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先云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04-0030-02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崇尚及需求,养鹅业发展较快,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养鹅业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但由于有的养殖户缺乏饲养经验和忽视疫病的防治,在育雏时常发生小鹅瘟疾病。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和死亡率均较高,造成雏鹅大量死亡导致养殖失败,所以防治好小鹅瘟已成为养鹅成败的关键环节,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5d,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症状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d,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逐渐转为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沉郁不食,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摇头甩头,鼻流粘液,剧烈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水样稀便,内混有纤维素性碎片和泡沫,喙端和蹼色变暗,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
2 剖检变化
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表面附有黄色粘液, 胆囊充满稀薄胆汁;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病变明显,空肠和回肠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由坏死脱落的肠粘膜及纤维素性渗出物等凝结在一起形成的栓塞阻塞在小肠后段的狭窄处,病程短的阻塞物呈白色扁平带状,病程长的阻塞物呈绳索状、外观呈香肠样。肠粘膜脱落后,粘膜下层由于充血、出血呈鲜红色。心脏变大、心尖钝圆、心肌发炎松软。肝肾有的有坏死灶,胆囊内充满胆汁。
3 诊断
根据本病仅引起雏鹅发病的流行特点,结合严重腹泻与神经症状的出现以及小肠出现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再结合发病日龄小(主要是3周龄以内发病)、小肠粘膜大量脱落、传播快、死亡率高则可确诊。
4 防治
由于该病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死亡率高并且没有有效药物治疗,所以该病重在预防。
4.1 预防应从种鹅抓起 种鹅应于开产前一个月进行首次免疫,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作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ml;间隔7~10d后进行二次免疫,将疫苗作1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ml,使种鹅产生免疫抗体,孵出的鹅雏才可以产生免疫力。
4.2 设备、器具的消毒与卫生管理 孵化室内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要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在运输过程中,雏鹅筐、种蛋筐、成鹅笼要分开,以防交叉感染,做到运输车辆、雏鹅筐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充分消毒,以降低发病率;对于在育雏期间的育雏舍的卫生管理,要注意舍内保温、降湿、通风,小鹅尽量不要下水或少下水,病死小鹅不能乱扔,应及时清捡出来,用火烧掉或者深埋。
4.3 做好免疫 疫区小鹅出壳后当天每只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0.5~1ml,隔7d再重复一次;非疫区小鹅出壳后48h内每只肌注小鹅瘟活苗1份,7d后产生免疫力。一旦发病,无论是否有症状全群均要及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无症状的0.5ml/只,有症状的1~2ml/只,隔7d再重复一次。饮水中加5%葡萄糖、0.05%VC及肠道消炎药,以增强抗病力和防止继发感染。
4.4 辅助治疗 可辅以抗病毒或提高免疫力药物提高疗效,如添加紫锥疫毒清或齐健(黄芪多糖)甚至可以熬中药(取板蓝根30g、大青叶20~30g、绿豆70g、甘草30g煎水,可供100羽小鹅饮用,1天1剂,连服3d),有较好效果。另外,饲料或饮水中要加入电解多维或齐鲁速补康及适量葡萄糖和矿物质等,以增进疗效。
5 体会
养鹅户要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意识,做好从种蛋到孵化、从小到大各环节的防疫,做好种蛋及孵化器具的消毒,做好雏鹅和种鹅的小鹅瘟的免疫。
在诊断上应与坏死性肠炎、组织滴虫病、副伤寒等进行鉴别。由于该病发病急、病情重,如治疗不及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所以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小鹅瘟血清是目前治疗和紧急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病,全群均要及时注射小鹅瘟血清。