为烘托舞台气氛、表现人物特征、交待剧情等方面的有力的表现手段之一。

它的声腔是以安顺的地方方言表达戏文所阐述的故事内容,地戏表演中,由于不同的剧目所要表现的人物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扮演不同,所以表达人物形象就要靠演员有板有眼的唱腔进行演绎。地戏的声腔有板有眼,节奏明显,是一种音调的板腔体,唱腔简朴,具有重复式的特点。常见的有七字句、十字句、高腔、苦板等,这些唱腔都要与锣鼓曲牌和舞蹈动作结合表演,而很多唱腔也是根据不同角色来表演的。天龙屯堡地戏唱腔主要的板式分为两种:流水板和哭板。

流水板是地戏演唱中最常用的板式, 一板一眼为(2/4 拍), 它的速度较快,旋律性较强,可用于叙述或抒情。

哭板, 是一板三眼(4/4),不常用, 与流水板不同的是, 哭板的速度稍慢,这种板式主要是通过气息的强弱控制, 唱出一种哭类似于泣的演唱效果。

地戏的声腔有板有眼,节奏明显,是一种音调的板腔体,唱腔简朴,具有重复式的特点。

地戏曲牌的韵味多以粗犷、 豪放、激昂为主, 演出剧目都为武戏。由于地戏的继承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传承过程中不同的传承人都可能参杂了个人情感,利用自己的理解对地戏的唱腔进行改变,在没有标准的流传曲谱的情况下不同表演艺人在表演同一曲牌时各具特色。但是这些曲牌的旋律大多是以级进为主的五声音阶, 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

地戏曲牌的音乐结构, 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一般是由锣鼓独奏开头,预示着演出即将开场。演出过程有两种,主要演员独唱和主要演员与其他演员帮唱结合。最后则是帮唱的表演,常常是一句唱词加衬词, 对演出具有补充终止的作用,使收场具有完整性。

(二)唱词特点

地戏采用我国传统的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说唱结合,戏谱是说唱的底本,其内容由七字或十字一句的韵文以及一些半白半文的说白部分组成。唱词近似口语, 通俗易懂。

以《三英战吕布》为例,其剧情主要说的是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激怒了袁绍等七路诸侯结盟共伐董卓,董卓的义子勇猛过人,便领兵往虎牢关御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吕布连斩盟军数将,气焰十分嚣张。公孙瓒率领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迎战,三人围住吕布厮杀,吕布不敌张飞丈八蛇矛挑下头盔,失魂落魄.大败逃回虎牢关……

这里摘其一个唱段与对白如下:

吕布:唱:次日五更天明亮,吕布出关讨战争

白:吕布来至阵前.大喊一声小军,快快报与反贼得知,早发能将来会战

小军:说:军士听得,急急忙忙跑回营中,来至营中,双膝跪下,启禀盟主,今有吕布前来讨战,请令定夺

袁绍:唱:袁绍听言,心大怒,哪位将军去出征

公孙瓒:唱:一旁闪出公孙瓒,本侯愿去应战争,带领刘备、关羽、张飞

一同上马出营门,二家来至战场上,不通名姓就交兵,公孙瓒提槊当头打

……

很明显,这里都以第三人称出现,叙事脉络清晰,唱词与对白相间,而且,唱词句式不等,有七字句,也有十字句,不时使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此唱段摘自天龙屯堡地戏演武堂现存剧本,体现了地戏唱词的特点。

(三)伴奏特点

安顺天龙地戏伴奏乐器为一锣一鼓,其中鼓为主奏乐器,锣为辅,有三棒一锣的特点,节奏密集时锣跟随鼓地节奏进行配合。鼓作为主奏乐器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宰着整场地戏演出的跌宕起伏以及演员情绪的变化和氛围的烘托。

地戏的一锣一鼓的伴奏是演员在表演安顺地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几乎不与演员的演唱曲调同时出现,但却对演唱乃至整场地戏演出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并充实和丰富了地戏的音乐,它主要用于演出剧目的开场、过渡、收场,常见曲牌有[战鼓]、[三刀鼓]、[过门鼓]、[圆台鼓]、[三棒鼓]等,地戏只有用一锣一鼓,却毫不影响它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它之所以用一锣一鼓,应该与古代征战时“击鼓进军、鸣锣收兵”有关,这也充分现了地戏与众不同的特点。

安顺地戏锣鼓的伴奏也有程式化的特点,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形成了地戏伴奏的基本曲牌。地戏的伴奏乐器简单且量少,又都属于打击乐器,在这种情况下强弱规律变化与节奏的变化便形成了安顺地戏伴奏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endprint

在古代实际运用中有着击鼓前进,鸣锣收兵的作用。这种锣鼓节奏特点使人们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推动力,使音乐充满战斗激情。

(四)面具及其道具特点

地戏表演时头部蒙上黑纱戴面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地戏的神秘气氛。

地戏面具是地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地戏面具民俗称“脸子”,一般是由杨木制成。一堂地戏使用的面具,并不是特定的,除一些人物形象需要特定的面具。面具的分类一种是以“将”来区分人物角色,如武将、文将、男将等称呼; 一种是以颜色来区分,借助不同的色彩渲染,显露出人物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生动。如黑脸、红脸、粉脸等,(一般不称白脸)红脸多为刚直忠勇的将军,黑脸多为威猛骁勇的将军,粉脸多为貌美英俊的将军,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小军、形象怪异的道人、丑角、动物等。按照不同的角色来塑造造型。

地戏面具中,常用夸张的手法处理,体现了一种狰狞状,如呈现出人物眼球暴突、口露獠牙等。而面部其他部分,如眉毛、鼻子、嘴巴等,也会通过较为大胆的艺术处理,达到展现神性的目的。表达出人对神能力的追求和崇神心态。

除了面具,在地戏的演出中还有其他的道具使用,由于表演武戏居多,所以道具主要是武器,如:刀、枪、剑、棍等,这些武器一般是木制的。

除武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道具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准备的,由演员自己准备。其他道具十表现出了地戏道具的随意性。

三、地戏的现状探究

地戏虽然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剧目、唱腔、伴奏、到面积艺术,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与学术价值,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地戏受到了严重的的挑战,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以天龙为例。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天龙的地戏也是远近闻名的,自纳入旅游开发以来,深受外地游客喜爱。

天龙地戏在郑家院演武堂每天整点演出,在演武堂工作人员有十几个人,上台表演的只有六七个人。

这里现存较早的地戏唱本(手抄本)都是90年代的唱本。共三十一本有《大唐征西 地战谱》八本1987年 、《精忠说岳传 岳雷扫北》 五本、《精忠说岳传》十八本 共三十一本。现存明代面具四面,有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关公。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一辈艺人不断离世,新的接班人跟不上来,能够保存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有的人在传承过程中会参杂个人的情感与看法,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表演地戏的都是现代人他们过着现代人的生活,就不可能拥有古代人的思维模式,因此现存的地戏表演必然会有现代人的影子。因此,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

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对这具有中国戏曲文化活化石的地戏有所认识。从政府到民间都来关注它,这一古老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化出版厅.贵州地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2]沈福馨.贵州安顺地戏面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帅学剑.安顺地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张晓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渊源与流变[J].贵州民族研究,2009,(03).

[5]傅利民.弋阳腔之活化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考察[J].音乐探索,2005,(03).

[6]庹修明.屯堡地戏的文化变迁与保护开发[J].文化遗产,2009,(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保护现状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